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清热类(配穴)

1.风池、风府

对穴:风池、风府

单穴功用:

风池又名热府。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又为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之交会穴。按“风从上受”之理,本穴又位居脑后,乃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故名“风池”。本穴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之功。用于治疗伤风感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头昏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鼻塞鼻衄,耳聋耳鸣,颈项疼痛,不得回顾,落枕,风疹块(荨麻疹),中风不语,失眠,癫疾。

风府又名舌本、鬼枕、鬼穴、鬼林、曹溪、惺惺。为督脉经腧穴,又是督脉与阳维脉之交会穴。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处,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又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故名风府。本穴具有祛风散邪,醒脑开窍,清热泻火,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感冒风寒,头痛,项强,眩晕,鼻衄,咽喉肿痛,呕吐不止,癫狂。

伍用功能:

风池、风府,同居脑后。均为风邪入侵之门户,皆可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风散邪,解表清热,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明目益聪。二穴相合,互相促进,其功益彰。

主治:

1.感冒、时行感冒;

2.中风,舌缓不语,半身不遂等症;

3.头昏目眩,项背强痛(类似高血压病,症属肝阳上扰

者);

4.落枕。

操作法:

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刺0.5~1寸。

风府直刺,从后向前刺入0.5~1寸。此穴紧靠延髓,故不宜深刺,更不可斜向上方深刺,以免发生针刺意外。若针到一定深度,病人出现触电样针感,并向四肢放散时,立刻停止进针,亦不可再行提插手法,以免发生针刺意外。

经验:

风池——风府伍用,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李东垣:“少阳头痛,风寒伤上,邪从外入,令人振寒,治在风池、风府。”“古云:“风从上受”,风池、风府为风寒之邪侵入的门户,以针刺之,可以祛风散邪,而治一切风疾。笔者体验,若能经常点、按二穴,每次各点、按六十次,即可调和气血,舒通经络,固表抗邪,以达预防伤风感冒之功,尤其是荣卫不和,表气不固,常易感冒之人,更堪选用。

2.风门、肺俞

对穴:风门、肺俞

单穴功用:

风门又名热府。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之交会穴。本穴为风邪侵袭之门户,故名“风门”。针之可疏散风寒,宣泄邪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灸之能够振奋经气,紧密腠理,固表强卫,以预防伤风感冒。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气喘,项强背痛,胸中烦热,风眩头痛,中风,水肿,荨麻疹,百日咳。

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肺脏精气输布于背部的特定俞穴。本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清虚热、补劳损,和营血、实腠理功效。用于治疗骨蒸劳擦,肺萎肺胀,痰涎壅塞;咳嗽气短,气嚸,胸胁支满、疼痛,腰背强痛,小儿龟背,小儿疳积,呕吐呃逆,胃脘疼痛,消渴,皮肤搔痒,荨麻疹。

伍用功能:

按“风从上受”、“肺合皮毛存之理,风门、肺俞均位人身上部,故为风邪入侵之门户。风门轻清升散,以疏散风寒,清热解表为主;肺俞肃降下行;以宣肺降气,补虚疗损,肃肺止咳为要。二穴相合,一升一降,一清一补,相辅相成,疏风散寒,解表清热,宣肺止咳,肃肺平喘,其功益彰。

主治:

1.感冒、时行感冒;

2.急、慢咳嗽,气短,气喘(急、慢性气管炎,肺炎)等症;

3.哮喘;

4.肺痨(类似肺结核)诸症。

操作法:

风门直刺0.3~0.5寸,斜刺,针尖斜向椎体方向刺0.5~1.2寸。

肺俞直刺0.3~0.5寸,斜刺,针尖斜向椎体方向刺0.5~1.2寸。

经验:

风门——肺俞伍用,出自《行针指要歌》:“或针嗽,肺俞、风门兼用灸。”

笔者体会,风门、肺俞治感冒时,属风寒者,针、灸并用,起针之后,亦可加拔火罐;属风热者,只针不灸,或三棱针点刺拔罐。治疗急性咳嗽气喘时,与治感冒类同,惟症属风热者,针后可加拔水罐。治哮喘,肺痨时,在无热象的情况下,均可重灸(直接、间接灸均可选用)。哮喘(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亦可与天突、孔最伍用,以资增强平喘之功。

1976年,余在援喀麦隆医疗队工作期间,曾遇一中年妇人,罹支气管哮喘五年余,每遇着凉感寒,旋即发病,发则胸闷气喘,喉中痰鸣,咳吐清稀粘痰,咳吐不易,虽经多方治疗,未能愈可,故邀余治之。取风门、肺俞、孔最(双侧),针刺用泻法,进针之后,病人自觉心胸畅快,随之气短、气喘症象改善,留针半小时,每十分钟行针一次,起针以后,患者状如常人。嗣后,每当发病,均依上法为治,屡治屡验,病症逐渐减轻。

3.风门、身柱

对穴:风门、身柱

单穴功用:

