黄侃:一生无著作,却是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连鲁迅都自叹不如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国学大师”,这是一个被严重滥用的词汇,尤其是在民国时期,似乎随便拎出来一个文人,都敢叫“国学大师”。但实际上,在学界真正有“国学大师”美誉的学者并不多,而黄侃则是其中翘楚,可谓举世公认,含金量极高。
黄侃何许人也?答:他被誉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后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
(黄侃)
黄侃的学问到底有多大?据曾经的北大学生、后来的清华教授冯友兰回忆,当年黄侃在北大授课,课堂上讲《文选》和《文心雕龙》,这些书名他以前都没听说过,黄侃教授却能如数家珍,讲得十分传神,不仅深受本系学生追捧,还吸引了大批其他系的学生前来“蹭课”。
黄侃讲课,抑扬顿挫,善于吟诵,给人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学生们也会情不自禁随之唱和,久而久之,便在北大校园中逐渐成了一种流行的调子,被师生们戏称为“黄调”。
黄侃的“黄调”在当时的北大非常受欢迎,以至于每到晚上,学生宿舍里到处都能听到特征鲜明的“黄调”。
(黄侃照片)
另外,黄侃尤以治学严谨且记忆力惊人而闻名,凡是他平生所治之书,必须反复诵读几十遍,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随便说到一处知识点,黄侃都能立刻说出是出自在哪本书的哪篇、哪页、甚至是哪行。
毋庸置疑,黄侃的学术水平,纵观整个民国文化圈,也是无人不服的,就连眼高于顶的鲁迅,面对他的这位大师兄(二人同为章太炎门下弟子),也不得不自叹不如。但奇怪的是,这位学界大牛却并无著述传世,那是因为,黄侃治学过分严谨,为了保证著述质量,他曾发誓:“不满五十不著书。”
作为黄侃的恩师,章太炎对黄侃的水平非常了解,他经常劝说黄侃早日著书立说,但黄侃终不为所动。
(章太炎)
到了1935年黄侃50虚岁生日那天,章太炎特地撰联相赠:“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这副对联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一生勤奋读书到了知命之年,黄绢已裁好准备著书立说。”其中的“韦编三绝”用了孔子勤读的典故,“黄绢初裁”则嵌入了黄侃的姓氏,表达出章太炎对黄侃学识的肯定以及对他马上就可以著书立说的期待。
这原本是一副功底深厚、寓意美好的祝寿联,但在场的宾客中却有人指出,其中所含的“黄、绝、命”三字大为不详。
半年之后,黄侃果然病逝,这虽然只是巧合,章太炎却因此自责不已,至死未能释怀。
(章太炎晚年)
实际上,黄侃的早亡,与章太炎的“不详对联”并无关系,他是因为与子女甥婿等晚辈剥蟹赏菊时贪杯饮酒过量,致使胃血管破裂而吐血身亡的。
黄侃因未满50周岁而亡,所以至死未能出版任何著作,这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憾事。
(黄侃书法)
至于《文心雕龙札记》、《反切解释》、《日知录校记》、《集韵声类表》、《黄侃论学杂著》、《说文笺识四种》、《字正初编》、《黄季刚先生遗书》、《文选黄氏学》等数十种著作,实际上是后人整理出版的黄侃生前的遗稿和教案。
不过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影响黄侃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所谓学界牛人,大概就是如此吧 。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