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与《四库提要辨证》

余嘉锡先生是湖南常德人,生于清光绪十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884年2月9日),去世于1956年2月11日(农历乙未年除夕)。现在人们多将余氏卒年定为1955年是不准确的。余嘉锡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好,幼年时就通读了《五经》、《前四史》、《楚辞》、《文选》等。1928年来到当时的北平,任北京大学等校讲师,主讲目录学。1931年至1949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2年又兼任该校文学院院长,1947年凭借《四库提要辨证》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余氏终生勤学不辍,知识渊博,他自言“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四部之书,熟悉千余种,皆知其高下深浅”。余氏一生成果颇丰,已出版的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世说新语笺疏》、《古书通例》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均为可以传世的学术精品,其中尤以《四库提要辨证》(以下简称《辨证》)成就最大。

《辨证》是作者一生精力所萃。作者十六岁之时,虽然十分好学,但还不懂治学途径,当读到张之洞《輶轩语》“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之语时,不禁欢呼雀跃。第二年,其父从长沙购得《提要》,大喜过望,日夜苦读,遇有疑难之处,便核对原书,有所发现,则记于书眉,这是作者从事《辨证》写作之始,时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仅十七岁。次年,便将研究所得,誊录一册。“而后读书续有所得,复应时修改,密行细字,册之上下四周皆满,朱墨淋漓,不可辨识,则别易一稿。如此三十余年,积稿至二十余册。”到1931年,作者已撰写考证《提要》之稿七百余篇。1937年,作者择取史、子两部写定之稿290余篇,分为十二卷,排印数百册以避免亡佚。自此以后,作者研治此书更勤,到1952年,又已费时十五年,新撰《辨证》稿260余篇,汇合前稿,共计490篇,约90万字,按《四库提要》原书顺序编排,即我们今日所见之《辨证》。从1900年到1952年作者写成此书,用时53年。我们说《辨证》是作者毕生心血的结晶,毫不为过。《辨证》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和研读《四库提要》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辨证》体现了作者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余嘉锡学问渊博,功底深厚,但在写作此书之时,仍然十分谨慎认真,丝毫不敢疏忽。读《提要》时,无不“小心以玩其辞意,凭情以察其是非,至于搜集证据,推勘事实,虽细如牛毛,密若秋荼,所不敢忽,必权衡审慎,而后笔之于书”,即便是烂熟于心的常见经书、史书,也不敢全凭记忆,一定复核原书;当怀疑《提要》所论与《四库全书》底本不合时,则不辞辛劳,必到原北京图书馆核对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作者谦虚的态度,体现在对古人的得失,具有了解之同情。《辨证》原本就是补正《提要》之失的著作,但作者在指出、纠正《提要》各种错误、疏漏的同时,并不因此否定《提要》的水平与巨大学术价值,认为《提要》是刘向《别录》以来仅有的高水平书目著作,远非宋代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官私书目所可同日而语的。并且认为,换位思考,纪昀一定长于撰写《辨证》,而自己则写不出《提要》。《辨证》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看不到作者有丝毫沾沾自喜之意,绝无抓住一点、不顾其余的偏失。因此,作者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高水平的书目考证之作,其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辨证》一书博大精深。余嘉锡用50余年的时间,对《提要》中490种古籍进行考辨。这些古籍跨越经、史、子、集各个部类,对《提要》的错误加以纠正,对其疏漏加以补充。考证人物的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及生平事迹等,必参考正史、别传及墓志碑铭;对于历史事实,必弄清其来龙去脉,比较各家的异同,将其放在广阔的背景之下,条分缕析,多方考证;对于书籍,必明确其体例,广泛引用历代官修、私修书目及历代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或明辨其主旨,或考查其版本源流,对清人的藏书志、古籍题跋集,更是信手拈来,为其所用。综观全书,取材广博,考证精确,方法多样,新见迭出,实事求是,绝无空言。《辨证》虽是专门针对《提要》而作,实则对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学、哲学、文献学及学术史的研究,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辨证》一书的版本主要有,1937年史部与子部未完稿十二卷。1958年科学出版社二十四卷本。1980年中华书局据科学出版社本标点重排本。(时永乐 门凤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