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妈妈的孩子不是我,她的人生会更圆满吗?

发布时间:2021-02-21 
文:周梵
来源:周梵(ID:zerofield0)
原文标题:《你好,李焕英》:如果妈妈的孩子不是我,她的人生会更圆满吗?

今天去看了贾玲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去看电影之前还特地看了同名小品。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部贾玲为她已经离世的母亲拍的电影,母亲意外去世时,贾玲才十七岁。

在二十多年后,她用了这样一部电影献给自己的妈妈,也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救赎。

这部笑中带泪的作品全篇其实探讨了一个核心主题:

“如果我妈的孩子不是我,她的人生会更圆满吗?”

晓玲在妈妈弥留之际回到了过去,那是晓玲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她一直想各种方法让妈妈开心,甚至是哪怕冒着自己不能出生的代价,也要撮合妈妈李焕英和厂子儿子沈光林在一起,希望妈妈能拥有全新的生活。

晓玲一直对妈妈的离去心怀愧疚——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我,如果你有像隔壁王琴阿姨家那样优秀的孩子,能考上美国U什么A大学,月薪八万,你的人生会不会没有遗憾,更快乐更圆满?

在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叫做“幸存者综合症”,比如战场上那些活下来的人会对死去的战友产生很深的罪恶感和自责。
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兄弟姐妹夭折了,活下来的孩子也会有罪恶感和自责感。

面对曾经很亲密的人的死亡,无论是疾病,还是意外,活下来的人会感觉是自己没有做好,所以没能救回他们,甚至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机会。

而孩子和父母是非常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当孩子面对父母的离世,这样自责的能量会更强。

这些“幸存者”内心往往会时常闪回一个声音:

“TA没有活下来都是我的错”

“如果我做的再好一些,TA就不会走了,至少能多活好几年”

“我之前的决定是不是做错了”

只要是在正常的亲子关系中,几乎所有人在面对父母的离世时,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不过有些人如果罪恶感太强,难以承受的话,他们会把这个责备投射向外部对象,变成对某个人的愤怒。比如某个没照顾好父母的兄弟姐妹,或者医生。

更隐蔽的会把这个愤怒投向一个更大的系统,比如对医疗制度的愤怒,比如对命运的愤怒。

更温和一些的,程度轻一些的自责,会深深的遗憾,接受对方的离开,但不能接受离开的时间:

“如果我早点儿xxx就好了,我妈就能看着了”

“如果我早点儿有出息就好了”

“如果早点结婚生孩子,让我爸抱上孙子就好了”

2012年我父亲胃癌去世时,我的公司刚刚起步,全公司加上我一共就四个人,那时候连发工资都时常遇到困难。

当后来我和团队成长越来越快,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书出版还数次拿下畅销榜,公司不断扩张,到营收千万,我也曾经想过,为什么我爸不能多活几年,再等等我,再给我一些时间。

有时候思想的野马跑着跑着,一转弯,这个声音就变成:我为什么不能快点儿,不能早点儿,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时间,之前怎么就那么拖延,那么贪玩儿。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平平,我父亲一直很优秀,他医科大学毕业,也一直觉得我很聪明,对我也诸多宠溺,但我成绩从来都没有让他长过脸。

记得初中时,有一次爸爸接我放学回家,我们聊天,他无奈的说了一句:“闺女啊,你这学习现在就是老爸的一块心病啊。”

小时候他对我说的很多话,我都忘记了,但唯独这个画面,这个场景,我记了很久很久。

所以电影里贾玲对母亲的那些遗憾我都太懂了,那种深深的不甘、委屈和悔恨:

“我还没变出息,你怎么就要走了”

“我还没赚大钱,你怎么就不陪我了”

“要是我再努力一点儿,是不是就不会这样了”

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一天,能用自己的成就让父母感到荣耀,这股动力如此的强大而原始。


这种荣耀更深层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后来找到了答案:是爱。


我们期待我们带给父母的荣耀,能让他们的生命更为圆满。这就回到了文章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也就是这部电影探讨的主题:

“如果我妈的孩子不是我,她的人生会更圆满吗?”

可什么是圆满呢?圆满的人生有标准答案吗?

