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孟成​ || 汲县大戏院的记忆(散文)

大戏院的记忆(散文)

□杨孟成

过去,汲县县城只有一个戏院,在新市场,毗邻的照相馆也是县城唯一的,可见县城不大。大戏院红漆斑驳的大门上方,水泥抹平的墙面上,镌刻着“汲县人民剧院”六个大字。

从狭窄的门厅走过,进入戏院,前面是十几排带靠背的长条椅,属于“雅座”;后面是长条凳,为避免前面观众挡住视线,凳子腿逐排加高,最后几排,人坐上去,两脚就踩不着地;两侧以柱子为界,没有凳子,俗称“站票”。大戏院可以容纳八、九百人看戏。戏台上沿的横匾,是毛主席手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戏院里才略显点新社会的气息。

冬季戏院大门上,悬挂着油腻腻的布帘,房顶不高,窗户关紧,观众挤在里面,身上都带热气,除了空气混浊,戏院里并不冷。可是夏季,门窗全打开,也闷热难耐,后来“雅座”顶上装了几个加长杆的吊扇,“吱吱扭扭”的晃悠,算是对得起雅座人多掏的票钱。

老人们把进大戏院说做“听戏”或“听唱”。大戏院的戏票价格不菲,听戏对普通市民而言,绝对是奢侈,高级享受。记得大戏院的票价,雅座2角5分、坐票2角、站票1角,票样是2公分宽的纸条,红绿白三种,区别三种票价,雅座红票写着几排几号,进场检票,对号入座;绿色坐票和白色站票,不对号,好位置先到先得,一律撕掉副卷。缺掉副卷的票,第二天是蒙混不进去的。戏开演后,有人在戏院里查票,发现没票的,立即撵出场。那时候,进大戏院听唱和过年吃顿饺子,几乎是生活里同样的大事。

县城演电影在大礼堂,看电影买票往往排队,售票窗口挤得水泄不通,买戏票却从来没有这现象。原因在于,听戏的没有年轻人,再说,一出戏唱半个月,早一天晚一天都能听,何必去挤哩,不像演电影演一场片子就走了,想看,可能到猴年了。

大戏院每日两场,称日场、夜场。早饭后,戏报贴在大街口、大桥头固定的地方,戏报上写着戏名、主演,经过的人们都会驻足,围住戏报议论。有议戏的内容,有议演员的,还有看着戏报,情不自禁唱起来的。在大戏院唱戏的,主要是汲县豫剧团,还有邻近滑县大平调、延津二夹弦等剧团。看戏报的人虽多,真正掏钱去听家并不多。

小时候,爷爷领我去听过戏,唯一的一次,大概也是爷爷唯一的一次进戏院。戏院门口点着沼气灯的小摊,卖水果,瓜子、糖墩(糖葫芦)。糖墩最贵,爷爷大气地给我买了一串。唱的什么戏我不会去听的,总之都是穿古代衣服、描画脸,咿咿呀呀地唱,爷爷听得津津有味。我吃糖墩津津有味,酸中透甜,现在回想,两颊唇间仍酸甜悠长。

我娘一辈子都没有进过戏院听过戏,但是,她与邻里婶婶聊天,豫剧名角,如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以及《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剧目的剧情,娘都能说得上来。大概她是从广播喇叭里听来的,或者露天戏场,不花钱看到的。

1964年,我上初中三年级,党中央号召,大力编演革命现代戏,汲县豫剧团积极响应,排演了《社长的女儿》,全县组织学生到大戏院观看。剧情是公社社长的大女儿土生土长,勤劳肯干;二女儿城市上学,娇气十足,麦收时节,两个女儿田间劳动表现迥异,赞扬大女儿。二女儿和地主儿子谈恋爱,被腐蚀变质,最后,地主儿子受到制裁,二女儿得到挽救。我们看的是夜场,戏里的布景,村庄院落树木葱茏,田野无垠麦浪翻滚;远处山峰高耸,一条瀑布飞流直下,飘然晃动。后来得知,瀑布是一条白绸,下有电扇吹动,灯光辉映,这样便有了逼真的效果。演戏时是冬天,收麦子的男社员一律光膀子,干得热火朝天,他们的入戏和敬业精神让我佩服。回到学校,同学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剧情,而是大戏院的布景惟妙惟肖,飞流而下的瀑布太神奇,还有,大冬天演员们光膀子的表演。

在县剧团上演着《社长的女儿》的时候,汲县华新纱厂的工人业余剧团,自编自演了一出大型现代戏《革命风暴》,内容是华新纱厂工人,在党的地下工作者杨晓冬领导下,和资本家董经理罢工斗争的故事,身边的纱厂、身边的工人,县城市民倍感亲切,踊跃观看。县剧团获得剧本后,立即排练,在大戏院演出。工人剧团在纱厂礼堂演出,两家唱开对台戏。业余演员的艺术水平自然无法和专业的娉美,但是,他们演得是自己的事,群众仍然乐此不疲。两个剧团把这出戏演出达半年之久,县城居民轮看了一两编,剧情深入人心,以致,像后来的样板戏一样,《革命风暴》里的唱段、念白,县城的大人小孩耳熟能详,郎朗上口,张嘴便会来上一段。

