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溯源《始祖覃怀满事迹推演》
覃氏溯源《始祖覃怀满事迹推演》
覃乃军 (著) 看完覃俊写的〈覃氏始祖之覃怀满的事迹辩证〉几乎是全盘否定了覃氏的事迹和先祖的存在,我心中较为沉重及不安。作为覃怀满第二十二代后裔,为了此事,我几乎翻遍了相关史记,县志,府志,通志和查阅了诸家家谱和民间杂谈。本想为覃祖正名,但最后我发现,我要查的古书典籍,我的前辈们其实都已经查得七七八八了。所以在没有实据的前题下,我又看了多遍《覃氏始祖之覃怀满的事迹辩证》。最后我发现我错了,完全被此著带偏。我们不应完全靠铁证来定论一切,以偏概全。只要有高度符合逻辑的推理。内容令人信服一样可以成为依据。覃俊推翻祖谱中的事迹并定义为“传说”,说族谱是编著者没有经过任何考证,故意虚构了故事内容并载入族谱。如果是这样,那问题就产生了。族谱并不是小说,作者毫无依据凭空捏造的内容,当初是如何得到家族认可的?既然是族谱,信源自然应该集众家之言加上考史,又怎会是一家之作?我不否认家谱事迹为传说,但我不认同传说全都为假。我更相信的是,作者将各家所传的片段串联成集,族人同意后编著入谱。作者为使故事完整,将信源进行了合理化的填充和勾连,使情节更富有传奇色彩。下面是我模拟作者心态加史记内容进行理性推演和论证:
一。谭景山是否存在?元末年,在元史的记载中,谭景山,韩山童,刘福通这三个人物是存在的。而且都是起义军头领。但朱光卿,聂秀卿,覃景山1337年的广东起义比韩童山,刘福通1351的红巾军起义要早14年,后来广东起义失败,朱光卿被禽。过了三年也就是1400年余部再一次起义失败,多人被擒。至此,广东起义结束。但聂秀卿和谭景山两个同样来自归善县的同乡,由始至终没有被杀被擒的记录。他俩是史记里的主要头目,被杀被擒名单里却没有他俩,只能说明谭景山1337年没有死,甚至到1400年广东起义彻底失败后仍没有死,而是逃亡了。那时覃怀满才七岁,子承父志不科学,应是长大后的事。谭景山不死族谱的故事才能成立,这样才能勾连到十四年后的韩山童起义。红巾军的刘福通1363年战死,白莲教的起义结束。谭景山战死在1351年-1363年之间,所以覃怀满接班应是21-32岁之间,这样时间上才会合理。能写入族谱的传说,说明事件有传,但发生时间因年久失考,所以编著者自己主观推断了时间(其中自然也包括推断了谭端和谭景山的年龄)所以造成了乌龙。从时间和事件看,同一时期出现同样的人物及同样的起义事件,巧合率几乎为零。所以族谱中描述的谭景山和史上记录的谭景山就应就是同一个人。谭景山在广东起义时应是壮年,30岁左右,战死应是42-51岁左右。
二。覃俊说:“地方志与族谱均不够久远,不能证明事件的真实。”这个说法我不能同意。族谱属于纸谱不易保存,所以几十年就要传抄一次,久不久添丁又要更新一次。包括地方的县志通志,也会著新。不能因书的年代不够久远,就否认内容也不久远。能记入族谱的,先人自有可考的证据,不能因为我们没有证据,所以认为几百年前的先人也没有证据,他们离先祖覃怀满的年代可比我们近太多了。
三。覃俊说:“清中期编辑族谱人员仅凭臆想就捏造了人物,杜撰了事迹”我不但不能同意,我还认为这个想法大逆不道。我认为覃俊缺乏思考,定论武断。如果是这样以下几个疑问就无法解释了:
1.如果信源不是出自家传,那清中期的编辑人员,是如何得知三四百年前的谭景山及事迹?文盲遍地且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他是如何获得信源的?作为有文化有媒体的我们,三百年前发生了什么,都没几个人说得出来?
2.广东起义发生时间短,规模小,没有惊人的战绩,也没有什么传为佳话的伟业。清中期的作者,为什么选一段谋逆的题材来与族史勾连?很光荣吗?或者是作者想表现他对先祖有“辱没之心”?族人能同意他这么干吗?
3.即要杜撰先人事迹,为什么不用功成 名就之人,要用名不见经传,而且是叛军的谭景山做人物背景,兵胜为王,兵败为寇,一个反贼有什么可以引以为傲的吗?
