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八大山人传世花鸟作品赏析(5)
朱耷为清初四僧之首,此幅《荷花芦雁图》,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卓尔的表现力,巨大的尺幅,撼人心魄,格外抢夺人们的眼球。此画本是国内著名老收藏家的旧藏,文革间,曾经被查抄为文物局所藏,现保存的文物局签条上印有当年的鉴定意见“佳”字印戳。
这幅《荷花芦雁图》,纸本水墨立轴,尺寸为164×88cm,约13平尺。画面是数株傲立的荷杆,荷叶肆意张扬,怒放着两朵荷花点缀其间。两只戏水的芦雁徜徉在画面的上方,看似雌雄相伴,却没有一丝世俗的夫妻情爱,而是表现出朱耷一贯的孤傲心态,抒发其晦涩的痛苦情绪:白眼向青天。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结合其生平事迹,再观察画家艺术表现技法的纯熟度,我们大致可推证出《荷花芦雁图》是朱耷中年之后的成熟期作品。对照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两幅朱耷名作《芙蓉芦雁图》、《芦雁图》,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艺术表现芦雁的笔墨中,具有极为惊人的一致性,可判定为同一时期的作品。而上海博物馆的《芙蓉芦雁图》、《芦雁图》,其尺寸分别约为14.8平尺和9.6平尺,此幅《荷花芦雁图》约为13平尺,间于两者之间。朱耷的存世作品很多,为我们研究其作品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但绝大多数均已庋藏于世界各大公私博物馆中,而从民间收藏的角度看,此幅《荷花芦雁图》实在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矣。
《花鸟四屏》除一幅为山水外,其余分别为松石、荷石双鸟、竹石双鸟。画面上的石头造型简洁奇特,负势偃蹇,由于多为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形,画面因之呈现出强烈的不稳定状态:松石一幅,顽石从右下角冲进画面,将倾未倾之时,被左侧的乔松巧妙的托住,化险为夷。能于险中求稳,是为大家手段;荷石双鸟中,斜挂疏荷下,略有变形的小鸟站在两尊倒立的石块上,一低眉缩首,一怒目向天。怵惕觳觫,互相依存;另外一幅作品中,一组乱石从天而降,将处于画面下方的鸟儿挤在中间,营造出沉重而压抑的视觉感受。画中虽有两只小鸟,但它们彼此之间似乎并未形成顾盼的关系。它们各自蜷伏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白眼向天,敢怒而不敢言,或许这是画家对自己当时处境的一种隐喻吧!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察觉八大怪诞、冷漠、高傲、孤独的个性特征。画中的水鸟翻着白眼,缩脖独立于小头朝下的怪石之上。造型极为夸张,眼珠顶着眼圈,狐疑而警觉,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在构图、笔墨上简洁概括。用笔挺劲刻削,嘴、眼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栖一足,悬一足,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它们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可以说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
松树的造型也极其概括简洁,松针只以疏落的墨笔写出,可谓惜墨如今,但给人的感觉确实劲挺有力;荷叶则用泼墨法染成,笔情酣畅恣纵,不拘成法。苍劲圆润,逸气横生。枝梗笔笔中锋,挺拔圆润,与山石的用笔形成鲜明的对照。画面境界空灵冷逸、荒寒萧索。
八大曾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他的山水画石有所寄托的,往往通过山水形象的描绘表现出深沉的民族意识。他的这幅山水也是如此:枯枝败叶,荒山怪石,完全是他心中的残山剩水,一派地老天荒的精神世界。八大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在艺术的表现上确实做到了既不同于前人,又为时人所不及的境界。
画面采用平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构图,描绘秋山之荒寒。山石用披麻皴法,枝干的勾勒也如同他的花鸟画一样“纯用减笔”,造型简洁到极至。八大山水注重景物的整体气氛而不拘细节,树木的造型只追究笔势和笔力而不拘形似。笔墨酣畅,内蕴胸逸,心手贯通,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抽象的形式美。(高鹏)
清 八大山人 游鱼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1610万元
鱼是中国画经常表现的对象。一般画家绘水中银鳞,多喜刻画其自由自在的游姿,与庄子所谓“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想法有点相近。应酬画中,则往往取“鱼”与“余”的谐音,来表达一种祝愿,如“年年有余”、“富贵有余”之类。八大山人(1626—1705)笔下的游鱼,也有多种,有些并不特别。如现藏苏州灵岩山寺的一幅《鹌鹑游鱼图》,着意表现的是鹌鹑的孤傲冷峻,两条甩尾逐食的鱼只是作为陪衬罢了。
诗后未书康熙年号,仅写“甲戌之八月廿六日画并题”。按甲戌为1694年。这也说明,虽然清兵入关已经50年,画家已是68岁高龄,但他那怀明仇清之心并无丝毫改变。(俞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