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街之31
上海复兴路分复兴东路、复兴中路、复兴西路,全长7300米。复兴中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长3494米。该路在1943年以前名为辣斐德路。沿路为住宅区,西段多花园洋房和公寓,东段多石库门里弄。沿路有复兴公园(法国公园)、文化广场(逸园跑狗场)等。
复兴中路221弄12号中共又新印刷厂旧址--前门
复兴中路221弄12号是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设的又新印刷厂。《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在南昌路定稿。陈望道把《共产党宣言》译文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李汉俊,李汉俊校毕,又送往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住处。1920年2月19日,陈独秀由北京来沪。由于他是柏文蔚的密友,便住进那里。陈独秀是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精通日文英文,当时已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李汉俊便请陈独秀再校看《共产党宣言》译文。经陈望道改定,承印的第一本书便是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复兴中路221弄12号中共又新印刷厂旧址--后门
(1920.8国内首版《共产党宣言》出版地)
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生于浙江义乌,早年曾留学日本。1919年6月,从日本回国后在著名的浙江一师任教。陈独秀、李大钊两位共产党的创始人在北京读过《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深为赞叹,二人都认为应尽快将此书译成中文。戴季陶在日本留学时,曾买到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亦打算译成中文。后来戴季陶回到上海,主编《星期评论》便着手物色合适的翻译者。《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他的思想也颇为激进。得知此事后就向戴季陶举荐了陈望道。于是,戴季陶向陈望道提供了《共产党宣言》日译本,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的《共产党宣言》英译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周恩来曾问过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最初是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是据英译本,同时参考日译本。1920年2月下旬,陈望道秘密回到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 3-4月份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译完,随即携译稿到上海。当时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经常在一起讨论马克思主义和建党问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印刷《共产党宣言》成了当务之急,随后,在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厂,取名“又新印刷厂”。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一书是又新印刷厂承印的第一本书。首版封面五分之四的篇幅是马克思肖像,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马克思的肖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共印了一千册,很快售尽,但人们也发现封面把《共产党宣言》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于是,同年9月在改正版面后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封面马克思肖像也由红色改印成蓝色,再版,又印了一千册,依然很快售完。到1926年5月止,已经重印17版之多。后来国民党将《共产党宣言》定为“禁书”,不准再版,见之即查缴。 至今在全国发现的中文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只有11本,他们分别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文物局、上海图书馆、上海党的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档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浙江上虞市档案馆、温州图书馆、山东东营历史博物馆。
复兴中路239弄冠华里4号--前门
中共1926.5--1927.2党校旧址
