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从今年秋季实施的新课程计划中,将 “ 综合实践活动 ” 纳入必修课程。 “ 综合实践活动 ” 是由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并重点突出了其中的研究性学习。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何重要意义?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什么是 “ 研究性学习 ”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及启发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学生个人自主完成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深入理解:
(一)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其自尊心、自信心已逐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能力亦渐自信,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知识,他们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打破以教师 “ 传道、授业、解惑 ” 和学生 “ 聆听、接受、模仿 ” 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只是从理论、研究程序、方法上提供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深入研究,总结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主自求自得的能力,大胆革新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开创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在教学课题学习调查 “ 你是怎样处理废电池 ” 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复印足够份数,走上街头实施调查,收回调查问卷后,学生自主整理、描述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并针对怎样处理废电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生受益程度远远大于课堂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研究性学习虽然打破了整齐划一的课堂学习方式,但也决非完全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共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使他们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比如我校成立的《花卉苗木在江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小组,他们分工协作,有负责实地统计江夏花卉苗木种植状况的;有负责花卉苗木的数量、品种等统计的;有负责进行花卉苗木销售情况调查的;还有负责采访和论文编写工作的。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在合作中得到很大收获。
(三)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研究性学习在重视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强调书本的知识学习必须服务于生活,有着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研究性学习提倡 “ 重过程 ” ,即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体验,书本知识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当前的自然、社会仍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分析,以获解决。只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引入丰富多彩,富有创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拟定研究性课题必须注意实践性,要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我在拟定《江夏区方言状况研究》这一课题时,打破了 “ 死读书 ” 的老传统,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人群,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感受地方方言,研究地方方言,发掘地方方言的意蕴。
(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些学科特定的知识,而是着眼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使得研究性学习内容极具开放性。因此,应让学生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确定 “ 研究 ” 方向,从而有所收获、发现、创造和提高。研究性学习还应具备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注重学生整体的发展。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及科技活动,也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狭隘的单科知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实施研究性学习,我认为有四个方面重要的意义:
(一)促使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 研究性学习 ” 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学习活动过程,获取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质疑的态度,探究的欲望和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与行动。
(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实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的过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激活学生各科知识的储备,形成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的精神。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传统的情景中,只注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而研究性学习却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精神进一步增强,学会与人交流,与人沟通,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四)养成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扎实认真的探究,逐渐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及成果的态度,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提高了学生基本的思想素质,提升了学生精神境界。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具备两个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一)研究性学习需要独特的内部条件。
一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需要等学习动机为前提,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 “ 分数 ” 的 “ 短期效应 ” 而言,研究性学习提倡通过合作、对话和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更多的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外部要求下的接受学习,它是学生自主自觉自愿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应该是由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如果学生缺乏求知探索的动机与欲望,对学习兴趣不高,仅仅局限于 “ 碰到问题 ” ,而不是主动 “ 寻求问题 ” ,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
二是研究性学习需要高水平的认知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如果学生缺乏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提出更多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创设研究性学习的契机;创造性思维是指打破思维定势,以一些全新的、不同于他人的方式思考问题,进而生成新的观念或产品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境界。
(二)研究性学习也需要一些外部支持条件。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具备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有一定可探究的难点,对学生构成 “ 问题 ” ,即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构不成问题的内容,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也难以引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其次,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而不是全程讲解。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但是这种参与并不是要求教师单纯是知识传授者、引导者和直接参与者,教师的讲授只能起 “ 领路 ” 的作用,而万里征途必须靠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迈。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技能去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变成一个真正的自我定向的、独立的学习者,掌握解决某些复杂问题的方法。
第三,研究性学习需要小组协作。尽管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个别化的方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学习资料的限制,研究性学习需要小组协作完成。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互通信息,资料共享、共同研究,可以更好地解决研究的课题,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和成果,提高学生协作的意识,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