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你为什么要看法规?
可能会给供应商一张list,并且附在合同、供应商协议里,要求他们提供资质证明,配合工作,以免到最后人家不配合提供关联审评的资料或者坐地起价。这份list的细节,RA理应比PM清楚,但PM必须把这件事提上节点,并且告知采购、QA甚至BD,请求RA配合。
如果现有研发使用的供应商不愿意配合关联申报的工作,你是否继续使用它进行CMC部分的研究?可能公司BD、投资人会有很好的办法,比如提出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也或者收购他们的部分资产。
包材相容性实验,是否IND之前必须要做?显然,没有特殊情况,特别安全性要求,鲜少了额外证明的,NDA之前需要完成。那么,你会放在哪个阶段完成?
包材相容性实验,和部分稳定性试验有点相似。需要多批次分析,时间长,定期取样检定,而且检测项目需要有供应商,部分检测企业不可能自己做,毕竟多数药企都不是做高分子材料的……那么,检测外包供应商的资质证明,你要选定的供应商,需要提前设计需求。
因为3、4,再假设你的产品,CMC部分研究会有很多多余样品;报了IND之后,临床也会做几年,但临床的适应症是一个慢病,用量不小,临床期间你至少做五个批次,余量并不多,如果每批留样,就需要生产六批。MAH,你要持证,CMO目前选定了。
你可以有几种选择:CMC阶段样品反正多,也同步要做稳定性等,不如一起就做了;临床期间,除了临床供样,再特别为包材相容性做三批样品;临床期间,每批样品连续留样,再多生产一批弥补临床样品的不足。
以上是表面了解到的基本信息。然后,每个项目规划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大公司说,如果CMC部分做花费一百万,临床再做要至少五百万,我何不在IND之前就顺手做掉?
创业公司的老板说,我情愿在最后做,因为现在我账面上就一个亿,还要做临床,不如先报IND,拿到下一部分的钱,往前推一推。现在我拿出一百万做一个不必要的实验很难,不如到之后,产品上市前,我可能公司都上市了,到时候上百亿身价,拿个五百万,轻松得很。
另外一家创业公司说,速度很重要,只要不影响速度,那就尽可能往后推。所以他们选择的方案就是临床样品批批留样,时间轴和临床同步了。他们拿得出钱,也不愿意耽误进度。
另外一家公司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想,未来还有很多项目,既然都要做……不如自己建一个可以做检测的公司,也能接其他公司的活儿。老板的意思,自己是做药的,但不妨碍他投资一个CRO,自己公司也业务也拿过去。这家是创新药公司,不盈利可以上市,那一家是检测公司,拿着这家的业务做大现金流,很快就盈利,上个创业板没问题啊……
这家,打算III期临床样品就不依赖CMO了,要自建的,新建基地就有工艺验证等问题,毕竟是个大变更,那个时候会有很多事要做,届时钱也融到了,东西也明确安全、有效了,上市可能性很高了。我再做相容性也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