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七)
伤寒论第28条辨: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我们先对原文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之后,患者仍然头痛,项痛拘急不柔和,犹如皮毛覆盖在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者,用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如果病人喝了桂枝汤以后或者是在有便秘的情况下用了泻下的药,喝完以后还是有头项强痛,而且小便不利,还一阵一阵的发热,心下胀满,心下所指的地方就是胃,就是说胃里难过,感觉胃不舒服,胃里胀胀满满的,而且还有微痛,这个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张仲景讲的心下满和胸满不一样,胸满就是胸部胀满,指的是整个胸,静脉流回心脏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桂枝汤把芍药拿掉,所以有胸满要去芍药。心下满,张仲景讲的是心的下方,就是胃,胃里面难过,感觉胃不舒服,胃里面胀胀满满的。
我们在学习这个方子之前,首先要了解白术,白术的功效,主要就是去湿利水,当然它还有健脾益气止汗的作用,一般临床上,用于治疗脾胃气弱、倦怠少气、虚胀、痰饮、水肿、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但是,在这个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里主要就是去湿,我们在辩证的时候,知道病人有风、寒、湿,就要加袪风的药,袪寒的药和祛湿的药,全部混在一起,风寒湿都可以祛掉。
那么这个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指的就是这个病人本身就有中湿,也就是中焦比较湿的人,脾喜燥恶湿,如果脾太湿了,脾就会肿大,胃一蠕动就会顶到脾,所以就会造成心下胀满,我们如何才知道这个人的湿很盛,肚子很大的人,湿比较盛,还有就看他的舌苔,如果苔很厚,那他的湿也比较盛,大便很粘稠的,湿也是比较盛。
中焦有湿,不能用汗法,只能用利尿的方式把湿排掉,白术就是专门去湿的,虽然白术也有利水的功效,但它的利水强度不够,所以,在这个方剂里就加了茯苓,茯苓是利水,用茯苓的目的就是把湿从小便排掉,白术去湿,茯苓利水,这两味药用在一起,就可以把病人的湿从小便导出来。
这个方剂如果是把芍药拿掉,把桂枝留下的话,如果是桂枝的剂量还开得比较重的话,这个湿就不会从小便排出来,而是从汗里发出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湿会从中焦往上走,脸会发红,所以,这个方子就是把桂枝去掉,而不是去芍药,为什么要把桂枝拿掉?因为湿在中焦,桂枝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会造成心下微痛,芍药对腹痛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刚好就可把痛去掉,白术去湿,茯苓利水,两个加在一起,就能把湿从小便利掉。
这个方剂里的白术与茯苓必须是等量,如果白术多开的话,去湿太强,就会太干,如果茯苓多开的话,就会把正常的津液也利掉,茯苓特别是去中焦的水很好,有的人胃口不好,都有可能是中焦的湿太盛了,所以,常常把白术和茯苓等量同用去中焦的湿。
有的人吃了桂枝汤发表,但是病还没有完全好,而且还感觉到有一点点胃痛,小便还是滴滴溚溚的,那就是有中湿,就要考虑换一个方子,把桂枝去掉,加上白术和茯苓就可以。
这个方剂的剂量全部都可以等量开,芍药三,炙甘草三,生姜三,茯苓三,白术三,大枣十二枚,一般九碗水煮三碗,湿服一碗,小便利掉病就好了。
那么我们从前面学的和这个方剂里,学到了什么时候把白芍拿掉,什么时候把桂枝拿掉,当出现有心下痞的时候把桂枝拿掉,当有胸满的时候把白芍拿掉,这个就是桂枝和白芍的加减,所以,我们在学方剂的时候就要善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