后来,县有关部门组织县剧团和文艺人才,创作了一部七场大型豫剧《阳村姑娘》(初演剧名《阳春好姑娘》),参加河南省现代戏汇演,一举夺得大奖。河南省地市县100多个,区区汲县豫剧团在省里得奖,史无前例,轰动一时。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王希全和语文老师张铭盘参加了戏剧创作,张老师上作文课时,结合这出戏创作,讲解作文要主题新颖。他结合这出戏说,《阳村姑娘》获奖的原因在于,赞扬的是农村姑娘培育良种,科学实验。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戏剧艺术必须全面反映,阶级斗争的戏剧很多了,创作人员选中这个主题,独辟蹊径,才获得评委的青睐。

时光荏苒,社会变革。五、六十年过去了,现在,戏剧风光不再,豫剧团在城市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尽管有识之仕再三呼吁,振兴戏剧,但戏剧市场我行我素,连省级剧团在郑州都难以为继,到农村为农贸会集、婚丧嫁娶、添丁庆寿唱戏了,何况汲县豫剧团呢。早在2000年前,大戏院已经废弃,所幸,历经沧桑,至今还原汁原味保留着,确是奇迹。这些年,我回老家探访亲友,得暇都要到那里转转,怀念乡愁,大戏院承载着我的那段青春时光和美好记忆。



(0)

相关推荐

  • 京剧演反串考究

    赵绪昕先生 戏剧评论家 作家 京剧演反串考究 赵绪昕 京剧史上对演员的反串演出是不肖一提的,<中国京剧史>这部书没有关于反串戏的记载,就连<京剧知识词典>这样的京剧专业辞书,也 ...

  • 经典(延安文学)(朱百强)

    2021-05-24 04:45朱百强 延安文学 2021年3期 朱百强,陕西眉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于<延河><延安文学>< ...

  • 小镇故事——隆文戏院

    前不久从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在隆文镇四清路,藏着一座不起眼的建筑,鲜红的'隆文戏院'四个大字却格外瞩目.它承载了许多隆文人的集体记忆,记录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

  • 追忆| 永遠的林妹妹--越剧王文娟

    来源:千里共婵娟越剧王文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转载 永远的林妹妹 作者:李满音 八月六日清晨,打开微信,满眼都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去世"的大标题,随后,大陆 ...

  • 马永安作品|戏

    玉梅叫我妈表姐,我叫玉梅表姨.长大以后回想起来,应该是村里人按辈分和姓氏论起来的称呼,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亲戚关系.不过玉梅跟我妈的关系特别好,有几年的时间晚上都是住在我家.一个原因是我父亲当兵,常年在外 ...

  • 龙泉纪事之九——嘉山京剧团述略

    龙泉纪事之九--嘉山京剧团述略 文|张志江 1960年10月,嘉山县(原普庆)京剧团和定远县(原前进)京剧团合并组成地方国营嘉山县京剧团.从此,嘉山县三十多万(当年人口数)人民都能在家门口看到本县剧团 ...

  • 杨孟成​ || 58年前的汲县二中分校

    58年前的汲县二中分校 □杨孟成 汲县二中,位于卫河桥北严光街南口,殊不知50多年前,二中还有所分校,设在唐岗吕祖阁后边,校舍是大办钢铁下马后遗留的工房,三排平房:第一排教室,第二排男生寝室,第三排老 ...

  • 【中师生-专栏】汲县师范珍贵记忆之:毕业照风波

    照相风波 作者:寇振朝 1987的4月,师范三年的学习征程,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缓缓拉下帷幕,我们进入了毕业倒计时.彼此要好的同学纷纷选择校园中最有意义的建筑物,留下一帧倩影,见证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 ...

  • 一个应大写的人 ——记华县子仪中学创办人杨书成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一个应大写的人 --记华县子仪中学创办人杨书成 作者 郝庆年 这个人就是华县子仪中学董事长.第三届渭南市人大代表杨书成.杨书成君,中等偏矮个儿,略胖,圆脸庞, ...

  • 【中师生-专栏】汲县师范毕业30年:永难忘却的记忆!

    进入1987年的4月,汲县师范三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到毕业倒计时.全班毕业相,志趣相同的同学之间的合影也是肯定不可少的.同学之间的毕业赠言在此时就成了同学之间的主要功课.赠言是五花八门.有调侃,有诉说 ...

  • 【孟成】论怪象之“哭灵”

    文/孟成 论怪象之"哭灵" 曾几何时,乡间丧事逐渐出现一怪现象,在"接灵"的当天晚上,出现"哭灵"这一环节.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儿孙晚辈面无 ...

  • 杨远成:《中国梦·劳动美》致敬劳动者书画作品展

    回望华夏文明史,这是一部华夏儿女辛勤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的史诗.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多家媒体联合举办<中国梦·劳动美>致敬劳动者书画作品展,为全国劳动者带来一场艺术盛 ...

  • 寇振朝 || 汲县师范边上的望京楼

        望京楼 我就是一名山野村夫,守侯着乡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作为一位乡村教师,就把我平生美好的憧憬和浪漫的理想,深深地扎根于这生机勃勃的乡村教育.三十四年如一日,我与一群又一群孩子一起沐朝晖,数星星 ...

  • 感动!抗美援朝期间,华新纱厂工人和卫辉人民曾经捐赠过一架“汲县号”战斗机!

    4月30日,朋友云龙突然从微信中发来多张华新纱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 不二君的父母都是华新纱厂的职工,所以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华新度过的,自然对华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看过老照片后感到非常震 ...

  • 绝对励志——没有双臂的超人杨孟衡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我太孤陋寡闻了,这么励志的人物,我竟然现在才知道,为了让大家都来认识他,我今天必须尽我的力量传播他的事迹,也希望能够以此激励更多人. 失去双臂,这样的励志人物以前也有过,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