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必学:《秦伯未医学全书》!

《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以下简称《全书》)是首部秦伯未著作集大成之作,自2003年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再版更名为《秦伯未谦斋中医学全书》,从全新角度,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秦伯未学术体系的全貌。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秦伯未学术体系架构。

  《谦斋医学讲稿》是学术代表作

  《全书》中的《谦斋医学讲稿》是秦伯未结合自己读书心得和临证体会,阐发中医学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经验知识,并通过治疗案例进一步印证。

  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秦伯未学术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力倡以经典打好临床基础。其次,要博览群书,取各家之长。在36篇文稿中,除《黄帝内经》《伤寒论》外,秦伯未共引用了60部医学书籍内容,30多位前人的论述作为他自己阐述问题的依据。足见其对经典著作、前人理论经验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秦伯未特别强调继承与发扬并举。继承并非一味地照搬前人经验,而是需要批判地接受,有创新地继承。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古人丰富的经验指导临床,综合分析归纳成为更为准确、更为完整的理论。

  书中《腹泻的临床研究》,就是根据《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医宗必读》等古代文献关于腹泻的病因、病名、治则的记载,提出以暴泻、久泻为纲,按虚实两类辨证施治。虚证于内伤,或浅者在脾,或深者及肾,采用健脾、温肾、益气、升提、固涩等多种补法;实证以湿为主,结合寒邪和热邪以及食滞等,采用化湿、分利、疏散、泄热、消导、调气等多种泻法。秦伯未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治愈了众多的难治性腹泻患者。

  系统透彻研究《黄帝内经》

  秦伯未致力于中医学经典理论的研究中,尤其重视对《内经》的钻研,享有“秦内经”之美誉。他认为,《内经》通过总结前人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古代的医学思想体系。研究中医学必须首先学习《内经》,然后顺流而下贯彻到其他医书,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

  秦伯未一生以不同题材撰写了多本有关《内经》的专著。其中,《读内经记》对内经的文字、训诂、句读进行了一一的剖析和诠释;《内经类证》将内经中有关叙述病症的记载摘录出来,进行分类编撰,是中医文献中最早、最系统的分类参考书籍;《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是秦伯未对内经病机的进一步诠释和总结,对中医临床指导有着深远的意义;《秦氏内经学》节选内经原文,言简意赅,颇有“衷中参西”意味,是学习《内经》较好的通俗读本之一;《内经知要浅解》书名“浅解”,意在深入浅出,由博返约,对《内经知要》各篇予以题解,使知要领,词义准确、有理有据。

  在临床教学和实践中,秦伯未广泛应用《内经》理论做指导。例如,讲“水肿”病的治疗时,他把《内经》中散见于各篇的有关水肿的论述加以分析,联系《金匮要略》《外台秘要》等文献,结合他自己的临床体会,总结了治疗水肿病的6个基本法则,即发汗、利尿、燥湿、温化、逐水、理气,并列举了代表方剂及兼证变化的应变原则。这些有关“水肿病”的理、法、方、药用之于临床,均有较好疗效。

  辨证论治指导临床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医界有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强调单方验方,或单纯依据西医诊断、化验指标处方用药,而不加以辨证分析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专辟“浅谈辨证论治”一节予以论述。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秦伯未在强调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他强调,西医诊断虽可助于对疾病的认识,但对于中医来说,不能受其束缚,只能作为参考,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疗,这样才能不失中医之根本。他诊治每一种疾病,都是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确定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

  秦伯未认为,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要想取得疗效,关键在于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细致观察,不能忽视中医辨证的依据。他通过临床实践形成的这些学术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他在治疗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疾患中,就是根据中医理论来分析其临床表现,而总结出其发病机制主要在肝,病性有虚有实,也有虚实夹杂,并确定了14种基本治法。

  重视医案医话总结

  秦伯未勤于著书立说,几十年如一日,晨起即伏案写作,将前一天临诊体验及阅览心得,写成短文或医话,并对其学术专著进行不断的充实加工。在多年临床实践,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他及时总结整理,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炼出规范性的诊疗方案,如《全书》所收入的《中医临证备要》《治疗格律》等。

  秦伯未非常善于吸取前人经验,尤其重视医案医话的整理汇编,早在1928年就编写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他在书中指出:“医案为中医价值之真实凭据。”“医案是中医的特点,实事求是,生动活泼,最适用于中医同道间的观摩,实有广泛征集和及时发表的必要。它是根据临床具体事实做出总结,有理论,有法则,而这些理论和法则又都有一定的根据,因而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多看各家医案作为借镜,也可取长补短,增加智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全书》中,还有“重视中医医案”的专题。

  致力中医教育,推崇八字方针

  秦伯未早年开中医函授教学、刊授教育之先河,先后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指导社,后多年执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生呕心沥血,无私付出,在发展推动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亲自编写各种实用教材和专著,《全书》收录的“中医入门”“实用中医学”“国医讲义”就属于此类内容。这些讲义的特点是重实用、重经典,但又不泥古,把临床病案直接纳入教材,而且学习模式大多是边读书学习,边跟师实践。

  秦伯未对门下弟子,经常采取上大课、布置作业、写医论、随师出诊、整理医案、总结病例等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他很推崇学习中医的八字方针,即“学习、钻研、积累、探索”。他说:“一个临床医生,不加强学习是十分可惜的。有的医生年轻时,就在学术或临床方面取得了成就,成为名医;有的人当了一辈子医生,经治的病人也很多,但疗效就是提不高,学术上也缺乏长进,这是为什么?首先是重视学习不够,基础没有打好。不具备勤奋学习的基础,也就谈不上钻研。有些医生,平素也比较注意学习,甚至从古书中抄录了很多的资料,虽然他注意到学术的积累,但由于缺乏探索精神,在诊疗中没有掌握好对这些学术资料如何进行分析、鉴别和实际应用,也就难以取得更多的收获。”

  普及中医学知识

  秦伯未除了撰写大量有深度学术专著外,还亲自编写宣传中医知识的通俗读物,例如:《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所收录的《家庭医药常识》《饮食指南》《药性提要》《国医小丛书》等,都从不同程度对于中医学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秦伯未谦斋中医学全书》,我们不难发现,秦伯未的宏富著作既承前人余绪,发掘古义,昭示后学,又独具本人学术特色、真知灼见和珍贵实践经验。本书再次修订出版发行,希冀为当今广大中医科研人员、临床医生、院校师生进一步强化中医理论教、学能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助一臂之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