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杏林史话——27.陇原神针张涛清
文/康桥
张涛清,烟台人,字巨源。生于1915年, 卒于2002年。他1929年拜当地名医王玉为师,学成后在烟台、北京等地行医。
1952年在中央卫生部主办的针灸研究班深造。同年11月加入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针灸医疗队。1953年2月随队赴西北工作,在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兰州等地疗养院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因医术精湛,疗效卓著而声誉日高。其后,他受命于甘肃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筹建中医门诊部和甘肃省中医院。1986年他积极倡导和亲自组建成立了甘肃皇甫谧针灸研究所。
1.勤研古训,博采众长
张涛清自幼拜师习医,学习刻苦,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反复研读,孜孜不倦,并能背诵如流。他常说,学好针灸, 首先要学深学懂《内经》,细心研习《灵枢》的通篇条文,再则要精读《难经》和《针灸甲乙经》,进而博览后世各家著作,才能执简驭繁,左右逢源,知常达变,随心应手地处理各种病症。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中,求拜了不少名医,为了学到各家的绝技,他有意扮装成“患者”,领教他人取穴、进针、行针等操作手法,亲自体验针感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就连徒弟的点滴效方他也肯搜集采纳。
2.师古不泥,求实创新
张涛清治学严谨,学识广深,理论扎实,注重实践。他反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经常谆谆告诫后学:一个针灸医生,必须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既要精通针灸学理论, 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手法。只有深入学习,才能掌握基本理论, 不断反复实践,才能熟练操作手法和技巧。临证治疗,他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谨守病机,因病施术,循经选穴,灵机活法,随症变通,不拘于常。
他将古人和同道的多种手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步操作提炼为“徐疾、提插、捻转”的复合针法,形成他个人独特的针刺风格。他针灸取穴不在多而是精与准,手法不是杂而是熟与巧,只要行针得气、气达病所,就达到针刺目的。
临床上每遇复杂的病症,他并不采用多针久留之法,而是仅仅选取关键的几穴,甚至一个穴位,施用长针,透穴不留针的适当补泻手法,往往能获卓效。如对急性扭伤,他不拘泥于“腰背委中求”,而是取足三里,不取腰部临近之肾俞、腰阳关穴,而是针腹部气海穴。常能收到针到痛止,立竿见影之效。
3.重视脾胃,强调补中
张涛清一贯重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基本原理, 着眼整体观点,注重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协调阴阳平衡。又受张仲景、李东垣以及叶天士等论述的影响,提出了在针灸诊疗上重视后天之本,调理脾胃、补益中气的观点,主张调经络,保中气。
经反复实践、兼收并蓄,综合归纳提出了“五穴方”以培养后天之本,扶正以祛邪,治疗多种疾患。“五穴方”由下腕、天枢、神厥、关元和足三里组成,具有和胃健脾、理气导滞、扶正固本、祛除邪毒、平调阴阳之功效。
张涛清在临床上用治细菌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胃痉挛、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均有显著的疗效。他还根据李东垣关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和“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的论
点,结合《内经》关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主四肢等理论。拓宽“五穴方” 的运用范围, 针对现代医学治疗效果欠佳的胃下垂、结肠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与中医脾胃有关的疾病进一步调整穴位配伍,治疗观察,也能获得较好疗效。
4.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涛清就十分注重针灸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对细菌性痢疾、糖尿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大叶性肺炎、咽喉炎、声带小结、视神经萎缩、淋巴管炎、脑炎后遗症等病专以针灸进行实验治疗,均取得显著疗效。
自1956 年始, 他就开展针灸对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项目,其论文于1987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针联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会上交流。由他组织领导的矩阵式针灸治疗截瘫的论文于1990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针联第二届学术会上予以宣读。
张涛清自解放初来甘肃,由于他医术高超受到广大患者的信赖和赞誉,因而被再三挽留于甘肃。30多年中,不管工作多繁忙,他总是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诊治患者、查房和指导科研上,对于慕名前来求医的各地患者,不论职位高低,他都一
视同仁、热情接待、精心治疗。
1990 年他身患结肠癌,术后很多人为他的健康状况担忧, 而他精神刚刚有所恢复时,病房和家里便成了他的临时诊室, 他在千里陇原享有极高声望,有陇原“神针”之称。日本出版的《中国针灸、气功、按摩名人》一书中,就有张涛清事迹的介绍。
5.诲人不倦,甘为人梯
张涛清将自己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医针灸事业,当国家《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下达后,他为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要求多带徒弟,多出一份力。此时,正值他患肠癌术后住院,又承受着化疗后的严重反应, 但他毅然签署了“师徒继承协议书”,并带病参加了全省拜师大会。
他和往常一样,不厌其烦地向徒弟传授针灸技艺和学术经验。当今陇原杏林桃李芬芳,针灸事业后继有人,这是他数十年辛勤培育浇灌的结果。
“叶落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张涛清本是烟台人,自20 世纪80年代起,山东省卫生厅曾多次邀请他回原籍协助筹建烟台旅游疗养院、烟台大学针灸系,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早就对弟子说过:我热爱故乡烟台,但我更喜欢养育我的甘肃,
还想在有生之年,为振兴甘肃的中医针灸事业当好人梯、路石,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陇原大地,是我最大的心愿。
1991年5月他在青岛、烟台疗养期间再次谢绝了各方面的挽留,毅然将家乡的全部家产处理一空,告别了故里,重返甘肃,决心在陇原安度晚年。
张涛清从医60余载,虽长期担任行政领导,但对针灸医、教、研工作坚持不懈。他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博采众长, 勤于临床,经验丰富,著述甚多。他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甘肃的中医针灸事业的振兴和人才培养,为甘肃省中医院和皇甫谧针灸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