风门又名热府。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之交会穴。本穴为风邪侵袭之门户,故名“风门”。针之可疏散风寒,宣泄邪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灸之能够振奋经气,紧密腠理,固表强卫,以预防伤风感冒。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气喘,项强背痛,胸中烦热,风眩头痛,中风,水肿,荨麻疹,百日咳。

身柱又名尘气、智利毛、知利气、知利介。为督脉经穴,乃本经脉气所发,督气充盈,肩负重担,正立直行,功同抵柱,故名“身柱”。本穴具有激发督脉经气,以祛邪退热,清心安神,镇静定志,补肺清营之功。用于治疗癫狂痫,瘛疭,小儿惊厥,虚劳咳喘,身热妄言,胸中烦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痹症,疔疮。

伍用功能:

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疏散风寒,宣泄邪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紧密腠理,固表强卫之功;身柱为督脉经腧穴,有祛邪退烧,清心安神,镇静定志,补肺清营之效。

风门以祛风为主,身柱以清热为要。二穴伍用,祛风清热,解表散邪,宣肺止咳,下气平喘之功益彰。

主治:

1.感冒、时行感冒;

2.风寒束肺,肺失和降,以致咳嗽气喘,胸闷不舒,恶寒发烧等症;

3.小儿顿咳(百日咳)。

操作法:

风门直刺0.3~0.5寸,斜刺,针尖斜向椎体方向刺0.5~1.2寸。

身柱:斜向上刺0.5~1寸。

经验:

风门——身柱伍用,用于治疗感冒诸症。症属风热者,只针不灸;症属风寒者,针灸并用。若体虚经常易于感冒者,单用灸法,每次灸10~20分钟,有强卫固表,预防感冒之功。

4.合谷、曲池

对穴:合谷、曲池

单穴功用: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间的凹陷处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

又因穴在手大指虎口两骨之间,故又名虎口。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过,为本经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原穴与三焦有着密切关系,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是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退烧,清泄肺气,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牙关紧闭,口眼㖞斜,神志失常,经闭,痛经,手指挛急,风疹块(荨麻疹)。

曲池又名鬼臣、阳泽。穴居肘弯外侧横纹头凹陷处,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入,犹如水注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而得,故名曲池。配属五行,属合土穴,又为十三鬼穴之一。本穴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退烧,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利水除湿之功。用于治疗伤寒余热不尽,热病(时行感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咳嗽,畴喘,上肢不遂,屈臂无力,头痛,眩晕,吐泻,便秘,痢疾,肠痈,消渴,水肿,月经不调;瘰疬,癮疹,丹毒,湿疹,疔疮。

伍用功能: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原穴,有调气活血,清热退烧,疏风解表,振奋整体机能之功;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合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它有通调腑气,疏风解表,调和气血,消肿止痒之效。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二穴相合,清热散风,为清理上焦之妙法。头者,诸阳之会,耳、目、口、鼻、咽喉者,清窍也,故禀清阳之气者,皆能上走头面诸窍也,以合谷之轻,载曲池之走,上行于头面诸窍,而行其清散作用,故能扫荡一切邪秽,消除一切障碍,而使全身机能旺盛矣。

主治:

1.伤风感冒,时行感冒;

2.头痛、目痛、牙痛、喉痛、鼻衄、症属风热为患,上扰清窍者;

3.上肢不遂,肘臂疼痛、麻木,手指挛急等症;

4.风疹块(荨麻疹)。

操作法:

合谷直刺0.5~1.2寸。

曲池直刺1~1.2寸。

经验:

合谷——曲池伍用,出自《杂病穴位歌》:“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为提高疗效,也宜随症加减,如头昏头痛,加风池、头维;目赤肿痛,目翳加丝竹空、睛明;鼻衄、鼻渊,加上星、迎香;耳鸣、耳聋,加翳风、听会;口臭、舌裂,加人中、劳营;咽喉肿痛,加扶突、鱼际;龈肿齿痛,加下关;口眼㖞斜,牙关紧闭,加地仓、烦车;外感病发烧,加大椎。

笔者于1965年孟春,遇一中年妇女,因起居不慎,以致感受风寒,袭于肺卫,正邪相争,恶寒发热(体温39℃),头痛、身痛并见,舌苔薄黄,脉浮稍数。脉症合参,此系素有蕴热,复感风寒。治宜疏风解表,清热退烧。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针刺用泻法,留针半小时,每10分钟行针一次。治疗经过;当起针之后,患者自觉周身轻快,再量体温,已降至38℃。翌日二诊,热已退清,并无不适之感,此时,仅取双侧足三里穴,调理肠胃,以善其后。

5.大椎、束骨

对穴:大椎、束骨

单穴功用:

大椎又名百劳。为督脉之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穴在第一椎上凹陷处,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它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肃肺调气,清心定志,镇静安神。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寒热,肺胀胁痛,项背强痛、拘急,疟疾,癫痫,五劳七伤,骨蒸劳热,高血压病证等。

束骨又名刺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俞木穴。太阳主一身之表,风邪为患,首当其冲,以致表阳被困,阳气不得宣通,营卫不和,发热恶寒也。束骨为其俞穴,按“俞主体重节痛”之理;故对疼痛之症有调整之功。