1926年5月法商电车、电灯、自来水公司以及商务印书馆等工会的工人纠察队队员参加了训练。罗亦农和赵世炎等经常指导活动。1926年11月在冠华里办起了上海区委的第一所党校,这也是我党最早的党校之一。校长由区委宣传部主任尹宽担任,学员均为区委所属江、浙地区及上海市区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也有共青团干部,约30—40人。学校建有党支部,负责人尹宽,组织委员王嘉模。由于党校提前结束,课程可能未全部讲完。学员平时出入走后门,不走前门。入学后就不准外出,膳宿都在校内,过集体生活。1927年2月23日,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爆发,党校提前结束。这里随即成了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机关和联络处。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侯绍裘、沈雁冰、汪寿华等人经常在这里开会碰头。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起义失败了,党在冠华里的活动即告停止。
复兴中路239弄4号中共早期党校旧址--后门
此弄建于1920年,旧式里弄石库门建筑,3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为150平方米,坐北朝南,黑漆大门,花岗岩条石门框,两旁饰方壁柱,门楣有花卉浮雕,外墙水泥仿石饰面,二楼出挑阳台。1926年中共上海区委于此创设党校,对外称启迪中学。江浙区委宣传部主任尹宽任校长兼校党支部书记,周恩来、瞿秋白、彭述之、王若飞、罗亦农、赵世炎、郑超麟等曾来校授课。1927年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指挥部亦设此。
复兴中路301号上海律师公会(1912年创立)旧址介绍
复兴中路301号上海律师公会1929--1952年旧址
1912年3月内务部警务司长孙润宇,呈文孙中山,建议施行律师制度。9个月后,辛亥革命根基未稳的时候,上海率先创设了律师公会,外争司法主权,内为民众请命,成为中国法制事业的开拓者。1912年12月8日,中国近代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律师同业组织——上海律师公会宣告成立。 建立之初,上海律师公会没有固定办公场所,随着上海律师人数的增加,上海律师公会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着手选址筹建公会大楼。1926年,由上海律师筹款建造的位于贝勒路572号的办公大楼落成,上海律师公会在1929年10月正式入驻,贝勒路572号就是今天的复兴中路301号。100年后的今天,这里成为中国首家律师史料陈列馆——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
复兴中路425号诸圣堂
由美国圣公会教士和中国牧师募集信徒捐款,于1925年圣诞节落成,命名为诸圣堂,用于举行感恩礼拜。诸圣堂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占地面积为132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86平方米,砖木结构,外墙为清水红砖砌成。红瓦坡顶,屋顶为人字形木结构。檐口有券齿装饰。大门门柱上饰有混凝土雕塑艺术,西山墙饰有大玫瑰窗。教堂的西北角有座方形钟楼,钟楼内共有63级台阶,高约26米,较当时周围仅高7米的二层民居高出许多。钟楼四周和顶部均设有三联拱券窗。大堂可容500人,小堂加附屋共可容1000人。1958年诸圣堂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作为卢湾区的联合礼拜教堂。1966年8月被关闭。1980年代恢复聚会。1985年起,该堂特设有盲人礼拜。1999年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复兴中路455号花园公寓
复兴中路455弄花园公寓1926年建,原为派克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型公寓建筑,立面为纵三段式,设通常的水平向檐口和线脚,底层外立面做清水砖墙。立面局部做简化的古典样式装饰,是优秀历史建筑。
复兴中路512号刘海粟旧居
刘海粟(1896.3.16-1994.8.7),祖籍安徽凤阳,生於江苏常州 。擅中国画和油画,从事美术教育。1912年11月与乌始光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专)任校长。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 ”,但得到蔡元培等学者支持 。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0年10月赴日本出席帝国美术学院开幕大典,1927年赴日本与日本画界人士交游。1929年赴法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等国考察美术。193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讲授中国绘画“六法论”,193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个展,在上海、南京举办个展。1933年赴德国筹备展出'中国现代绘画展览'。1938年著《海粟丛书》六卷。1940年主持中国现代名画筹赈展览会,并在雅加达、吉隆玻等地展出。1947年在上海“中国艺苑”举行个展。1949年后历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一级教授。1952年任华东艺专(现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1957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1979年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刘海粟美术作品展览”。1981年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聘任为院士,并颁赠金质奖章。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曾担任全国政协常委,1994年8月7日病故于上海。