四。覃俊质疑“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真实性,因为史书没有记。这不是傻吗?那个时期真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就是朱元璋能这么叫。反而称“天下兵马大元帅”更能证明他义军的身份,因为诸多义军大大小小的头目为彰显势力的庞大,为人神勇都这么叫。有甚者称王称帝,奇怪吗?史书还记载朱元璋出生时蛟龙缠身,难道也要信真有龙吗?
五。覃俊说:“两只义军相隔时间14年太长,起义地点距离太远。”两军不可能汇合。而我却认为汇合理所当然:
1.谭景山起义失败后更应该去投靠另一支反对朝廷的队伍,而白莲教是最好的选择。谭景山犯的是灭族的大罪,而他有起义的经验及一支队伍,韩山童接纳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广东到安徽交通再差,逃亡半年也就到了。
2.两支起义队伍性质相同,聂秀卿,谭景山和韩山童,刘福通的白莲教,都是以宗教色彩为号召力招兵买马的。都是装神弄鬼蛊惑信众的,在这一点上,他们之间是共通的。我甚至怀疑白莲教都有可能是广东起义背后势力。
3.任何起义都不是莽撞行为,都是经过漫长的谋划和囤积粮食,制造兵器。他们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说明背后有强大的势力在协助,所以事先也会制定失败后逃离的路线,也会有势力提供安身之所。
4.族谱信息关连到韩童山,刘福通,那就不是单纯的巧合。说明谭景山不但参与了广东起义也参加了白莲教起义。所以分析广东起义与白莲教起义有关,不是没有根据的。广东起义时,白莲教可都已经发展了206年了,白莲教发展多年,教众遍及天下,从南宋元年起白莲教前后持续造反了一千多年灭之不尽,生命力是何等之强悍。
六。覃俊说:“考证青州这个地名是1368年后才成立有的,比这之前出现的全为虚构。”但我认为:祖地改为青州后,为避免后世找不到,立碑时按新叫法传给后人反而更合理。后人著书立碑当然用后人当时能认识的内容。像现在我们写家谱难道还要用文言文写吗?至于白米巷糯米街用词虽然不符合北方的命名,但怎么能断定绝对没有呢?也许当初那条街就是卖白米的,覃俊根据什么而断言山东人没有米?至于现在找不到,不等于过去没有。现在谁还记得千年前街道的名子?前人书自有前人考,我们就不用糟这个心了。而且不只覃家一家族谱说来自山东青州,很多家谱都有写始祖来自山东青州。宋谱,清中谱各样的都有。例如更早的赵仁寿1472年的宋碑,就记录他来自山东青州并括弧益都县。就证明当时世人是经过考究的,知道益都已改青州。包括覃氏的清碑也是这样。
七。覃俊认为:“没有覃怀满这个人,覃怀满应该是更远久的神级人物。”这是覃俊没有完全了解族史的结果。
1.明史中最早出现在远庆府记录中除了东兰土司韦富挠的侧室覃氏,再就是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荔波县民覃真保。明史记录是这样的,我译过来:永乐二年,远庆知府说:忻城,宜山两个县洞蛮陈公宣出没为寇,想请示围剿。但覃真保告诉他们八十二洞的瑶民都没有编入户籍,不宜动武,应该派人安抚,让他们自愿归为顺民。最后他们派了右军都督府韩观去安抚。别的支系我不知道,但我们古零司覃氏一世主就是真字班。覃真保符合真字班出现的时间。
2.古零司从1528年开始设司,从覃日益起后世一直世袭至民国后期,无论志记还是土司家,清制族谱,记录都是相符的。覃日益作为官文记录在册的地方霸主,自然不会连自己上三代是谁都不知道。曾祖父一世主覃真圣,爷爷二世主覃逢健,爸爸三世主覃福运的墓全在覃兑屯,三世主覃福运公更是活到84岁高龄,四世覃日益公自己也活到70岁。覃日益公距怀满公只有五代。一个注重祀祖的大家族,传个祖宗的名字而已也会传错吗?
