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后浪》广告片在“前浪”中刷屏: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年轻人
高考延迟了,但是,新一代的考题却在这个五四提前到来。这次考题有个独特的名字叫做《后浪》。
还没看过的,可以补补课,已经看过的,可以刷刷题
《后浪》请来了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老师登台演讲,作为老一代的代表给镜头面前的新一代点赞,一连串的好话给新一代乐开了花。不论年轻与否,朋友圈的一番评论总是要的,颇有不转不是年轻人的架势。
有些人连附加题都做完了,而有些人甚至还没有拿到考卷。如果你至今还没有在朋友圈看到任何有关《后浪》的内容,那首先要思考的不是“自己是不是不再年轻”,而是“朋友是不是都屏蔽了我?”。
但不管怎么样,预定了“2020年度十大刷屏案例”门票的B站《后浪》,都值得我们市场人思考。毕竟刷屏是别人的,KPI是自己的,如何在别人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用巴菲特老爷子的话来说就是,与其从自己身上吸取教训,不如从其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花别人的钱,给自己涨经验,这就是只赚不赔的稳投资啊。
年轻人的时代特征与年龄特征
B站《后浪》宣传片一出来,很多此前忙于用各种姿态“讨好年轻人”的品牌可能直接被打懵了。这么朴素的对话式演讲,一个“非常规路线”的非顶流,年轻人怎么开始纷纷打call站队,说好的喜欢新鲜、与众不同与特立独行呢?这难道不是老干部才喜欢的style吗?
这里有着实实在在的对“年轻人”的误解,盲人摸象一般混淆特征并自大的以为这就是“新一代”:把一两个特征当成是年轻人的全部,并给年轻人机械式的贴上标签,企图以对待工业品的流水线方式完成与年轻人的对话。
事实上,要完整的认识年轻人,认识所谓的新一代,就不得不同时认识并把握“时代特征”与“年龄特征”。时代特征是这一代和上一辈比,到底有什么不同,需要参看国家发展进程以及所处时代背景,这些是滋养这一代人的环境,每一代人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正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偶像与精神icon;而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特征是这一代人自己和自己比,是十五六岁的中二叛逆、二十来岁的“欲与天公试比高”、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岁月迁移与性格成长。
我们每一代人的一生都背负着这2类特征,禹禹前行。
具体到B站《后浪》中,怎么理解?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
可以尽情享用
一边是明面上的用各种时代红利捧起“这一代”的自信与骄傲,拥有得比往辈多得多的资源、优渥的条件、自由的选择……“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光是听听都让“这一代”满心欢喜——这是抓住了“这一代”的时代特征。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
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一边是暗面上的老一辈以谦虚往后站的姿态,把“这一代”推到聚光灯底下,让“这一代”获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想要的“关注”与“认可”,“你的承认就是我的骄傲”——这是抓住了“这一代”的年龄特征。
长辈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可以很好地帮我们理解“时代特征”和“年龄特征”:一是“现在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说的就是“时代特征”;二是“还是太年轻了,等你到我这个岁数你就懂了”说的就是“年龄特征”。
而在当下市场中年轻人所表现出来的,有些是时代特征,是从历史长河中的人性特殊性,需要我们对应时代背景才能理解,比如知识面广阔但现实感脆弱、尊重个体自由、话语权要求高;有些是年龄特征,是千万年来进化缓慢的人性普遍性,需要我们理解人的基本需求,比如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
年轻人的标准不再是生理年龄
或讨好或引导的《后浪》,不仅被“这一代”转评在看三连了,还被许多“这一代”眼里的叔叔阿姨点赞了。这个现象更加坚定了我此前的一个想法,即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年轻人的标准不再只是单纯的生理年龄,真实有效的用户画像应该是基于实际行为以及情感态度做出的判断,而非刻板年龄。
上一辈们是靠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涨技能、涨经验,这样的时代不复从前,这一代的年轻人不像从前那般单纯依靠时间积累人生经验,年龄层的信息差的时间累积优势被移动互联网磨平了,这也是《后浪》中所说的“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拥有了更多信息权的“这一代”因信息掌握程度的差异而在个体认知与行为上拉开了巨大的鸿沟,年龄只是他们少得可怜的共同标签。如果我们只看年龄这个标签而粗暴的将他们划分在一起,于人于己都无益。
举个最粗浅的例子,同样是24岁的年轻人,有人可能是高中辍学在工地搬砖的临时民工,有人可能是保研继续进入双一流象牙塔的乖乖女,有人可能是在初入职场被领导骂到手足无措躲在厕所偷哭的社畜……然后你说他们都是24岁的年轻人,要给她们贩卖一样的梦想,一样的产品?