正如《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俯仰者取之足太阳”即为本穴,善治项强不能前后运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以阳化阴,针之尚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目眩,恶寒发热,目赤肿痛,疔疮,痈肿,肠澼,泻泄,腰背疼痛,落枕。

伍用功能:

大椎通调督脉宣通阳气,疏散表邪,清热退烧,突出一个“清”字;束骨宣通太阳经气,疏风散寒,发汗解表,突出一个“解”字。大椎以宣散为主,束骨以疏通为要。二穴相合,宣通上下,调和营卫,解表退烧,发汗解肌之功益彰。

主治:

1.伤风感冒,时行感冒;

2.落枕。

操作法:

大椎从后略向上针刺1~1.2寸。若针感沿督脉,或沿上肢放散时,即是恰到好处。

束骨直刺0.2~0.3寸。

经验:

大椎——束骨伍用,善治各种类型的感冒。属风寒者,宜针灸并用,亦可针后加拔火罐;属风热者,针刺用泻法,只针不灸,或针后加拔火罐,若能有少许出血,其效更著。于1968年孟冬,曾遇一中年男子,起病二天,因沐浴之际感受风寒,袭于肺卫表分,正邪相争发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四肢酸困不适,无汗,饮食如故,二便自调,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5℃。脉症合参,症属风寒感冒。

治宜疏风散寒,解表退烧。处方:大椎、束骨。针刺用泻法,针后加拔火罐。治疗经过:针下得气之后,自觉周身躁热,额上汗出,此时谨守病机,继续行针,持续捻转,约一分钟后,前胸、后背均有汗出,嗣后疼痛缓解,起针之后,寒热顿除,体温降至正常,嘱患者回家静养,谨防重感风寒为要。

6.天柱、束骨

对穴:天柱、束骨

单穴功用: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为本经腧穴。穴在斜方肌起始部,项后发际大筋外廉凹陷处,即天柱骨(人之头位高象天,颈椎骨支柱头部有攀天之象,故称颈椎骨为天柱骨)的两旁,又应天柱星名,故名天柱。本穴具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明目,镇静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项强,恶风,肩背疼痛,鼻塞,不辨香臭,头昏目眩,视物不明,落枕,小儿惊痫,癫痫,热病汗不出。

束骨(略)。

伍用功能: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位于首,有宣表散邪,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居于本经之末,有疏通经络,解表散邪,引血下行之效。二穴相合,一上一下,上下呼应,宣通足太阳膀胱之气,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清热退烧之功益彰。

主治:

1.伤风感冒;

2.时行感冒;

3.高血压病,症见项背胀闷、活动不灵者;

4.落枕,症见不能前后(头之俯仰)活动者。

操作法:

天柱直刺0.5~1寸。

束骨直刺0.2~0.3寸。

经验:

天柱——束骨伍用,出自《百症赋》:“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笔者近年来,在治疗项强恶风的基础上,尝治高血压病,凡症属气血不和,血瘀于上,症见嚬背僵硬闷胀(即项背强几几)者,方可收效,此即以天柱活血通络,束骨引血下行,一通一降,血压自然下降。治落枕者,症见低头、仰头不能,疼痛加剧者,方为适应症;若左右不能回顾者,宜选天柱配后溪为治,临症不可不辨。

7.孔最、合谷

对穴:孔最、合谷

单穴功用:

孔最为手太阴肺经腧穴、郄穴。孔,空穴也。最,聚也。穴为肺经气血深集之处,故名孔最。本穴具有清热解表,宜肺平喘,降气止血之功。用于治疗热性病,头痛,汗不出,咳嗽,气喘,咳血,吐血,咽喉肿痛,音嘶声哑,痔疮下血,肘臂冷痛,不能屈伸。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间的凹陷处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

又因穴在手大指虎口两骨之间,故又名虎口。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过,为本经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原穴与三焦有着密切关系,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是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退烧,清泄肺气,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牙关紧闭,口眼㖞斜,神志失常,经闭,痛经,手指挛急,风疹块(荨麻疹)。

伍用功能:

孔最为肺经郄穴,具有救急之功;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具有调整-身之元气,振奋一身之机能。孔最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孔最清肺热,宣肺气以解表;合谷调气血,泄大肠热以解表。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肺一肠(大肠),一表一里,协同为用,疏风解表,清热退烧,宣肺平喘之功益彰。

主治:

1.:伤风感冒,时行感冒;

2.·咳嗽气喘(哮喘病急性发作者可用);

3.痔疮,大便下血者。

操作法:

孔最直刺0.5~1.2寸。

合谷直刺0.5~1.2寸。

经验:

孔最、合谷伍用,原为治疗咳嗽气喘而设。根据临床体会,气喘发作时,尚有一定的平嘴作用,若内有热象者,用之最宜。以孔最清其肺热,佐合谷清大肠之热,二穴相合,谓之肺肠两清,表里双解,咳喘平矣。兼见风寒者,针后加灸,以散寒解表。治感冒时,不论风寒、风热,均宜选用。症属风热者,只针不灸;症属风寒者,针后加灸。治痔疮出血者,亦可与承山,长强伍用,热象较甚者,还可三棱针点刺放血。