刘海粟绯闻: 1909年刘海粟从常州逃婚到上海,经人介绍进了近代美术教育家周湘创办的布景画传习所,学生有四十多人,绝大多数是住读生,刘海粟因家在常州,自然是住读生了。那时校长和教师仅周湘一人,学制两年。学画两个多月,在校内调戏周宅的一名丫头,正好被周湘亲眼撞见,不得不把介绍人找来,由他把刘带回。刘怀恨在心,唆使黑社会流氓砸烂画校门窗课桌,把学生赶出校门。周湘被打成重伤,七孔流血,肋骨折断。在讼事审理过程中,刘海粟奸占周湘的丫头孙姝,且一再迷奸周夫人孙静安。1923年春,孙氏伴随身负重伤的丈夫回上海郊区黄渡乡下隐居。周湘在恶势力欺凌下精神崩溃,病发时焚毁了不少画作,1933年含冤去世。孙氏则沦为仆妇,1961年在大饥荒中活活饿死。刘和他的崇拜者声称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其实中国最早的高等美术教育始自1902年两江师范学校的图画手工科,华人最早兴办的美专是1911年周湘创办的上海中华美术学校,而第一个使用裸体模特儿的是李叔同,并不是刘海粟。 刘海粟当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徐悲鸿曾投门下。后徐悲鸿留法学成归来,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于《申报》上直指刘的艺术造诣不及自己,差得远呢。《鲁迅全集》里对刘海粟也很不屑。画评家陈传席在刘海粟死后斥刘为骗子,他说他和大翻译家傅雷是好朋友,傅雷在法国失恋想自杀,是他救了傅雷。张弦回国后一直在上海美专任教,薪水较低,生活困苦,傅雷便为他打抱不平,认为做校长的刘海粟待人刻薄,一气之下离开美专。1936年夏天,张弦因急性肠炎去世,傅雷认为张弦的死是受美专剥削所造成的,十分怨恨刘海粟。不久,在一次讨论举办张弦遗作展的会议上,傅雷与刘海粟发生激烈争执,大吵起来,从此他们绝交2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傅雷、刘海粟都投入到了火热的新社会中,遂恢复了友情。刘海粟多次说,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他从中帮了很大忙。但据当时知情人回忆和徐志摩研究专家研究,这事根本和刘无关。他吹嘘周恩来是他老友,而周恩来主持的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8月23日版,刊有《文化汉奸名录》,第一名文化汉奸是周作人,第二名文化汉奸是管翼贤,第六名文化汉奸就是刘海粟。上海沦陷时刘海粟开画展为日伪制造歌舞升平假象的报导,侵华日军的中将、少将、外交官与汪伪官员三百余人到贺。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接着便是'文革’,他无事可做,在家中沉潜下来,练画练字,70年代末,他复出时,画艺大进,此外还有他的长寿,他胆子太大,晚年用大泼彩,像刷墙一样,过于放纵。
1911年年底,16岁的刘海粟被迫与第一任妻子林佳结婚,新婚之时便离家出走。1915年宁波藉17岁的张韵士成了第二任妻子。1933年10月27日,第三任妻子成家和带着刘海粟来到南京,拜望了父母。第二天,他们便举行了婚礼。1944年1月16日,刘海粟与夏伊乔在上海外滩12号工商联谊会举办了婚礼。前妻的孩子是刘虎、刘豹、英伦和刘麟,伊乔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儿子刘虬和女儿刘虹、刘蟾。
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便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1900年,法国人买下了顾家宅花园并扩展了10多亩农田,作为法军屯兵之用。1908年7月1日,当时的法国驻沪机构法国公董局决定,将顾家宅花园改建为公园。1909年7月14日对外开放,取名“顾家宅公园”,也称“法国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人陆续撤离上海,1943年7月,日伪政府接管了法租界的行政权,随之将“法国公园”改名为“大兴公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复兴公园”,当时总面积已有119亩,面向广大市民开放。解放后,政府又在公园内新建、扩建各类游乐服务设施,目前总面积为138亩。
复兴中路517号国府高官冯玉祥旧居介绍
该住宅1926年建,冯玉祥妻李德全在1951年捐给国家。
复兴中路517号冯玉祥产权房借给柳亚子旧居--后门
(1936--1940年及1946--1947年“活埋庵”)
柳亚子(1887—1958.6.21)江苏吴江人,出生吴江汾湖镇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1903年在家乡参加中国教育会,17岁到上海爱国学社读书,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1906年由高旭等人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9年11月13日,与陈去病等创立南社,主持社务多年。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柳亚子以中国同盟会员身份成为国民党员,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上海通志馆馆长、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遭迫害被搜捕,逃往日本。1928年返回国内。抗战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运动,他流亡重庆、桂林、香港等地。1941年5月因谴责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被国民党开除党籍。抗战胜利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他潜心南明历史的研究,搜集了很多有关南明的史籍,并写出了一批研究成果,1949年2月,他应毛主席的电邀,由香港启程进入解放区,后来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2年,他与章士钊等人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民族英雄袁崇焕遗墓,使袁墓古迹得以保存。他的诗约有5000多首。1958年6月21日病逝于北京。