3.覃兑屯有覃氏后人守护至今,事迹也是代代相传。那里还有1876年的祠堂一座。覃日益公的碑文虽然是1800年后人立的,但覃氏和覃氏子孙一直是当地霸主,古零司治下大多为覃氏子孙分管,覃真圣夫人陆氏的墓碑上刻着,从覃真圣起就是土司,只是当时不还具备入县册的事迹而已。因为那时古零有司无衙,哨官是不入志册的。后来到第四代覃日益时,才正式立有古零司,县志才开始有记录。所以不应因宋史没有记录就否认覃怀满的存在。
八。覃俊说:“覃姓祖上无有功之人及名流,所以虚构了改姓事件和攀附了谭端这个人”原因是查史无记。这种扁低和抹黑先人的话说得太重了,带有个人情绪,责怪先人无为吗?而我认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然这个人都没有,攀附他什么?后人以何为傲啊?而我更愿意相信是先人记错才是事实真相。隐姓埋名,应真有其事。如情非得已,谁会改姓?按以前封建迷信社会那套说法,这可是数典忘祖,死后进不了庙堂还要下地狱的罪过。所以真相应是先人恐后人忘本,将它记入族谱并代代相传,才是真正的目的。像田林的谭行璋就改姓覃了,怕后人忘本还故意把这事刻在碑上。
理由一,覃氏手中握有队伍,来驻是需要安置的,没有当地势力的容纳,是无法立足的。所以事败后要么落草为寇,要么是投靠亲戚寻求庇护。但韦氏家谱并没有记录有战报,所以是来投的。要知道韦氏家谱可是一部缩小版的宫廷斗争史啊,不会漏记战事。义军怎么说也是军,必定有军纪。覃氏来时就应该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至少也是一个覃氏的家族。不然在韦家有何能耐任职?
理由二,时间符合。在册的韦富扰也是1331年出生,那就是和覃怀满的同岁,韦是1344年开始世袭的,和描述中覃氏来投的时间也吻合。那时元朝未亡,朝庭是不会封叛军为巡检的,后世传覃怀满当巡检,应该是因为成了韦家的哨官或府兵领班了。后面韦富扰给予治下分州的管理权也是情理之中了,韦氏谱上也有写到将龙,覃,黄氏等姓任为哨官。最后第三世覃炮也确实做了三旺司的巡检,古零司第四世的覃日益也是在册,后世袭了387年。证明他与韦家关系非常之密切。
十。覃俊分析“东兰魏作文,魏作武夺袭事件”时,先查史上有没有故事里的人名就是个错误。因为作者从传言中获得的人名和时间是极易出错的。所以应先看史上有没有这个事件?时间(洪武年间)。地点(东兰)。人物(魏作文,魏作武,覃怀满,韦天贡,莫天辉)。事件(兄弟夺袭)。那史记有没有同时符合这四个条件呢?当然是有,只是夺袭的两兄弟是韦富挠和韦钱保。覃谱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事件完全正确,而人物覃怀满正确,事件平定后世袭东兰土司的是韦富挠而不是韦天贡(韦氏获得世袭信息正确)。至于莫天辉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任何关连的证据先排除。上面提到过,天下没有那么多的巧合。这个故事如果也成立,就说明了覃谱上除了时间和人名不够准确外,所提事件真实,如谭景山起义,红巾军起义,廖永忠征广西,加上东兰韦氏争袭。这个故事链条,时间排序正确,逻辑正确,事件正确,人名稍有偏差。
十。传言韦,覃,莫结拜为兄弟可能性很大。三姓都是广西土司大家族,土司与哨官之间荣辱与共,结为兄弟自然也是平常的事。关于谭,韩,谟结拜,并共同改姓这一段,不过是后人把他们的兄弟情编成一段佳话,越传越传神,最后变成一则传奇故事了。这一段虽然没有凭证,但编著者怕有遗漏,而把这段传说也摘录家谱当中了,并按时间排序导入其中加以串连。这段传说在多个族谱出现过,版本各有不同。
莫氏族谱有提到过(覃怀满),但所提的之事太过离谱,完全牛头不对马嘴,看完全程下巴都合不起来。莫谱云:“莫始祖来自山东青州莱芜县耀鸭村人,名谟飞烈。与韩信,谭三耀(覃怀满)结为兄弟。在北平投军,一起保护汉高祖刘邦。后来立大功,谟飞烈封国太父,韩信封三尺皇,谭三耀(覃怀满)封定国太元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不对,莫氏后人把自己的祖先夸到他妈妈都不认得了。更可气的是它还是个清中谱。所以韦氏谱,覃氏谱,莫氏谱这三兄弟中,只有韦氏谱最可靠。莫氏谱最不靠谱。