我想没人会同意。
自我是营销永远的主题
为什么企业和品牌需要有强烈鲜明而独特的人设?
所谓的“消费者便于辨识”只是表象,更关键的是消费者辨识完品牌之后的品牌认可与品牌表达。品牌只是一个消费者自我表达和寻求外界认可的一个工具和手段。要知道,消费者关心的从来都只有自己,那些品牌之所以能进入到他们的眼里、心里,完全是因为刚好符合自己的需求。
品牌作为工具人(工具人没什么不好,重要的是不能白当工具人),就要有自己的觉悟。所以,品牌在进行任何营销动作时,最好都先思考以下问题:
这样的人设,消费者是否喜欢?
这样表达人设的方式,消费者是否接受?
消费者接受的程度是仅限于认可还是进一步分享?
而具体到《后浪》,它不仅仅是年轻人自我表达的工具,也是上一辈人隔代沟通的工具。它可以是“这一代”转发给“上一代”的“你看,我们并没有一代不如一代”,可以是“上一代”转发给“这一代”的“或许,以前都是我误解了你”,也可以是“不知道哪一代的模糊年龄层”转发的“扶我起来,我还年轻”,它是一个沟通的工具,表达的介质,是自带信息的社交货币。
真挚的文案依旧很有力量
伴随着视频内容的崛起,文案的地位真的是一降再降,认为“文案无门槛”,信奉“文案配角论”的比比皆是。而且非常矛盾的是,人们对文案的作用与价值不抱高期望的同时,又喜欢对别人的文案指手画脚、过分苛求;说自己喜欢深度长文案的同时,却又没办法静下心来阅读一篇超过1000字的文章……
但今天的《后浪》让我们看到,真挚的文案依旧拥有激动人心、促人行动、穿透时间、击破圈层的力量,这不仅仅是哪个时代文案的特征,而是所有真正洞察人心的文案的共同之处。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
这世上的小说、电影、音乐中表现的青春
不再是忧伤、迷茫
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
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
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
那么
奔涌吧,后浪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以后在说起优秀文案的时候,我们不再只会说起《我害怕阅读的人》和《三毫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而是会想起,属于这个时代的、属于这一代人的《后浪》。
刷屏背后的被牺牲者
B站《后浪》宣传片一出,直接把五四及后面几天都变成了流量黑洞,其巨大的广告光环让其他的品牌广告或多或少成了炮灰。有点类似在618和双11期间的广告竞争,所有的品牌、店铺都在大手笔的买流量,这个时候的流量价格上去了,质量还下降了(因为广告太多,消费者疲劳),只有一些有品牌优势、主场优势的广告投放才真正有效。
据非官方消息来看,《后浪》之后,B站还将持续有动作,以B站议题设置以及营销破圈能力来看,到时候又将是是一场大的震动。
之所以说这个,其实是想给某些资金实力不够、营销能力也不行的品牌提个醒儿,不要盲目蹭热点,搞流量,踏踏实实的做事、做产品是更为有效的圈粉途径。在流量争夺战中,要学会田忌赛马,学会“流量洼地”捡漏。你想借势搞事的时候,肯定还有诸多眼睛盯着,你冲我也冲,往往都是给他人做嫁衣、当炮灰。小品牌集中精力在别人放松警惕的时候来场大的,在消费者低预期甚至没有预期的时候来点惊喜,说不定还有点突出重围的机会。
以上,就是B站《后浪》带来的一些思考。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
相信大家都是敢想敢说的“这一代”!
投稿或商业合作请加微信:
tqjzfj(注明你是谁,来自哪家机构)
如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在看”哦
CMO营销精选:
每天五分钟,为你的思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