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经络一穴区带疗法

        

        

             

    (乳腺炎、淋巴结炎、丹毒、弛张热、角膜溃疡、青光眼、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胃下垂、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官能症、肩周炎、腰痛)

    体表呈“带状”分布的区域,称为“区带”。在“区带”内有敏感点(压痛点等)出现,它是体内病理变化的反应,即是区带内穴位,所以“区带”又称“穴区带”。由于这种“穴区带”学说和经络学说有近似之处,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系统,所以总称为“经络一穴区带”。人体的表面,根据经络学说,有与十二正经相对应的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体内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反应区,依据这种提示,参照神经学说,把体表性质相似的敏感点联系起来,结果初步划分出一定范围的穴区带。穴区带代表了各自在体内相关的位置。有病时,这些穴区带是体内相关疾病的反应区。

    带内穴区是特定疾病的反应点,有敏感现象的出现。敏感现象以压痛点(区)的形式最为常见。采用针刺、按摩、药物注射、埋针、埋线等手段,可消除敏感现象,使得疾病减轻或痊愈,这就是经络一穴区带疗法。

    【操作方法】

    一、取穴(选点)

    1.定点方法最常用指压法,也用压痛点器法,遇不合作曲患者,可用痛点探测器。

    2.痛点的选择临床上遇少数敏感压痛点时,选点当无困难,同时遇多数压痛点,则须先辨清是同一病的多数敏感点,还是几种病并存而出现的多数压痛点,如为后者,一般先治主要疾病,并针其主要压痛点,不宜选穴过多。主要压痛点的特点为压痛较重,针刺之后,其他未刺压痛点随之减轻或消失,针后症状有好转倾向。

    3.痛点转移痛点有时有转移现象,当倍加注意。较多见的是痛点在同带内移位,一般不超过5~6cm;较少见的,是痛点跨带转移,即原来穴区带内原有过敏压痛完全消失,而在与一条相关的穴区带内出现新压痛点。

    二、操作(针法)

    采用1.5~lOcm长的毫针,直刺(90。角)斜刺(45。角)或横刺(平刺15。角)。

    l.术前准备首先向患者解释清楚这种针法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针刺反应,求得主动配合,取适宜体位。由于此种针法刺激量大,针感反应较强,故最好取卧位,以防晕针。找准压痛点,然后选针,消毒,进针。

    2.进针方法针法不一,通常进针要快,以减少疼痛,向深部组织推针要慢,以防刺破血管和错过针感区。除胸、腹、背、颈及后头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外,针刺深度不固定,以出现最好的针感为度。既要有针感,又不能达到危险的深度。

    3.行针手法行针的目的在于加强刺激量。刺激量的标志,是针感传导。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疾病情况,可酌情选用留针或快速针法等,以求给予强、中、弱之刺激量,最多用的是持续针法,即

    连续地捻针或加提插等手法。行针时间不限,一般为30分钟左右,力争当时症状改善最为理想。

    4.针感针感的优劣对治疗效果很有关系。一般说,针感强,疗效好。针感的强弱固然与患者的机体反应性有密切关系,但适宜的手法,确能激发起更好的针感。机体对针刺的反应有两种表现:一是敏感性,指针感传导的明显性;一是稳定性,指针感传导持续的时间。在临床治疗中,针感能远距离传导和长时间持续是最理想的。针感能达病位,疗效尤佳。

    5.起针留针时间没有硬性规定。有如下情况可供参考:针感传导充分。病状有所改善;起针后压痛点消失或明显减轻。

    三、经络一穴区带分布与诊治范围

    2.经络一穴区带的诊治范围 头部诸带

    (1)头1:各种眼病,同侧本带及周围部分头痛。

    (2)头2:各种耳病,同侧本带及周围部分头痛。

    (3)头3:口、齿、颔、颊部病,局部性头痛。

    (4)头4:鼻病

    (5)头5:脑病,神经系病,神志病。

    (6)头6:脑病,神经系病,眼病,偏头痛,亦治耳鼻病等。

    (7)头7:偏头痛,牙痛。

    (8)头8:咽、喉、舌、颈诸病。

    躯干前面诸带

    (1)躯前1:胸、'肺、心、胁诸病。

    (2)躯前2:胃、肠、肝、神志病。

    (3)躯前3:胃、肠病,泌尿生殖器病。

    (4)躯前4:泌尿生殖器病,肠诸病。

    (5)躯前5:神志病,头面诸病。

    躯干后面诸带

    (1)躯后1:热病、心、肺、胸、肾等病,神志病。

    (2)躯后2:胃、肠、肝、胆病。

    (3)躯后3:肝、肠、肾、生殖器病,腰痛,痔。

    (4)躯后4:泌尿生殖器病,腰痛,痔。

    (5)躯后5:神志病,神经系病,亦治附近所邻各带病。

    上肢诸带

    (1)上肢1:肩、胛、臂、项、胸诸病,神志病。

    (2)上肢2:胸、胁、肩、臂诸病,神志病,头面病。

    (3)上肢3:胸、心病。

    (4)上肢4:胸、心、胃诸病,神志病,热病。

    (5)上肢5:咽喉、胸、肺诸病,热病,头颈等病。

    (6)上肢6:颈、颊、齿、耳诸病,神志病,肩胛病。

    (7)上肢7:头、耳、鼻、项、咽喉诸病,热病,神志病。

    (8)上肢8:头、耳、眼、喉诸病,热病,神志病。

    (9)上肢9:头面、眼、耳、鼻、口齿、咽喉、胸、项诸病,热病,肠腹病。

    下肢诸带

    (1)下肢1:泌尿生殖器病,肠、胃、胸、肺、咽喉诸病。

    (2)下肢2:下肢局部病,腰胯痛。

    (3)下肢3:胃、肠病,亦治神志病。

    (4)下肢4:头、眼、喉、耳、胸胁诸病,热病。

    (5)下肢5:头面、眼、鼻、口齿、肩、胃肠诸病,神志病。

    (6)下肢6:肠、心诸病,痔,神志病,热病。

    (7)下肢7:腰背痛,局部痛,亦治肠、泌尿系病,神志病。

    (8)下肢8:头、颈、眼、鼻诸病,神志病,热病,泌尿生殖器病。

    【主治病症】

    主治病症较广泛,尤其对乳腺炎、淋巴结炎、丹毒弛张热、角膜溃汤、青光眼、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胃下垂、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官能症、肩周炎、腰痛等病症效果较好。取穴参考诊治范围。

    【注意事项】

    1.本疗法针感反应较强,针后有时会出现不适症状或一时性症状加重,一般不会影响疗效。

    2.过敏点常先于其它症状而出现,而又后于其它症状而消失,故症状解除后但压痛点仍存在者,一般须继续治疗,直至过敏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