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频频挑衅,上海守军被要求尽量避免冲突,英勇反击让敌四易主帅

1931年9月18日,日寇对驻扎沈阳北大营的国民党东北边防军主力发动突然袭击,在少帅张学良“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的命令下,一夜之间,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沈阳沦陷,随后月余时间内,吉林、黑龙江两省也相继沦陷,东三省千里黑土地沦入日寇铁蹄蹂躏之下。

日寇得寸进尺,我军忍无可忍

随后,日寇积极筹备在东三省拥立清末代皇帝溥仪,成立所谓的伪“满洲国”。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其频频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制造事端;1932年1月中旬,日本海军调集多艘军舰进驻吴淞口外海面,驻日租界的海军陆战队也数量骤增。即便如此,国民政府依然心存幻想,要求上海方面在对日交涉中“避免冲突”,后来干脆派宪兵6团开赴闸北一带,在驻扎上海的第19路军和日租界之间充当缓冲。

1月27日,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下令取消各界抗日会等进步团体;但日寇对此毫不领情,悍然发动进攻,第19路军和宪兵6团官兵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拉开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序幕;一向忍气吞声的国民政府也发表了态度强硬的《告全国将士电》,声称“报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与以此破坏和平蔑视信义之暴日相周旋”。

奋起反击,逼迫日寇增兵

为了支援前线,国民政府紧急调拨1500枝步枪、130挺机枪、73门各型火炮和大批弹药,并制定第21、47、80师及河南保安处,各自挑选500精锐官兵,另外再招募新兵5000人,迅速增补第19路军,并下令第87、88师等嫡系精锐组成第5军,由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担任军长,紧急开赴上海。

战斗一开始,日寇陆海空三军就协同对扼守长江入海口的吴淞口炮台发动猛攻,守军血战20余日后因伤亡过大,被迫撤退;但市区的战斗却依然激烈,日寇虽然派出装甲车、军舰助战,但遭到第19路军和第5军官兵浴血阻击,始终进展缓慢,被迫一次又一次的从本土调兵增援。

两度调兵,增兵至3万人

1月31日晨,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加贺号”、“凤翔号”等搭载30余架次飞机及近3000海军陆战队士兵,在上海汇山码头等地登陆;指挥官也从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换成了第3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中将。为了弥补进攻兵力不足,日寇派遣第24混成旅团登陆吴淞,使得上海地区的日寇兵力超过万人。

2月8日,日寇在吴淞等地的又一波进攻遭受重创,消息传到东京后,日军参谋总长载仁亲王急调第9师团火速到达上海,野村吉三郎的司令官身份也随之被该师团师团长植田谦吉所取代。至此,日寇海陆空总兵力已达3万余人,装备70门重炮,60余架飞机,另外还有数十艘舰艇可以随时提供火力支援。

大将接替指挥,增兵至10万人

即便如此,日寇依然没有讨得便宜,在江湾、庙行等地的攻击频频受挫,师团所属第7联队第2大队少佐大队长空闲升被俘虏,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也被炸成重伤,日本国内震动,派出前陆相白川义则大将接替植田谦吉指挥,并增派第11、14师团和百余架飞机,至此日寇总兵力已近10万人,两倍于中国守军,装备和训练水平更是高出许多。

战至3月初,第19路军已伤亡8750人,第5军伤亡5300人,实在有些支撑不住,被迫前线退至沪西地区坚守。5月5日,日寇眼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加上东北方面伪“满洲国”已经成立,遂与国民政府签订《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约定双方正规军撤离上海市区,改由警察负责维持治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