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思维?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是一种着眼全局,做出最终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的过程。
现如今,战略也经常被应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为自己制定人生战略;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也常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商业战略。
一说到战略,虽然听起来都明白,但讲起来却很难作出明确的表达,甚至因为对这一概念的错误理解,为自己或组织制定了一些不是战略的“战略”。
到此什么是“战略”,又该如何制定战略,下面就从3个角度来给出解释:
1、战略的目标是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个均衡点的转化
战略思维和战术思维不同,战术思维的目标就是要赢,就地解决当下矛盾,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果。
而战略思维不解决矛盾,只转化矛盾,表面上是要达成一个互不吃亏的结果,实际目标在于推动当下的均衡点向下一个使自身处于有利地位的均衡点转化。
比如,当你在追求一个异性的时候,被拒绝了,怎么办?又不想放弃,可如果强追,会让对方更加反感。这时,最好的战略就是,一方面先以普通朋友关系相处,时不时关心一下,但别追得太紧;另一方面,让自己在各方面快速成长。到时,或许对方会因为你的努力和诚意而回心转意,或许会因为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遇到更好的人。
战略思维实现目标的手段就是:把矛盾转化到对我有利的主场上来。
2、战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哈佛商业评论》里有一篇文章讲到:“战略的相反面也必须是一个战略。否则的话,你说的东西就不叫战略。”
也就是说,战略的本质是——做出选择。制定战略意味着你要放弃一些东西。
滴滴打车在初创时期给自己定过一个目标:让用户在呼叫出租车之后,能5分钟之内就能坐上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因为滴滴在制定这个目标的时候放弃了很多东西,比如:不去碰专车和快车业务,只做出租车;不管乘车体验如何;忽略价格问题;
总之,5分钟之内叫到车就行。它指示出了企业的行动方向,让公司的一切资源、一切努力都投入到这个单一的目标之上。
同样,如果你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认真工作,努力学习,成就一番事业,这就不能算战略。因为它的反面——不努力工作,也不好好学习,并不是另一个战略。
而如果你把目标设定为利用业余时间把英语学好,就是一种人生战略,这意味着你放弃了也许时间学习写作、减肥、读书等战略选择。
对此,商业领域有两句经典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做正确的事,很多时候要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得多。
3、战略应当“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任何一个好的战略都不是一开始就完美,后面跟着执行就可以的。而是先有一个初步的战略方案,然后在行动的过程中,随着认知的深化和现实的反馈,逐步完善的过程。
阿里巴巴在中国商业界的版图相当辽阔,涉及电商、支付、广告、金融等众多领域。这一系列的商业生态链并不是马云在一开始就设定好的,而是逐渐“生长”出来的。
马云最早做的是中国黄页,为小型出口公司提供外贸服务。相当于一个网上广交会,如果不做中国黄页,他就走不到B2B服务上来。
从中国黄页到B2B之后,其业务模式遭遇瓶颈,阿里巴巴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形态,于是借鉴了eBay的B2C模式,成立了——淘宝网。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想在网上购物,但不知道该怎么付钱,导致大量的客户流失。为了完善这个业务,阿里巴巴开发了另一个项目——支付宝。
当商家越来越多的时候,很多高端商家希望自己能与普通商家区别开,为满足客户需求,一个新的B2C网站——天猫,就产生了。
交易越来越多,意味着平台的资金流量也越来越多,平台出现了大量没有成本的资金。为了更好地为卖家和买家提供存汇款的服务,就出现了后来的蚂蚁金服等一系列与金融有关的业务。
因此,可以说战略是一个系列的、持续的迭代过程,战略执行的过程也是战略取舍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自管理、自修复、自净化、自下而上的生态化过程。
《圣经》 箴言书8:11
智慧比珍珠更美,一切可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