柳亚子在上海时住在上海通志馆内(今复兴中路517号)。这座宅院1926年建成,原是冯玉祥的府邸,柳亚子向其典租了这幢楼房。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法国式花园别墅,红瓦顶黄色墙面,黑漆大门。客人可从屋外露天石阶拾级而上至二楼客厅,或由内屋阶梯步入二楼客厅。三楼的左窗口里面就是柳公的工作室。抗战期间上海沦陷,虽然此处环境幽雅、绿荫环绕,柳亚子却将此处称为“活埋庵”,因为他觉得在国事危殆之际,自己却无能为力,留居在上海这座“孤岛”犹如活埋一样。此后柳亚子便迁居北京,解放后这幢旧居改为民宅,有多家住户居住其中。
复兴中路517号冯玉祥产权房借给柳亚子“活埋庵”旧居--正面
柳亚子1936--1940年及1946--1947年分别居此
冯玉祥(1882.11.6—1948.9.1)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原籍安徽巢湖人,寄籍河北保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搭苏联轮船“胜利”号,由美返国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8月22日“胜利”号正向敖德萨港口进发时,不幸中途因轮船失火,与女儿冯晓达一起被烟熏窒息致死,于黑海遇难,享年65岁,其墓位于泰山西麓。
1917年冯氏皈依基督教受洗并利用宗教力量控制军队,故有“基督将军”的称号。冯玉祥身材魁梧,但胆子极小。曾在抗战中与其共同作战张发奎、白崇禧等人,均在回忆录中叙述冯因过度惧怕日本空军空袭而闹出笑话之事。另外,由于冯氏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因此有人将其字“焕章”改为“换章”(换章意即打麻将换牌之意),以讽刺其经常倒戈的行为。他还有“倒戈将军”和“植树将军”的称号。冯玉祥曾多次谋害政敌,张建功、郭坚、马廷勷、徐树铮等人均为其所暗杀。冯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数准确的应该是八次,依次为: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满清。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袁世凯。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第四次北京政变倒吴佩孚。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第六次五原誓师倒北洋。第七次国共分裂倒共产党。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介石。
第一任妻子刘德贞,第一子冯洪国,第二子冯洪志,第一女冯弗能,第二女冯弗伐,第三女冯弗矜
第二任妻子 李德全, 第三子 冯洪达,第四女 冯理达,第五女 冯颖达,第六女 冯晓达
复兴中路528号现香山中医院原市一女中,大律师、汉奸吴凯声旧居
第一女子初级中学的校址,原来住过吴凯声法学博士。吴凯声即是著名电视人杨澜丈夫吴征的爷爷。市一女中前身系民立女子中学分校。1949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军管会派吴若安任校长,先后有唐月娟、姚湘涛、朱世英任分校主任。1956年1月19日分校独立,改为“上海市第一女子初级中学”,1969年后改名为“上海市新天中学”,为男女兼收的完全中学。1985年9月恢复“市一女中”校名,吴若安为名誉校长。
吴凯声(1900-1997年)江苏宜兴人,法学博士,旧法租界第一位中国律师。在复兴中路528号开设律师事务所并寓居于此。1922年毕业后赴法留学,1924年在法获法学博士。1926年归国,在沪任律师。1928年任国府外交部秘书,后转任外交部、中央银行法律顾问,在上海执行律师事务。1929年任国际联盟中国代表办事处秘书长;8月任驻瑞士使馆代办,全权公使。1930年回国任国府外交委员会委员,上海法学院、东亚大学等校董及教授并任中外文化协会理事长。兼任上海工商联合会、明星电影公司、电车工会等法律顾问。1939年任汪伪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40年3月任汪伪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6月任汪伪宪政实施委员会委员。1941年9月任汪伪驻意大利大使。1942年2月,汪伪兼驻克罗地亚公使。1943年9月任汪伪外交部次长;同年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最高国防会议副秘书长。1945年1月任汪伪撤废各国在华治外法权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1年被送到上海郊区大丰农场。1965年任上海外国语职业学校法语教授,后任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顾问、外国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国际文学研究员。