作为一个关系教练,一个研究心理学十多年的人,我非常清楚,圆满和拥有什么没有绝对关联。

圆满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且圆满感是非连续性的。


电影里有个情节,虽然晓玲各种用力的撮合李焕英和官二代沈光林,但英子还是和谈了三年恋爱的锅炉工,也就是晓玲爸爸贾文田去领证结婚了。

晓玲又气又急,说你怎么能走回老路呢?逼着要李焕英去把婚给离了,拉扯中晓玲还把李焕英新领的结婚证给撕破了。

那是全剧中晓玲和英子唯一的一次冲突,我看到英子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非常坚定自己当年的选择。

人是基于什么做出选择呢?


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过去经历体验到的内在回响。未完成的需要去完成,已完成的则需要到新的层次去扩展。


年轻时的李焕英内心是丰盛的,在那个年代得有实力、有心力才可能成为全厂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

在中国女排最辉煌的时候,她是厂里女排队的,排球打的好,人又漂亮,王琴才是被她在那个时候处处压一头的人。所以在庆祝晓玲金榜题名的喜宴上,王琴一上桌,话里话外就处处压着李焕英。

按说王琴已经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还跑来跟李焕英较什么劲啊。因为李焕英是她的劲敌,自己曾经是李焕英的“手下败将”。

对年轻时的英子来说,在她所生活的世界里,她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荣耀,她想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幸福感。

她选了她想要的人,她选了她想要的生活。她的丈夫,她的女儿,所有组成的这一切就是她想要的。

焕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愿意为了想要的东西付出代价。


做了妈妈的李焕英人生整体是幸福快乐的,所以晓玲才会问妈妈“你为什么总在笑啊”,妈妈总是宠溺的说“因为我有你啊”。

事实上无论是女儿晓玲,还是观众,都能感受到英子的幸福和满足,所以她才会成为那个几乎完美的妈妈,给予了女儿许多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幸福快乐。

但在电影里穿越回过去的晓玲在对英子袒露心声的时候,又会说,“我就像只快乐的小猪羔子,啥用也没有”。

这份强烈的对自己的否认,来自于对妈妈的遗憾,没有用自己的成就带给妈妈荣耀,没有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妈妈是满足和幸福的,作为女儿的贾晓玲怎么会有那么强烈的遗憾感呢,如果妈妈没有遗憾,女儿的遗憾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初看电影时感觉这个地方的逻辑是不通的,看完电影,我跟先生讨论这个部分的时候,他也有这种感觉。

他猜测说,有没有可能是母亲其实没有她自己表现出来的那么幸福满足,有部分是隐藏了,又或者贾玲成年后对记忆中的母亲做了美化。

其实物理逻辑和心灵逻辑是不同的。宏观物理世界的逻辑是线性的,单一方向的,连续性的,而心灵逻辑则遵循量子法则,是非连续性的,跳跃的,来回摆荡的。

在这一点上,Graves博士的螺旋动力学有非常明确的表达:

“成熟人类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延伸的、发展的、摇摆的、螺旋式的进步过程。”


李焕英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心气儿高,出类拔萃,所以在那个阶段她在荣耀和幸福中,选择了幸福,因为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拥有了荣耀。

但就像Graves博士说的:

“人类的本性是非静止的,人类的追求是无限的。当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人性亦随之变化,并寻求构建新的系统。然而,旧系统仍然存在于新系统之内。”


当得到了幸福和安宁之后,又会有新一层的愿望,人类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外延是会不断扩大的。

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其中部分的理论就是根据Graves博士的螺旋动力学更为细致的展开,把人类意识进化分为了十个阶段

简单来说,人类意识的进化最开始只是追寻机械的生理上的满足感;在第二个阶段,他开始寻求一种生存上的安全感;此后,他追寻的是一种英雄状态,以及相应的权力和荣誉;厌倦了争霸,他开始渴望内心的安宁。

接着,他开始追求物质享受;然后,他又有了更为强烈的情感关系的诉求;再后来,他开始梦想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世界大同的终极和平。

也许,世界大同还没有实现,他又开始向第九个阶段追求,他坚信自己即将找到答案进发了。当他认准追求目标、坚定地前进时,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有的人最初选择婚姻是浪漫主义,在一起是为了爱情,为了美好的感受,至于对方的收入、出生背景都不考虑。还有的人是务实主义,要对方能满足经济需求,可靠,有上进心。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若干年后都会遇到挑战,得到情感满足的,就开始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优渥的,就开始渴望精神共鸣。


有更高的目标,并愿意自己为其负责的,就会成长速度惊人,意识的进化,心智的扩展都会快速跃迁。

但也会有很多人卡在原地,纠结痛苦。通常他们往往在自我圆满的道路上遇到自己的核心功课,但又不想直接面对,于是就会把这份畏难和抗拒投射到最为亲密的关系中,比如伴侣,比如孩子,对他们生出许多评判或控制。

