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万治友:行走在戈壁的心灵独白——读作家张继炼中篇小说《牧人》的几点感受
原创作者:万治友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行走在戈壁的心灵独白》——读作家张继炼中篇小说《牧人》的几点感受
一、关于小说的时代感《牧人》想给我们呈现的是甘肃民勤县大规模人口外迁过程中与阿拉善当地蒙古民族相容、相融,最后在当地生存、扎根,到最后成为牧民的一段历史。这个历史是真实的。整个西北地区因为生态恶化导致人口外迁,最有说服力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城邦,新疆的楼兰、龟兹等。还有一些地方虽然现在还有人口,但是受到生态恶化影响人口也在逐步大量外迁,比如民勤。民勤的人口外迁是一个非常悲壮的历史,许多专家做了不少研究,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但研究是研究,真实的情况是另外一会事。作家选择这样一个时代作为写作的背景,第一我觉得背景很厚重、距离我们也不算太远,时间点选择也比较恰当,再远了人们恐怕就忘了;太近了恐怕没人愿意揭开这个伤疤。二、关于作家的责任感从小说的描述看,应该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但也有一段写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如小说的第17章,“父亲再一次踏上回老家的线路,这一次是真正的生命线。老家遭受了特大旱灾,父亲接奶奶回草原。”途中“逃荒的人衣不遮体,面黄肌瘦,路有死人,野狗食尸,牙齿锋利红着眼睛,直楞楞地盯着父亲,竟然一点也不怕人!”这一段历史是一块伤疤,敢不敢去揭,怎么去揭,是对作家良心的一种考验。其它这段历史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很多人的上一辈都是亲历着、幸存者,但真正能写出来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以也非常敬佩作家的胆识和勇气,这是作家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三、关于小说的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主角是“父亲”,一个从民勤逃荒来到阿拉善沙漠的小男孩,在当地牧民家放羊,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羊把式,由于人勤快、肯下苦,还会给牲畜看病,又乐于帮助别人,得到了当地牧民的认可,特别是牧主“老爷”的认可,不但成为固定的羊把式,还给分了羊、给了草场。我觉得,虽然人物比较少,但对于“父亲”和“老爷”的塑造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特性,当然也包括“父亲”的老师斯琴图,形象也比较丰满和生动,感觉去牧区后很容易就能找到原型。当然也感觉有些地方阅读起来感觉还不够解渴,比如斯琴图离开的情节,从读者的角度,情节似乎过于平淡了一些;还有图雅的命运。其实图雅在小说中是一条暗线,前面一直有,到了第13章“图雅姑姑后来成了我们的婶娘,成了我们的老师和恩人”后就戛然而止了,这条线如果在最后或明或暗地再闪一下,就更好了。四、关于小说的情节设计小说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主人公生活的沙漠中“海子”和距离沙漠不远处的“老爷”家。看似简单,其它包含的内容并不简单,把它放在整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是电子地图比例由大往扩大的一个过程,窥一斑而见全豹。这篇小说我看了三遍,老实说,三遍都看得比较投入,还真有点入戏,特别是这几个人物的命运,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个个故事,他们受的委曲、苦难,他们得到的快乐、幸福,都成为牵挂的事。看完以后也是回味无穷,还沉浸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中,我还在想斯琴图到底为什么中间就不回来了,图雅到底叔叔的发生了什么。这说明,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到位的,能把读者的心拉进去。这觉得,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够了。
作者简介万治友,笔名:之友、遥远。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内蒙古阿拉善农商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