1982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97年8月27日,因病在上海辞世,终年97岁。 吴凯声曾担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法律顾问及五人委员会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沈钧儒和吴凯声),以代理政治案件见长。曾先后为陈延年(陈独秀之子)、陈赓等著名共产党人做过辩护。1933年何香凝曾聘请他担任廖承志的辩护律师,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警察局不得不将廖承志“责付”辩护律师。当晚,吴凯声将廖承志毫发无伤地交到何香凝手上。1933年6月17日,民盟领导人杨杏佛被蒋介石指使军统特务暗杀,吴凯声临危受命,冒生命危险深入法租界巡捕房,设法找回杨杏佛记录众多民主人士名单的笔记本,并转交给蔡元培。
复兴中路553弄何香凝、史良、杜月笙等均居此弄
复兴中路553弄即“复兴坊”,是中法教育基金会会址,建造于1928年.内有楼房95幢,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间,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改今名。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居民1600人。据说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中共的秘密军委旧址。
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1号史良、沈迈士旧居介绍
沈迈士(1891—1986年)浙江湖州人。早年随母学画,后进上海震旦大学攻文学,获学士学位。曾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佥事科任职,参加过与苏联政府交涉收回领事裁判权及东正教教产谈判。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文科讲师、北京古物陈列所副所长。北伐以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南京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因对政府腐败不满,愤而辞职,以卖画为生。曾与沈尹默合作开办书画展览三次,在书画界卓有声誉。1949年5月,沈迈士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又被聘为兼职画师。以后历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名誉理事、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是上海卢湾区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卢湾区政协常委。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1号史良、沈迈士旧居
史良(1900.3.27--1985.9.6)江苏常州人。1915年考入常州女师,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曾任常州市学生会副会长,1923年考入上海法政大学,1927年毕业后任南京政工人员养成所指导员,九·一八事变后,发起组织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担任理事,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因参加与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为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她是中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司法部部长;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1985年9月6日去世,享年85岁。
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8号何香凝旧居介绍
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8号何香凝旧居
何香凝(1879~1972.9)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1897年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1902年变卖妆奁资助丈夫留学日本,同年冬相继东渡。1903年春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预科,后转入女子师范学院预科,同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同年9月介绍廖仲恺加入该会。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学博物科,1908年改入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后由日返港,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举家赴日本。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1920年起在广东任“出征军人慰劳会”总干事。