8.大都、经渠

对穴:大都、经渠

单穴功用:

大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火穴。

《难经·六十八难》云:“荥主身热,”故本穴具有清热退烧作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病变于色者取之荥,”故针刺本穴,有清热退烧,回阳救逆;健脾补中之功。用于治疗热病汗不出,身重骨痛,烦热闷乱,胸腹胀满,呃逆,呕吐,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腰痛不可俯仰,手足递冷经渠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经金穴。根据《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的道理,本穴具有宣肺理气,消胀除满,清热消瘀,下气平喘之功。用于治疗胸部胀满,咳逆上气,热病汗不出,心痛欲呕,胃脘疼痛,喉痹,脘部疼痛,掌中热。

伍用功能:

大都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本经荥火穴,有精热退烧,回阳救道…健脾补中之功;经渠为手太阴肺经膽穴,又是本经经金穴,有宣肺理气,清热消瘀,止咳平喘之效。二穴伍用,有同经相应,火金相制,疏邪解表,清热退烧,消瘀散结,止咳平喘之功益彰。

主治:

1.感冒,时行感冒;

2.外邪束肺,咳嗽气喘,寒热诸症。

操作法:

大都直刺0.3~0.5寸。

经渠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针灸甲乙经》云:“不可灸,灸之伤人神明。”为什么灸之伤人神明呢?杨上善注云:“口,通气处也,从关上至鱼一寸,五脏六腑之气,皆此中过,故曰寸口,手太阴脉等,五脏五神之气,大会此穴,则神明在于此穴之中,火又克金,故灸之者,伤神明也。”

经验:

大都——经渠伍用,出自《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按:手、足太阴合用,谓之同经相应配穴,它不仅有宣肺平喘之功,而且有培土生金之效。

9.二间、阴郄

对穴:二间、阴郄

单穴功用:

二间又名间谷、周谷。因穴位于次指内侧,瓜甲第二节后,故名为二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水穴,又是大肠经子穴(大肠属金,金能生水,故为子穴)。具有散邪热,除寒热,利咽喉,止疼痛作用。用于治疗伤寒之寒热头痛,多卧善唾,喉痹,咽中如梗,颔肿,下牙痛,鼻妞,口眼㖞斜。

阴郄又名石宫、少阴郄。为手少阴心经腧穴,又是心经之郄穴,故名阴郄。具有清心火,潜虚阳,安心神,固表分,止盗汗,止痛止血作用。用于治疗洒淅恶寒,头痛眩晕,心痛惊悸,霍乱,胃脘疼痛,鼻衄,吐血,喉痹,失音不能言,虚痨盗汗。

伍用功能:

二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水穴,又是本经子穴,按:“荥主身热”“实则泻其子”之理,凡属本经实热之证均堪选用。本穴具有散邪热,除寒热,散瘀结,利咽喉,止疼痛之功;阴郄为手少阴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深集之处,有行气血,清心火,安心神,除惊悸,固表分,止盗汗之效。二间突出一个“泻”字,阴郄侧重一个“清”字。二穴伍用,相互促进,清热泻火,解表散邪,止痛止汗之功益彰。

主治:

1.感冒,时行感冒,症属外寒内热,寒慓恶寒者;

2.盗汗,症属内热偏盛者。

操作法:

二间直刺0.2~0.3寸。

阴郄直刺0.3~0.8寸。

经验:

二间——阴郄伍用,出自《百症赋》:“寒榛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笔者体会,诸凡外感证,症属外寒内热(即寒包火)者为宜。治盗汗时,宜审内热为患,还是阴虚之故,此对对穴,以治内热盛者相宜,若阴虚者,还可加太溪穴,以滋肾养阴,清热退烧。

10.合谷、复溜

对穴:合谷、复溜

单穴功用: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间的凹陷处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

又因穴在手大指虎口两骨之间,故又名虎口。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过,为本经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原穴与三焦有着密切关系,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是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热退烧,清泄肺气,通降肠胃,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牙关紧闭,口眼㖞斜,神志失常,经闭,痛经,手指挛急,风疹块(荨麻疹)。

复溜又名复白、伏白、外命、冒阳。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经金穴,金能生水,又是本经母穴。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本穴功专温补先天之气,即滋肾以润燥,温肾以回阳救逆,促气化,调玄府,利水湿,消水肿之功。用于治疗伤寒六脉俱无,热病汗不出,汗出不止,盗汗,水肿,腹胀,肠鸣,泻泄,消渴,遗精,善怒多言,舌卷难言;气滞腰痛,足痿。