十一。《中国覃氏通书》说覃怀满是廖永忠的副将是不可能的,廖永忠征广西的副将是朱元璋任命的朱亮祖,朱亮祖原先是元兵义军,是多次打败朱元璋的牛人,最后归顺朱元璋,成一代开国名将战功赫赫。1370年人家就封为永嘉侯了。能当廖永忠部将的人那何其了得,那可是开国大功臣啊。又怎会史书无记?又怎会只当个土司?这就说明了《中国覃氏通书》某位先人确实加油添醋了很多情节。广西士司传和韦氏家谱有记,洪武元年东兰韦氏是自愿交纳印信上书请求归顺的。韦氏族谱另记,韦氏势力下,分有哨官,主以黄,覃,龙氏辅之。最有可能就是廖永忠征广西时,韦氏为表忠心出兵协助,因为当时有几支土司部落已经出兵助廖永忠反元了,韦氏应该派出覃怀满公随战了,所以是“附之”而不是副之。
十二。关于谭端这个人是否存在?谭景山在广东起义,籍也在广东增城府归善县,父亲却远在山东益都是不合理的。所以谭景山父亲应该就在归善县。只是现在事迹不清,姓名不详。传他有官身,考得进士不一定就假。谭景山即然是起义的头领之一,必然是一呼百应的人物,这么有号召力的人绝不会是小人物。最有可能就是有谭氏家族的支持,所以谭景山的父亲也不是一般人。至少是一个家庭中有影响力的人。谭景山住的地方增城县出过一个进士叫谭景云,是国子助教,他是约1271-1295年之间中举的,广州府旧志因缺失了三个人的中举时间后补上去,说明旧史此处包括名字在内都模糊不清。而他的年纪正好能当谭景山的父亲。此处有疑,耐人寻味啊。
十三。覃俊所说:“宋史官记谭姓为错,而清史官记为覃是对的,因为清史官学识渊博。”这不是胡扯吗?指驴为马,睁眼说瞎话。理由再充分也不能篡改历史原文呀,这可是一段谋逆的历史呀。清史官之所以写成覃,只有三种可能。1.工作量大,抄错了。2.是他有证据证明宋史错将覃记为谭。3.是已知谭改为覃,故意或无意为之。首先记错谭为覃不太可能,前面少了一个言字啊,少七笔呢。再次如果他有证据证明宋史记错应该加上备注,但是没有。所以最合理的是第三条“故意为之”。他知道改姓的故事有意写成覃,或他知道这个故事后无意错将谭写成覃。但不管有意无意,他知道这个事。这样反而更能证明谭改覃确有其事。谭姓在增城县志中,有在册为官者甚多,但增城县志从头到尾没出现过一个覃字。清史官为何不把整个增城谭姓改为覃氏?为何单改谭景山一人?所以覃俊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十四。总兵狄青来讨伐侬智高1041年的起义,侬智高1052年兵败。赵仁寿留任并世袭思诚知 州。(这是1472年世袭恩诚知州赵福惠刻在石碑上的)史上记载,狄青打败侬智高后,在邕州屯兵4000余人,驻水路交通沿线。后来有很多落籍在广西,其中有很多就是覃姓,大多数家谱上都写有这个历史。这就说明狄青曾从山东征过来了一支队伍。许多族谱都提过祖上来自山东,那这条信息的信源应该出自这里。我说过,众谱中,比较可信为韦氏族谱。因为他们祖上跟我们祖上的联系比较密切。我会在下一篇把韦氏族谱的现代版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结语:我的推演是为把事故给说通,理性分析。但推演就是推演,并不能保证它真实。覃姓是一个大家族,来自不同的支系。所以覃怀满公是不可能一个人生了我们东兰这支百万后世的,而是整支覃姓家族后人,覃怀满是覃氏的精神领袖,所以众后人敬奉他。即然信源是众家所传而谱写成书,事迹自然也是片段拼接而成。所以大家都不要去期望我们近代来自一个祖先,也不必去纠结传说是否真实。很多历史名著也不符合真实的历史,甚至有些故事都不存在。但里面的人物一样受人尊敬一样名垂青史。前人能将覃氏事迹的片段整理成书,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加入富有传奇色彩的内容,正说明了我们先人的聪明睿智。所以我们不能因祖上功名微薄而孝心有怠,也不能因祖上丰功伟绩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应人人对先祖有敬畏之心,人人都有责任将覃氏发扬光大。覃氏后人都应秉承先人之志,争为家族荣誉添砖加瓦。
作者:覃乃军
马山县加方乡街上
2021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