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并任妇女部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主持广东妇女工作,创办“罢工妇女读讲习所”,发起组织“援助海丰农民自卫军筹备会”、“军人家属妇女救护员传习所”、“妇女运动讲习所”、“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1935年与宋庆龄等率先响应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抗战时期,响应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皖南事变”后发表宣言,严斥蒋介石策动内战的阴谋。1947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反蒋独裁活动。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擅长诗词和国画,有《何香凝诗画集》。1972年9月逝世。她的一双儿女,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都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16号杜月笙及四姨太姚玉兰旧居--前门
杜月笙(1888 8.22-1951 8.16) 原名月生,后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上海高桥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生意场上,杜月笙机灵诡诈,却又善解人意、附庸风雅,广结名流,成为当时名震四方的大腕。情场上,杜月笙也是风月老手,五个姨太太相处和谐。上海三大亨中,素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杜月笙曾住西藏南路122弄,今拆,后迁宁海西路216号,常住复兴中路553弄16号,抗战初与抗战胜利后居锦江饭店中楼。先为十六铺鸿元盛水果店学徒,后为潘源盛店员,绰号“水果月笙”。拜通字辈陈世昌为师,列悟字辈。1936年11月,孟小冬等人赴上海作短期演出,当时就住在姚玉兰在辣斐坊(今复兴东路复兴坊)的住处。演到20天(原定40天)时,突然因病辍演,在姚玉兰家中养病。1937年下半年,日寇侵占上海后杜月笙偕姚玉兰逃往香港,孟小冬则返回北平。1938年,孟小冬来沪演出转去香港探望过杜月笙、姚玉兰,在港住了一个月左右。
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16号杜月笙及四姨太姚玉兰旧居--后门
杜月笙一生共名媒正娶了五位太太,他们是:大太太名沈月英,苏州人,没有生育。她领养一个儿子,名杜维潘,虽是养子,但此子进门后,杜月笙事事顺利,所以爱得胜过己出。后大太太因与表哥通奸被杜幽禁十年。二太太陈帼英,上海人,原是舞女,后跳舞结识杜并嫁给杜,共生育三个儿子,即维桓,维翰,维宁。三太太孙佩豪,苏州人,筱桂荪外甥女,十六岁嫁给杜。生育两个儿子,即维屏、维亲。 四太太姚玉兰,北京人,著名京剧演员,父亲为著名京剧丑角“七盏灯”,姚玉兰与母亲小兰英,妹妹姚玉英在上海演出时被杜看中,姐妹同一晚被杜强占,后一个星期后姚玉英病死,姚玉兰生育二子和二女,即维善、维嵩和美如、美霞。五太太孟小冬,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姚玉兰师姐,先前曾经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段爱情为世人赞叹。后随杜月笙在1949年逃往香港后,与其结婚。孟小冬婚后有女儿杜美娟。杜月笙去世时,只留下了10万现金,每个老婆各拿一万,儿子一万,未嫁的女儿六千,已经出嫁的四千。据其女杜美如说,杜月笙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希望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杜月笙在香港病逝后被四房姚玉兰带来台湾安葬,安息在台北县汐止秀峰小学后山上。
复兴中路573号作家钱钟书夫妇旧居
钱锺书(1910-1998年)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夫人杨绛,本名杨季康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抗战期间,钱锺书一家蛰居上海“孤岛”,住的辣斐德路609号(现复兴中路573号)是一所临街的三层楼弄堂房子。这是当年钱锺书的叔叔花了大价钱“顶”来的。钱锺书叔叔一家住三层大房间及三层与二层之间的亭子间。二层及二层与底层之间的亭子间则由钱锺书父母兄弟居住。底层客堂两家共用。1941年钱锺书从湖南国立师院辞职回沪,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夜里只得和妻女挤于底楼客堂的帷幔之后。后来,家人渐渐离沪,钱锺书携妻女便住进了三层与二层之间的亭子间,一住就是8年。
复兴中路573号钱钟书夫妇旧居
杨绛在《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中回忆:屋子很小,除去一张大床,只容得下一个柜子和一张小书桌。不过无论如何,夫妻二人终于有了读书写作、同友人交流的空间。钱锺书“销愁舒愤,述往思来”的“忧患之书”《谈艺录》后半部,杨绛的几个剧本都是在这间小屋完成的。也正是在辣斐德路亭子间里的困顿之中,钱锺书“锱铢积累”孕育了那本著名得不能再著名的《围城》。1949年初,钱家人又陆续回沪居住,生活上有诸多不便,杨绛决定另外觅房。正好有朋友介绍了蒲石路蒲园的房子,杨绛就从姐妹处借了必要的家具,一家三口搬了去。数月后,钱锺书夫妇带着女儿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回到了北京母校清华大学。如今,钱家后人仍居住于复兴中路573号的二三两层,底楼已改为高档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