伍用功能::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原穴,有疏风解表,清热退烧,通降肠胃,镇痛安神之功;复溜为足少阴肾经膽穴、经穴,按“经主喘咳寒热”之理,有滋肾润燥,回阳救逆,利水消肿之功。二穴伍用,既能止汗,又能发汗。欲发其汗,泻合谷、补复溜。合谷属阳,清轻走裘,泻之以通经络,疏风散邪,托邪外出,随汗出而解;复溜属阴,补之以滋肾回阳,启闭开窍,扶正驱邪。二穴相合,一阴一阳,一补一泻,发汗解表益彰。欲止汗出,补合谷、泻复溜。汗出不止的原因甚多,有气虚、阳虚、血虚、痰阻、伤湿种种。补合谷、泻复溜是指阳虚湿盛所致之汗出不止。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原穴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功能,补合谷则可增强人体的气化功能,而达实腠理、固毛窍、止汗出之功;复溜为经金之穴,泻之能宣肺降气,通调水道,利水湿,消水肿。二穴相伍,一补一泻,一固一利,扶正驱邪,止汗益彰。

主治:

1.伤寒表不解,无汗,身痛等证;

2.汗出不止诸症。

操作法:

合谷直刺0.5~1.2寸。

复溜直刺0.5~1寸。.

经验:合谷——复溜伍用,出自《兰江赋》:“伤寒无汗泻合谷,补复溜,若汗多不止,补合谷,泻复溜。”笔者体会,疗效的优劣,全在正确掌握针刺时机与其手法,1959年夏月,尝治一青年女子,夜卧不慎,感受风寒,邪正相争,遂有题寒发烧,头痛欲裂,身痛无汗,烦躁不安,蹄哭不已,舌苔薄白,脉弦紧、处方:合谷、复溜。治疗经过:合谷施以泻法,当行针一分钟后,额头、鼻尖汗出,继续行针三分钟,前胸、后背亦有汗出;此时,又针复溜,针刺用补法,前后留针半小时,热退身爽,头痛已除,起针后,嘱回家静养龙。翌日随访,患者已无不适之感,已下地劳动矣。

11.少商、商阳

对穴:少商、商阳

单穴功用:

少商又名鬼信。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木穴。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之理,本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具有通经气,活气血,清肺逆,泄脏热,通窍络,苏厥逆,利咽喉;消肿痛之功。用于治疗中风昏仆,牙关紧闭,烦心善哕,心下逆满,呃逆,呕吐,中暑,晕厥,热性病症,咽喉肿痛,暴发火眼,鼻衄,痄腮,脏躁,癫狂。

商阳又名绝阳。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金穴。依据“病在脏取之井”的原理,针刺本穴,或三棱针点刺放血,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醒神开窍,解表退热,开郁散结之功。用于治疗中风,中暑,昏迷,热病汗不出,牙痛,颐颔肿痛,乳蛾,睺痹,耳鸣,耳聋,胸满咳喘,手指麻木,呕吐,泻泄。

伍用功能:

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井穴,五行属木;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井穴,五行属金。按生克制化立论,金能克木,以阴阳纳纲,少商属阴、性柔,商阳属阳、性刚。二穴伍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刚柔相济,阴阳协合,相得益彰,疏通经脉中之气血凝滞,清泄脏腑之郁热,醒神开窍,启闭开关之功增强。手太阴肺经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属大肠络肺。肺为脏、属里,大肠为腑、属表。少商突出一个“解”字,商阳侧重一个“清”字。二穴相合。一清一解,表里双解,清热退烧,散邪解表之功增强。

主治:

1.感冒,时行感冒,症属风热为患者;

2.乳娥、喉痹(类似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症属风热为患,聚于咽喉者;

3.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

4.中风,症属“闭证”者;

5..中暑;

6.大拇指、食指麻木不仁等症。

操作法:

少商针尖略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商阳针尖略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经验:

少商——商阳伍用,原为治疗急性咽喉肿痛而设。笔者于1956年冬月,正值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官)大流行,有位学长,年近30,罹急性咽喉肿痛,咽下疼痛难忍,甚则饮水也感疼痛,伴有发热恶寒,四肢酸痛,烦躁无汗,咽喉焮红,急拟三棱针少商,商阳点刺放血,初放之时,血呈紫黑色,待血色转为鲜红时,自觉甚感轻快,令其饮水试之,自云:疼痛减轻一半有余。若与合谷参合,其效更著。另外,也是治疗小儿病症的良方,外感兼停食者,加四缝穴;热甚咳喘者,加中冲、少冲、少泽;热极生风者,宜取手、足诸井,十宣穴以救之。

12.期门、温溜

对穴:期门、温溜

单穴功用:

期门又名肝募。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十二经穴之终,故以期名;又是人之气血归入门户,故名期门。《标幽赋》云: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周而复始,其行各有期限,故以为名。

本穴为足厥阴肝经脉气汇集的处所,属肝之募穴。又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肝脉布两胁,肝为藏血之脏,该穴具有疏泄肝胆,调和表里,清热散邪.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伤寒热入血室,过经不解,胸胁支满,胁肋胀痛,肝脾肿大,呕吐,呃逆,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乳痈,疟疾。

温溜又名蛇头、逆注、池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郄穴。郄是人体之间隙,乃气血汇聚之处,溜与留同,含停留之意,阳明为多气多血,阳气钟聚之经,阳气温热,穴为阳气所注,故名温溜。本穴具有温经散寒,调理肠胃,清热散邪之功。用于治疗头痛,面肿,口舌肿痛,咽喉肿痛,肩臂酸痛,伤寒寒热,肠鸣腹痛。

