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梅痴”画家于希宁:我念梅花梅念我(95幅)
他不但堪称国画大师,同时也是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大家。他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将国魂、画魂、人魂寄情于艺术创作。
于希宁
(1913—2007),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擅国画。历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修科、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名誉院长,美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五届、六届省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出版有《北魏石窟拓片选》、《殷周青铜花纹演变初探》、《论画梅》、《写意画花》、《于希宁花卉技法》、《于希宁画辑》、《于希宁画集》、《于希宁诗草》、《荣宝斋画谱·于希宁》、 《于希宁手拓黄宾虹藏秦汉印失遗》、《中国近代现代名家·于希宁》等专著。
|艺术启蒙
于希宁的艺术启蒙来自于潍县书画届领袖丁东斋,于希宁无论是在丁氏小学、县立中学以及广文中学读书期间,丁东斋都在这些学校任教。
1933年夏天,20岁的于希宁自广文中学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新华艺专,带着一腔热血,带着父辈和老师们的期望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艺专国画系,全面系统地学习花鸟、人物、山水、走兽、书法、篆刻、诗词和绘画史论。
在上海求学期间,于希宁得到众多大师级人物的指点,有机会在黄宾虹、潘天寿、朱闻韵、俞剑华、汪声远等国画大师身边学习。
品学兼优的于希宁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受张天奇、顾坤伯两位先生青睐,于希宁受聘于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边教边学,继续在上海自修深造。
1939年,他因坚持宣传抗日,引起敌伪注意,为安全起见,经朋友介绍赴青岛担任美术教员。这期间于希宁做过小学老师,当过中学教员,也做过大学老师。
|君子爱梅
梅花作为传统人文的“君子形象”,历来是画家喜爱的素材,历代画梅花的高手不少,大多把梅花画得离尘隔世,孤傲清高,以此来寄托文人的出世情怀。于希宁提出梅花的精神气质为骨气、生气、清气的“三气”说。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梅花在他创作题材中画梅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画梅,还为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我念梅花梅念我”,梅已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到江南访梅,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和梅花相隔了40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10余年时间里,他又七次到江南梅乡探梅访梅,自谓“相思未了有奇缘”。
于希宁对梅的“痴”还有不少小故事,比如他曾为杭州超山一株宋梅被伐而伤心欲绝,从此不再踏入超山一步;当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当乔石同志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我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我只担心天台山两株隋代梅树的命运,请求领导责成地方部门保护好。”“梅痴”之名可谓名副其实。
|于希宁先生画梅花实录
|晚年抱朴守真
于希宁对艺术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据家里人介绍,90多岁时他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会作画。
从70岁开始,他列出“我的十年计划”,到了80岁、90岁高龄还在做“十年计划”,每五年又有更具体的计划,落实到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情。
他曾说:“我不喜欢热闹,就是这样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写点画点,浇浇花,翻翻过去的作品,也自有一番乐趣。我已经养成习惯了……不断阅读过去的作品,总结经验和教训,总能产生新的感悟与新的想法,这也是一种学习。”
由此可见,于老晚年深居简出固然与年龄身体状况有关,但更多的是缘自于个人的天性,他不习惯于外界的喧嚣,而更喜欢一个人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交作业”
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结晶,于希宁的画曾五十多次被选为国宾礼物,赠送给英国女王等外国首脑及友好团体。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机场、天安门城楼及全国许多美术单位、宾馆等都有于老的精品。
生前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的教授、名誉院长,于老还捐出了个人多年的积蓄,设立了“于希宁奖学金”,用于奖励该校成绩突出、品德优良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激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
于希宁70多年艺术生涯中,以自己的画品和人品,展示出一个大师级的国画艺术家应有的情操和胸襟。
2007年12月28日10时3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
于希宁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