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真正原生地及其品种

https://www.toutiao.com/a6850649390458077696/

用户星火燎原chgfc2020-07-18 11:21:28

高发倡/文

由于“普洱茶”的“原产地”被扩大和扰乱,人们搞不清何为真正的“普洱茶”,搞不清何为“普洱茶”,也就弄不懂“专家们”为何要强调今“生茶”是“绿茶”和今“生普不宜新喝”?更分不清哪些今“生普”是适宜“新喝”的?

下文是笔者《古六大茶山史考》首章前两节原文。有多人仅改标题不加注明出处就公开发到网上。故而特此声明。

“普洱茶”最初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谢肇淛的《滇略》中是“普茶”,至明代方以智所撰的《物理小识》中才首次出现完整的“普洱茶”一词。

据清代张泓《滇南新语》中“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和雪雨的《鸿泥杂志》中“普洱有六茶山,为攸乐、为革登、为倚邦、为莽枝、为蛮砖、为曼撒。其中惟倚邦、蛮砖者味较胜。若云南府所出之太华茶,大理府所出之感通茶,徒耳其名,未尝见也。”等记载,由于大理、下关、林沧一带的茶叶之滋味、气味和酽度都与“普洱茶”相差甚远,而且这些范围的茶叶并不在当年以普洱为茶贸集市的范围,因而将它们列为另类,亦即下关(大理)茶区之茶原先不属于“普洱茶”范围。是现代的茶文化书籍《普洱茶寻源》等的作者,因其茶性与原“普洱茶”相似,才将它列入其中的。

(下图为“古六山”原有“”大叶茶)

据唐代《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也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清代檀萃的 《滇海虞衡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但清阮福《普洱茶记》考证认定:“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也就是唐代“银生城”未辖普洱范围,只辖墨江北部及远江西北部。明代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则载:“由景东历者乐甸行一日至镇沅府;又行三日始达车里宣慰司界;行二日至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其山为孔明寄箭处,又有孔明碑,苔泐莫辨字矣。”作者“由景东历者乐甸”经“镇沅府”,“达车里宣慰司界”只字没提“茶”字,直至到普洱范围才说“产茶”。可见,“普洱茶”产于唐代银生城辖区的“普洱”方向。

(下图为“古六山”原有“中叶”茶)

又据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中“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茶叶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和段永源的《信征别集》中“其山川深厚,故茶味浓而佳,以开水冲之十次仍有味也,而归其美名于普洱府。其实普洱之茶,皆思茅所产也。”等记载,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也并非今普洱辖区,而是清代“思茅厅”的辖区方向。只因“普洱府”管辖“思茅厅”,况且“普洱”是当年该范围的茶叶集散地而冠以其名。

(下图为“古六山”原有“中叶茶”)

再据清代倪蛻《滇云历年志》中“茶山之于思茅,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的记载、雪雨的《鸿泥杂志》中“普洱有六茶山,为攸乐、为革登、为倚邦、为莽枝、为蛮砖、为曼撒。” 的记载、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的记载、清代赵学敏公元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载的《南诏备考》内“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大茶山” 的记载、清师范公元1807年《滇系》中“普洱府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与“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五百二十里曰曼撒”的记载、清檀萃公元1799年《滇海虞衡志》中“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莽枝、三曰革登、四曰倚邦、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记载、和清雪渔公元1826年《鸿泥杂志》中“普洱有六茶山,为攸乐、为莽枝、为革登、为倚邦、为蛮砖、为曼撒” 的记载、还有据江应梁的《傣族史》中“清雍正时改流,将十二版纳之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划归普洱府,因而西双版纳所产之茶,便都称为普洱茶。”等众多史料的记载,云南“普洱茶”原产地还不在今思茅范围,而是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范围。亦即真正的所有“普洱茶”产地的老祖宗还是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就是《思茅厅采访》和《普洱茶记》所载的“架布”、“嶍崆”、“易武”三地也全在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范围内。这里存活有第三纪的梭罗树、苏铁等原生植物证明,它未受“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影响而曾存活有原生茶树群。

(下图为“古六山”原有“中柳叶”茶)

又据江应梁的《傣族史》中“茶市有江内江外两区,江内以易武为中心;江外以勐海为中心。江内以制造圆饼茶为主,即一般所谓普洱茶。江外以制造藏庄紧茶及砖茶为主”的记载,连勐海茶区之茶原先还不属于“一般所谓普洱茶”。是江应梁的《傣族史》才将它列入其中的。