伍用功能:

期门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募穴,有疏泄肝胆、调和表里,疏肝和胃,清热散邪,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温溜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郄穴,有清邪热,理肠胃,温经散寒,宣通痹阻之效。肝为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二穴伍用,一阴一阳,一脏一腑,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和解表里,宣通气血,清热退烧,通络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伤寒项强等症;

2.胁肋疼痛,症属邪居少阳,寒热间作者;

3.急、慢性肝炎。

操作法:

期门斜刺0.3~0.5寸。

温溜直刺0.5~1寸。

经验:

期门一—温溜伍用,出自《百症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笔者体会,期门对急、慢性肝炎所引起的肝区疼痛颇有效验,此乃病所取穴是也,若与支沟——阳陵泉伍用,其效更著。

13.陶道、肺俞

对穴:陶道、肺俞

单穴功用:

陶道为督脉经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穴在一、二胸椎棘突之间,椎高如压重累日陶,为督脉之气通行之道,故名陶道。本穴具有解表退烧,宣阳和阴,清肺止咳,补虚增损,镇静安神之功。用于治疗感冒,时行感冒,恶寒发烧,汗不出,四肢无力,百节酸痛,头重目眩,脊强,头痛,瘛疭,疟疾,骨蒸劳热,小儿麻痹。

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肺脏精气输布于背部的特定俞穴。本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清虚热、补劳损,和营血、实腠理功效。用于治疗骨蒸劳擦,肺萎肺胀,痰涎壅塞;咳嗽气短,气嚸,胸胁支满、疼痛,腰背强痛,小儿龟背,小儿疳积,呕吐呃逆,胃脘疼痛,消渴,皮肤搔痒,荨麻疹。

伍用功能:

陶道为督脉之腧穴,位居脊背之巅,有斡旋一身之阳气,以宣阳和阴,疏表邪,清肺热,补虚损;肺俞为肺之精气输注的部位,能宣肺气,和表里,止咳喘,清虚热,补劳损。二穴相伍,相互促进,调和阴阳,和解表里,补虚疗损,清热除蒸之功益彰。

主治:

1.时行发热诸症;

2.肺痨虚损,骨蒸潮热等症。

操作法:

陶道从后向上斜刺0.5~1寸。治疗精神失常时,以深刺效果较好,针刺深浅,应根据病人中指长度而定,一般来说,不应超过本人中指的长度为妥。否则,易发生针刺意外。

肺俞直刺0.3~0.5寸,斜刺,针尖斜向椎体方向刺

0.5~1.2寸。

经验:

陶道——肺俞伍用,出自《百症赋》:“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笔者体会,治时行发热,针刺用泻法,亦可点刺拔罐。治肺痨骨蒸,针刺宜先泻后补,也可施用隔蒜灸。

14.膏肓俞、百劳

对穴:膏肓俞、百劳

单穴功用:

膏肓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心肺(上为肺之魄户,下为心之神堂,本穴在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故名膏肓俞。它具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扶正祛邪,调和气血,顺接阴阳,宁心安神,强壮健身之功。用于治疗虚损劳伤,痨擦骨蒸,潮热盗汗,咳逆上气,咳血吐血,四肢倦怠,脾胃虚弱,健忘,遗精,痈疽发背,羊毛疔。

百劳在大椎穴上二寸,旁开一寸处。因有扶元杀虫,益气增损,治痨散结之功而得名。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咳嗽,落枕。

伍用功能:

膏肓俞补肺健脾,扶元杀虫,治痨益损,宣肺止咳,调和气血,顺接阴阳,回阳救逆之功;百劳补虚增损,治痨散结之效。二穴伍用,相互促进,补虚抗痨之力增强。

主治:

1.虚损五劳七伤(五劳:心、肝、脾、肺、肾之五脏虚劳病症。七伤;“一曰,大饮伤脾;……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三日,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寒饮伤肺;……五日,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寒暑伤形;……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诸病源候论·虚劳候》);

2.肺痨(类似肺结核);

3.瘰疬(类似颈部淋巴结结核)。

操作法:

膏肓俞斜刺0.5~0.8寸。

百劳多用灸法,艾炷灸:5~10壮;艾条灸:20~30分钟。

经验:

膏肓俞——百劳伍用,出自《行针指要歌》:“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笔者体会,治劳病时,均以灸法为宜,亦可用隔蒜灸。治外感六淫,饮食内伤,内外交感,气血逆乱,阴阳不相顺接,症见寒热头痛,昏蒙似睡,胸憋气急,肢体麻冷,心烦喜呕,腹痛吐泻者,以三棱针挑刺出血,挑至恶血外流,痛不可忍时为度。治虚损劳疾,多取重灸,艾条灸:20~30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次灸5~10壮。

15.膏肓俞、足三里

对穴:膏肓俞、足三里

单穴功用:

膏肓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心肺(上为肺之魄户,下为心之神堂,本穴在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故名膏肓俞。它具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扶正祛邪,调和气血,顺接阴阳,宁心安神,强壮健身之功。用于治疗虚损劳伤,痨擦骨蒸,潮热盗汗,咳逆上气,咳血吐血,四肢倦怠,脾胃虚弱,健忘,遗精,痈疽发背,羊毛疔。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虚三里、鬼邪。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穴在膝下三寸,嵛骨(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该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它既能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伤食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腐食奥,胸膈胀饱,大便不调,小便不畅,水肿,泻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瘀止咳,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咳嗽痰喘诸症;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壮健身,用于治疗下肢痿痹,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胃气不足,脏气虚惫,小儿疳疾,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症。

伍用功能:

膏肓俞穴居魄门(肺主气,藏魄)神堂(心主血,藏神)两穴之间,在内为心肺气血存在,交换之枢纽,又为中上两焦之关卡(心下膈上);在外属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具有宣通肺气,下气平喘,益气补虚,扶正祛邪,调和气血,顺接阴阳,宁心安神,强壮健身。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土穴。按“合治内腑”之理,本穴善调脾胃功能,而培补后天之本,以收健脾胃,助消化,增食欲,疗虚损,强壮健身之功。足三里为何功效如此之大?因为五脏六腑皆赖胃以为营养,故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盖胃主纳谷、腐熟,为水谷之海。胃气旺盛,则纳谷自畅,营养来源充足。

否则,脏腑失养,而生气绝矣。夫胃者戊土也,三里者合穴土也,胃又为五脏六腑之枢纽,后天精华之所根也。胃又为五脏六腑之海,取其合穴,能壮一身之元阳,补脏腑之亏损,风寒气积聚的症瘕,皆得温而化之,湿浊弥漫的肿胀,亦得燥而消之。膏育俞走上焦,强心补肺;足三里入中焦补中升阳,升清降浊导痰行滞。二穴同用,上中合治,培土生金,补

虚抗痨之功益彰。

主.治:

1.肺痨(类似肺结核);

2.五劳诸不足之证。

操作法:

膏肓俞斜刺0.5~0.-8寸;艾条灸20~50分钟。

足三里直刺1~2寸。

经验:

膏肓俞——足三里伍用,出自《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应在膏育。临证之际,膏肓俞宜用灸法,亦可取隔蒜灸;足三里针刺用补法,亦可先泻后补。

16.内关、三阴交

对穴:内关、三阴交

单穴功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络经腧穴,《灵枢·始终篇》云:“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按症之内关者,即内格,亦即溢阴上犯症也。盖以阴气闭塞于内,不与外阳协调,致阴气逆行上犯,而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内关。犹内藏之关隘也。本穴为心包络经络穴,别走少阳三焦,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具有清泄包络,疏利三焦,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镇静止痛,宁心安神之功。:用于治疗心胸憋闷、疼痛(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心悸,怔忡,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呃逆,胃脘痛,恶心呕吐,咳嗽气喘,内伤诸症,痰火积块,虚烦潮热,虚脱晕厥,妇人脏躁,娠狂,痫证,热病,肘臂疼痛。

三阴交又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为足太阴脾经经穴。

又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命名为“三阴交”。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功。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病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肠鸣泻泄;泌尿系统病证:水肿,小便不利,小便频数,遗尿;生殖系统病证:早泄,遗精,阳蒌,阴茎疼痛,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痛经,带下。另外,还治头昏,头晕,失眠,健忘。

伍用功能: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经,能清心胸郁热,使水逆下行,以收宽胸顺气,和胃降逆,理气止痛,清心安神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补脾胃、促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效。内关清上,三阴交滋下,一以和阳,一以和阴,相互为用,阴阳和合,清上安下,补虚疗损,清热除烦,除蒸止汗之功益彰。

主治:

1.肺痨(类似肺结核),症见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等症;

2.失眠,多梦,梦遗等症,症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者。

操作法:

内关直刺0.5~1寸。

三阴交直刺0.5~1寸。

经验:

内关——三阴交伍用,是为治疗肺痨之证,症属阴虚火旺者而设。笔者多年来亦常用于治疗不寐(类似神经衰弱)之证,凡症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者均有良效。若心气不足,心神不宁者,亦常与神门伍用,每获良效。内关、三阴交治不寐之理,即以内关清心火,三阴交滋肾阴,二穴相合,滋阴清火,盖火清心不受扰,心气则可下降,肾阴充盛,肾水则可上升,此即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不寐顿除矣。

17.鱼际、太溪

对穴:鱼际、太溪

单穴功用:

鱼际又名太泉、鬼心。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火穴。穴在大拇指本节后,其处肌肉丰满隆起,形如鱼腹,穴又当赤白肉际相合之处,脉行其上、故名鱼际。本穴有宣肺止咳,清热泻火,清利咽喉,消肿止痛,和胃降浊之功。用于治疗发热,头痛,汗不出,咳嗽,咳血,哮喘,失音不语,消渴,肘挛,指肿,掌心热,胃逆霍乱,乳痈,疟疾。

太溪又名吕细。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俞土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太溪,太者大也,溪者川也。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聚流而成太溪,并由此处转注入海,故名太溪。本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之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根酸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消渴,月经不调,失眠,遗精,阳萎,胸闷心痛,手足逆冷,小便频数,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伍用功能:

