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药的味道与颜色

  汤剂是一种古老的剂型,也是中医药的特色之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指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剂具有组方灵活,吸收快,作用强的特点,体现了中医重视个体差异,辨证施治的特点。“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指汤剂有洗涤、冲杀的作用,对于阴阳明显失调或病程较长的的病证最为适宜。汤药入口,进入胃腑,借脾气而散精,药力即可散入五脏六腑,从而激发脏腑功能,平衡阴阳,通畅经络,鼓舞气血,使正气健旺,正足自能祛邪。这个过程可理解是机体的生命力,生命力会自动产生自愈力,汤药即是激发了这一过程。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药就是用锅熬出来的浓浓的液体,除了颜色黑,气味重,关键是难喝。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千金小姐们吃不惯,咽不下,拒绝服用中药。然事实并非如此!“良药苦口利于病”,于是很多人觉得中药都是苦的,实在大错特错,中药不仅有苦,还有酸甜辛咸等味。


   药有五味通五脏,一般来说苦则清热解毒及祛除风湿多,甜甘则温补力大,酸则收敛性强,辛则宣通力烈,所以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需求,辨证用药,味道自然是不同的。中药不是靠味道来判定好不好的,关键是靠疗效!中医治病讲究的是对症下药,若不对症即使再苦的药都没有用。而且良药不一定都是苦口的,也有甘甜味的,比如元肉,枸杞,甘草,山药等,大家一定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哦!


  临床上,我还见过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熬出的中药汤剂,如果颜色深,效果就好,若颜色浅,则没有效果,甚至怀疑医生或者药材品质。这种想法是无知与错误的,有时也许会错过治病的良机!一般来讲,如果煎出来很浓的药汁是很黑的药,大多以补血为主,如果煎出来的药汁没有颜色,清清淡淡的药多以祛湿为主,所以中药的颜色深浅不代表药熬的好不好!一切都是辨证论治的结果,比如茯苓是菌类白色的,一次即使使用两斤,也不会有任何颜色的。比如何首乌,生地,玄参十克就会变得很黑很浓。


   据我所知,中药可以熬出各种颜色的汤药,红、黄、橙、紫、绛、深红、灰、都是很常见的。比如放了橘红一味药的时候药的颜色就是橙色,入紫草就是紫色,入厚朴就是灰色,入姜黄就是黄的,入代赭石就是红的。比如你把人参即使熬一天也是熬不出深颜色的,茯苓熬一天也是和水无异,人们常见的萝卜,生姜,如果熬水,颜色会很深吗?可这些也都是中药啊,即使熬不出颜色也同样可以治大病!

一般说来,补阳气的药,补气化湿的药颜色都会很淡。比如四君子汤,里面有人参,干姜,甘草,茯苓,熬出来的汤药,颜色是淡淡的,比水略深,但他却是千古补气调中名方。而养阴补血的药颜色偏深,如四物汤。四物汤熬出来的颜色是很黑很浓的,因为里边有生地、熟地等。所以中药汤剂颜色是由方子里边的中药性质所决定的。如果中药汤剂中有何首乌,玄参,生地,熟地,山萸肉,黄连等色深中药,熬制出的汤药颜色便会很深。而中药汤剂中,有人参,黄芪,茯苓,泽泻等补气利湿的药则汤药的颜色会很浅。所以千万不要认为颜色淡,就没有疗效,甚至怀疑医生。有些地区,比如海南地区,湿气本大,中药大多为化湿为主,健脾补气为主,这一类的药颜色都偏浅偏淡,甚至有的就像清水一样,但重要的是疗效,而不是颜色。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切记切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