不过,普洱、思茅、尤其勐海之属于原先“古六茶山”“普洱茶”品种和工艺的茶,它们属于当年以普洱为茶贸集市的范围,因而将它们列入其中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下图为澜沧江西面“瓜芦 大叶茶”)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先生所著的《普洱茶》一书中“普洱府产茶之说”部分,引用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思茅分会普洱小组编撰的《再论普洱茶的光辉历史》中清代“普洱辖思茅,思茅又辖六版纳,当时六大茶山正在澜沧江以内的勐腊、江城一带,普洱府是当时边关之首府,政治文化的中心,商品经济最大的集散地,其茶的命名,自然只能用普洱。再说普洱本地方同样生长着茶叶,普洱勐先小板山的茶王树威镇海内外。普洱茶自身的味道气性、质量方面早已优于六大茶山之茶。试想在封建王朝的古普洱一带,若没有商品的比赛,没有茶王树的存在,没有普洱府的管辖,普洱茶能名重于天下么?”和清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又从《贡茶册》可悉,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千两”之大数目的记载以及 《西山碑考》中“已被历代皇帝视为异珍,称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的“贡山茶”“产于普洱府内”之理由,断定清代“普洱茶”内有普洱本地土产之茶,以此来推翻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中“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和段永源的《信征别集》中“其实普洱之茶,皆思茅所产也。”等记载。然而,笔者发现其定论及其依据有很大的漏洞。

(下图为“瓜芦”的杂交品种)

首先,谁也没有否定清代“普洱茶”内有过普洱本地土产之茶,但清王朝执政二百多年,普洱本地何时开始种茶,何时初具规模,必有年代起始。如果早在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之前,或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段永源的《信征别集》记载“其实普洱之茶,皆思茅所产也。”,普洱本地的土产之茶就初具规模,那么其茶林离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最近,而思茅厅所辖的“古六大茶山”离普洱最远,必将“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优先记载普洱勐先,但众史家为何都不约而同地一致记载了离普洱府更远的“古六大茶山”而不记载离普洱府更近的勐先呢?这证明直到清同治六年,普洱虽有本地的土产之茶,但还很少,尚未初具规模。至于“威镇海内外”的“普洱勐先小板山的茶王树”,就算上述史料记载时它已存在,它也不能证明该地土产之茶早已初具规模。再说,不可能因为曾祖父先逝消失了,其曾孙古稀而建在,就认定其曾孙与其祖父同龄,更不能说曾祖父还小于其曾孙。而所谓“产于普洱府内”“被历代皇帝视为异珍,称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的“贡山茶”原料也未必就是普洱本地的土产之茶。因为“府地”之人收购“古六大茶山”最好的茶而加工于普洱府驻地者,也可说其“产于普洱府内”。那《贡茶册》所列出的“每年进贡之茶”需要“动支银千两”更不能证明“普洱茶”内定有普洱本地的土产之茶。因为檀萃早在公元1799年的《滇海虞衡志》就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莽枝、三曰革登、四曰倚邦、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记载。即使普洱本地没有一尖土产之茶,这“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规模的“古六大茶山”足以承担“动支银千两”的“每年进贡之茶”总量。《再论普洱茶的光辉历史》中反问:“没有普洱府的管辖,普洱茶能名重于天下么?”那笔者也要反问:“若没有六大茶山茶叶的'名重于天下’,会引来欺侮莽枝茶山麻布朋之妻的江西商人而发生麻布朋暴动事件?若不是发生麻布朋暴动事件而引起清政府的改土归流,会有'普洱府’么?”并不是预先有了“普洱府”,“六大茶山”茶叶才“名重于天下”;而是因为“六大茶山”茶叶“名重于天下”,才后有“普洱府”。其次,《再论普洱茶的光辉历史》中所谓“当时六大茶山正在澜沧江以内的勐腊、江城一带”之说明显失实。再者,邓先生一边把由产于倚邦茶山的小叶茶加工成的“人头贡茶”称为“普洱茶太上皇”;一边又说“银生城的茶应是云南大叶茶种,因为大叶茶种是云南的原始茶种,也就是普洱茶。”以致使“普洱茶”原料概念含混不清。其实,时至清末以前的自古以来的“普洱茶”,都产于“古六大茶山”;而“古六大茶山”自古至清末的茶树品种,都是中柳叶和各小叶种以及本地原有的大叶种,并非“云南大叶种”。专家所谓“云南大叶种”,实际不是饮用茶,而是药用山茶科植物苦涩瓜芦。同并非云南独有,实际整个江南和越南、老挝都有。因而,只有“古六茶山”原有茶树品种,才是饮用茶品种,才是“普洱茶”树品种。只要是“古六茶山”原有的茶树品种,无论特有大叶茶还是中柳叶茶及各小叶茶,都应同等地属于 “普洱茶”。其它瓜芦类“大叶茶”,不仅不是“普洱茶”原料,就连“饮用茶”都不是!这是几百年来的既成事实,谁都无权篡改祖先创下的真实历史。

综上所论,真正的“普洱茶”各产地的“祖宗”还是今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其它茶叶产地都只是其原产地“古六大茶山”的“子孙”。只因明代有“车里头目”居普洱,管辖“六大茶山”及其贩运到普洱和由普洱输出内陆的政务与商务,并在茶品上加盖“普洱”官印,异地人就按输出地和官印称其为“普洱茶”。到清代雍正七年设普洱府,兼瞎车里江内六版纳,“普洱府”辖“思茅厅”;“思茅厅”又辖“古六大茶山”,而且“普洱”是明清时期 该范围的茶贸中心,故而仍冠以其名。

2020.7.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