所有的亲密关系就是互相投射和认同投射,不同的是好的亲密关系就是把负向投射收回来,看清其中底层的内在渴望,自我负责,把正向投射给出去,彼此激励,彼此看到

而父母和孩子更是如此,父母会把孩子作为自我的延伸,而孩子如果精神没有彻底独立时,也自然会把父母的感受和态度作为自我确认的全部坐标,必须要从父母的眼睛里确认自己。

对李焕英来说最初要追求幸福的生活是真的,得到了平淡幸福的满足也是真的。

但就像Graves博士说的:“人类的本性是非静止的,人类的追求是无限的。当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人性亦随之变化…”

当前一个层次的追求被满足时,自然就开始渴望下一个层次的追求,正是因为幸福平淡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所以开始希望拥有物质成就或荣耀。

可以说在追求生命圆满的道路上,李焕英至少有70%的圆满,剩下的那点儿小小的不甘心和遗憾,也是作为李焕英个人的功课,和她的孩子是无关的。

甚至说正是因为养育孩子的体验给她的幸福足够了,她才进入到圆满的下一个外延。

但孩子要不要利用和放大妈妈的不甘心来自我责备,这就是孩子自己的功课了。

当电影里的李焕英看着晓玲撕破自己的结婚证,一定要自己去过另一种没有这个女儿的人生,英子看着撕破了的结婚证,又难受、又无奈地看着晓玲说:“你怎么就不相信我可以幸福呢?”


看到这一幕,我就知道,贾玲是幸运的,她拥有电影这个途径来完成自我疗愈。

贾玲作为导演,能拍出这一段,她终于不再拿妈妈偶尔的遗憾和失望,就全盘否认妈妈的人生了,这意味着她也真的和自己和解了,不再自我责备了。

我在父亲离开之后,很长很长时间都不敢打开自己的心去投入的感受这个世界,因为我再也不想体验看着我最爱的人离开,却什么也做不了的感觉了。

这种感觉让我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所保留,不敢全情投入,然而这样做却让我对生活感到越来越丧失热情、快乐和意义感。

在一次工作坊课程上,我终于对着代表父亲的人说出:

“爸爸,我不再利用你阻碍我过我想要的人生。”


说的时候我哭的全身颤抖,没有一丝力气,我卸下了所有对失去的防守,直面我自己的脆弱和恐惧。

但从那之后,神奇的改变慢慢发生了,我对父亲不再有愧疚,我也接受了我的人生就是会发生这样一件事,在三十岁这一年我会失去父亲。

我接受生命的丧失,并愿意去臣服命运对我的安排。

也是在那之后我似乎更深的了解了我的父亲,也有了想要去帮助更多人了解心理和疾病关系的疾病关怀大型公益课程《生命奇迹》的想法。

《臣服实验》的作者麦克·辛戈说:

“在过去的人生中,我总以为自己知道什么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然而生命本身似乎比我更清楚这些事。”


我开始更深的明白父亲在我生命中的这三十年的意义是什么。

《你好,李焕英》是一部很真诚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而且在商业价值上也绝对成就斐然。如果不出意外,应该可以刷新华语电影女导演票房最高记录。

我相信,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为人子女的会唤醒对母亲的爱,为人父母的也会从李焕英这位妈妈身上学习到那份对孩子厚实温暖的爱。而曾经对逝去亲人心怀遗憾的,多少可以有些释怀。

首次执导的贾玲,虽然在叙事技巧上有些不足,但这里面真实的情感已经完全可以掩盖这些瑕疵了,因为没有什么比真实的爱更打动人。

豆瓣8.2的高评分(豆瓣8分以上的电影可不多),票房最高女导演,这样的成绩必然会在华语片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贾玲能呈现出这样一部蕴含能量的作品,不正是源于她的妈妈带着深深的爱和一点点不甘心的陪伴吗?

韩剧《请回答1988》里说,“因为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圣经》里的一句话“把力量归于自己,把荣耀归于神”。贾玲能成就如此作品,而在天上的阿姨,这是你的荣耀啊。

最后,把麦克·辛戈的另一句话送给大家:

“生命每天都在塑造我,让我成为处理明天的任务必须变成的那个人,而我要做的只是放手,不要抗拒这个过程。”

作者:周梵,资深沟通关系教练,幸福心理学家,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万家庭。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当当网在售新书《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zerofield0)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