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提升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01/

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有一句话特别知名: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句话的确反映了许多人的问题:在基本的知识还没有掌握的时候,却想着“创新”,本质上是一种“胡思乱想”,因为你想的问题早就有许多先贤们想过并给出了对策。

但好多人估计没有去探究过,这句话是杨先生写给一个青春期没过完的高中生。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一个诗人,他们开始与这个世界交互,多思而敏感,所以才有少年维特的烦恼。

由于生活的阅历和眼界所限,许多小孩看基本课外的书后会产生出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奇思妙想”,但这些所谓的想法只不过是因为眼界限制所致,类似于小区里大爷大妈的讨论。

从这个角度说,杨绛先生的这句话十分准确:现在你考虑的那么多问题,在未来等你读书更多、阅历更丰富的时候,可能就不是问题!

对于成年人当然也有类似的问题,许多你觉得很高深艰难的问题对于其他人可能就是常识,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这个时候你应该具备“学习借鉴能力”,这个借鉴包括借鉴书本、亲人朋友、同事,但现在更便捷的是互联网。

/02/

在抗日、解放战争的时候,高小毕业的人就被称为知识分子了。

在当今中国的环境下,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的知识基础可以应付90%以上的工作。当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只要你具备了学习能力、学习的资源和渠道,大部分工作应该都可以搞定。

但现在有了另一类人:他们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多年,也有一份工作,但总觉得自己在单位不够牛、不受重视的原因是知识太少、学习不够,或者认为这个教育体制将他们毁掉了,面对随着互联网而涌现的大量知识手足无措,认为要想提升自己必须去学习、去读书。

于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加各种读书会、交流会,在网上整天听各类微信讲座,整天“练习”自己的各种能力,整天生涯规划思维导图个人知识管理,整天追寻各类所谓“大咖”、牛人的文章,听各种录音,每次都感觉醍醐灌顶、泪流满面。

而各种知识付费的服务也在放大这种需求和焦虑,让人觉得如果不去买几个课程听听,就不配在职场上生存,明天就要失业!

可悲催的是,越这样子,越没长进。

热衷于"学习"的人们,在同事们眼里看到的是一个对工作不热心能应付就应付的边缘人物,领导认为这个同事虽然知道的很多也挺有想法,但跟工作不搭,不敢重用。

越是这样,这类人就更加想着是赶紧下功夫学习,考个什么NB的证书或者能力提升到超过这帮“不爱学习”的家伙后,去更牛的单位,狠狠打他们的脸!

/03/

许多人误解了学习的意思:认为只有读书、听课、讨论才是学习。

而没搞清楚,真正的学习一定包括了操作、验证和实践

从书上、课堂上、别人那里学到很多道理和方法,必须要经过实践的验证,在实践后再经过你个人的反思、关联、总结和提炼,才能真正成为你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将这些知识用在合适的地方。

而且,很多时候,这个过程不是一遍能搞定的,可能需要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在实践多个循环反复才能真正奏效。

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并不是不需要学习,而是要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包括实践,实践也是学习。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干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干活、任务和问题才是根本和王道,而不是前期的理论学习。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这个理儿,不去解决问题的思考也是无效的。

“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真正做几个项目,学再多其实也没学会,像油和水:你是你,知识是知识,即便你可能将这些知识背下来了。

同样是工作十年或二十年的两个人,能力差别会很大。

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干了许多活、解决了许多问题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有许多人找工作的时候愿意找那些活少钱多的,愿意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但许多人也是因为这样的“机会”将自己耽误了:因为哪里没有很多项目,即便有活也大多是重复的事务性工作,岁月就在这种日子中蹉跎。

前面咱们提到过:别将你的成长寄托在刻意练习上!,低水平重复工作不可能带来成长,但普通人又不可能有人为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你去刻意练习,那怎么办呢?

其实就是在工作中你要有意识的去找机会,去找哪些令你感到困难的事情、束手无策的事情,勇敢的投入进去,用各种办法解决他,将它做的超出预期,并能提炼出做类似事情的框架、模型、流程步骤、注意事情等。

这样的机会才是类似于刻意练习的场景,如果有好的导师指引就更好。通过无数次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解决问题,你慢慢会发现,大部分的境况你都遇到过了,你都做过了,你的能力也就真正提升了。

解决艰难困苦的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东西不会,许多概念、方法、工具没用过,这个时候你也就有动力去快速的学习转化,这种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效率会极大提升。

没有一个高手是看书看出来的,真正的牛人一定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中站起来的。

许多资质很好的人,因为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在低水平上实践,与同样的人差距会越来越大。

/04/

去哪儿找做的机会?这真是一个难题!

有许多有天赋的人因为没有实践的环境被耽误,譬如文革中很多人没有了真正干活创造价值的机会,当一回头的时候已经成为了老人。

现在虽然不是那样的政治环境,但仍然有许多机构其实不是真正干活的地方:

许多聪明人的聪明才智都用在看某个或某几个领导的脸色,大家都不想着去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如何迎合领导,最后变成了会“混事”的专家。

相信你也见过这样的人,人聪明绝顶名校毕业,做人也八面玲珑、滴水不漏,但就是没有干出有价值的事情来。

好在现今如果你真想干事,还是有一些地方的,但需要你去寻找。

一个简单的标准:要去哪种需求多而不是名声大的地方;要去那些不稳定而不是已经固化的地方;要去那些有无限可能而不是能一眼望到未来的地方。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评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