鱼际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火穴。有宣肺止咳,清热泻火,清利咽喉,消肿止痛,和胃降浊之功;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俞土穴、原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官,补肝肾、强腰膝之效。鱼际突出一个“清”字,太溪侧重一个“补”字。鱼际以泻火为主,太溪以滋阴为要。二穴伍用,一肺一肾,一补一泻,清上安下,水火交济,子母相生,滋阴润燥,清热退烧,止咳止血之功益彰。

主治:

1.虚痨,症见骨蒸潮热,咳嗽,咯血等症;

2.温燥,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操作法:

鱼际直刺0.3~0.5寸。

太溪直刺0.3~0.5寸。

经验:

鱼际——太溪伍用,是为治疗虚劳证而设。虚劳一证,症见骨蒸潮热,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甚则咯血等症。详查病机,多由脾肾两亏,阴液枯涸,不能上滋心肺,以致火炎肺萎,秋金被克,遂见损症,施治大法,宜仿喻嘉言·清燥救肺汤之意,清火势以减金刑,滋阴液以润肺燥,水火交济,子母相生,庶几有一线生机也。是法君太溪,补水中之土,润

燥而生金,臣鱼际泻金中之火,逐邪而扶正,理肾清肺,丝丝入扣,屡见奇功也。

温燥为秋燥之中的一个类型。所谓秋燥,即是新感温病的一种。也就是感受秋季燥气而发生的一种热性病。

(0)

相关推荐

  •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疏风解表清热类 少商—商阳

    [单穴功用] 少商,又名鬼信.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木穴.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的道理,本穴以三棱针点 ...

  • 5.大椎、束骨

    对穴:大椎.束骨 单穴功用: 大椎又名百劳.为督脉之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穴在第一椎上凹陷处,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它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 ...

  • 13.内关、内庭

    对穴:内关.内庭 单穴功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络经腧穴,<灵枢·始终篇>云:"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按症之内关者,即内格,亦即溢阴上犯症也.盖以阴气闭塞于内, ...

  • 云门的准确位置及功效,胸部云门位置

    云门的准确位置及功效,胸部云门位置

  • 尺泽穴

    取穴方法:尺泽穴位于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或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穴位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 ...

  • 现代针灸医案选录之感冒两则

    老韩,中医硕士,主治医师,是一个工作在聊城的"非著名年轻中医",与蒲松龄是同乡!不懂烟酒交际,只爱临证读书,善使针药结合,最喜疑难杂症!长得不算帅,脾气有点怪,但心肠还不坏! 感冒 ...

  • 4.合谷、曲池

    对穴:合谷.曲池 单穴功用: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间的凹陷处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 又因穴在手大指虎口两骨之间,故又名虎口.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过, ...

  • 针灸名家曹一鸣针灸临证取穴经验

    曹一鸣针灸临证取穴经验 郭宗仁 曹一鸣(1915-1999),男,汉族,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教授.他师承于"广西派针法"传人罗哲初先生,从事中医临床.教 ...

  •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止咳平喘类 肺俞—孔最

    [单穴功用]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是肺脏精气输布于背部的特定腧穴.本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清虚热.补劳损,和营血.实腠理之功效.用于治疗骨蒸劳瘵.肺痿肺 ...

  •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疏风解表清热类 期门—温溜

    [单穴功用] 期门,又名肝募.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十二经穴之终,故以期名,又是人之气血归入门户,故名期门.<标幽赋>云:'原夫起自中焦,水 ...

  •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疏风解表清热类 大都—经渠

    [单穴功用] 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 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火穴.<难经·六十八难>云:'荥主身热.'故本穴具有清热退热 ...

  •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疏风解表清热类 二间—阴郄

    [单穴功用] 二间,又名间谷.周谷.微握拳,在示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因穴位于示指侧面,指甲第2节后,故名为二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水穴,又是大肠经子穴(大肠属金 ...

  •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疏风解表清热类 大椎—束骨

    [单穴功用] 大椎,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之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因其椎骨棘突最大,故名大椎.它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 ...

  • 经方类解(七):麻黄汤类方之解表清热类

    经方,原指经验用方,今特指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此说乃相对于宋.元以后所出现的时方而言.类方,则是指在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集合,意在将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从而研究每类方 ...

  • 大椎穴为解表清热第一穴,坚持按揉缓解肩背酸痛,提高免疫力!

    大椎穴为解表清热第一穴,坚持按揉缓解肩背酸痛,提高免疫力!

  • 桑椹加它一起泡水,清肝明目,解表清热,春天喝正好~

    桑椹加它一起泡水,清肝明目,解表清热,春天喝正好~

  • #每天学一点中医#【二间穴——解表 清热...

    #每天学一点中医# [二间穴--解表 清热 利咽] 二间穴,手阳明大肠经之荥穴,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缘桡侧,当赤白肉际处取穴. 1.主治喉痹,颔肿,鼽衄等病症: 2.可缓解目痛,目黄,齿痛口干,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