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一樽酒,殷勤看夕阳
从今以后可以不慌不忙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不论怎样挣扎奋斗,一辈子终究只是一辈子。观念一旦改变,过去觉得很重要的东西不在那么重要,反而是从来不觉得珍贵的事物突然变得珍贵起来。
by渡边淳一
随意一樽酒,殷勤看夕阳
看苏童第一篇小说《米》在先,还是《1934年的逃亡》在先,记不清啦,总之有种惊艳的诧异。比之后来余华的残忍,苏童用文字表现的欲望,一点点蚕食了无数人的过去与未来。即便《米》被改变为影视作品,只瞥一眼,顿然荡失了文字缠绵不绝的蛊惑。
到了《1934年的逃亡》呢?这不是苏童的书成时间,而是我的阅读轨迹。《米》是接触苏童印象最深的长篇,强过《妻妾成群》,《1934年的逃亡》是其驰名中篇,情节故事人物都不重要,关于生存的逃亡,之后一直贯穿于之后的诸多小说中。
长和短,篇幅的厚薄,可能是作者本人情绪惯性,想想比起每个读者对自己人生岁月的思量,这书的厚此薄彼,其实不算什么。读小说,没有波动意义不大,有了波动,意义更无甚意义。人生疏忽,这可能也算是无可奈何。
苏童的写作风格诡异而且瑰丽,有时便有些读《聊斋》的旖旎,不过他对女人深刻刺骨的描写,恐怕就不仅仅是熟悉,彼时读时以为他多是受过伤的,而且差不多是漂亮女人,不然不会那么痛楚,那么真切。如此臆测便有点可笑了,读多了这种俗人龌龊心态才渐渐淡去。
初以为苏童是南京人,因为想起读过作品的南京作家诸如叶兆言、朱苏进、周梅森,很快就知道谬矣,苏童是苏州人,北师大毕业后才来到南京,而周梅森却是汉地徐州人,他们不过都在南京生活,写作,抑或偶尔在一起小酌举杯邀明月罢了。
瞧见麦家的感慨,忍不住的发笑:二十年过去了,苏童还是那么帅,小说还是那么捧。他的新作《黄雀记》像一颗在地下埋了千年的琥珀一样,轻盈而饱满,内敛又耀眼。
原是在报亭每期订了《收获》的,城市管理者以为整齐就是好看,这样的事情,魔都与小城的水平一致的统一。当然擅权者乏味,不是不聪明,开始是不屑,后来就失去了独立思索的功能了。
看了苏童《黄雀记》,这是“关乎罪与罚,关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生存境遇”的故事,原来因为杂志版面的问题,少了五万字,作为长篇来说,确实有些遗憾,不过喜欢《收获》,或如苏童一样,还是希望在《收获》上首发的。
后来方知删去的内容也是苏童自己所为,删去的多是枝蔓性的细节,“这些枝蔓性的东西在一部书里也许是很好的,但因为版面原因,在不影响小说大的骨骼和血肉的情况下,删去了一些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苏童也获得了一种愉悦感。“有时在写作的过程里,你会陶醉在那种无节制的、自认为精彩的叙述当中。但正好你有机会要删掉5万字,你便可以重新梳理一下,发现那些过于炫技的,过于自我得意的东西其实有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黄雀记》分《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上中下三篇,只有第三篇写得最好、最精彩,感觉苏童还是最擅长写女人,或许现在社会趋于女权社会,大家对女人更为关注而已,女人周遭众生相精彩程度不可比拟。
在香椿树街上,绵亘了两个时代的历史和三个少年一生的际遇与命运。从本然之爱开始,以悲剧贯穿终了是《黄雀记》的故事主线。遽变并吊诡的是这三位少年间的危险关系,无常青春,无尽的留连。
《黄雀记》中保润的爱青涩,柳生的爱“小拉”,仙女(白小姐)的爱孽债,“小拉”是当时流行在苏童老家一带的一种交谊舞。“爱情即疯狂,烦躁、伤心、苦恼或狂喜,躯体完全被自然所控制和湮没”,换句话说,要么就不是爱情。
“站在一旁,无能为力地看着,真是一种煎熬------如今,沉默被视作怪异,我的种族也大抵忘记了言简意赅的美。如今,舌头动个不停,思想却无处可寻。”忽然想起美国黑人某女作家的某段话,写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也是无能为力,写作者既不能介入读者的任何生活,只能用文字窥探着对面的灵魂,思绪万千。
其实,我也无能为力的看着苏童,看着少年的他晃晃悠悠徘徊穿梭在香椿树街上,那时天空湛蓝、阳光灿烂,小巷悠长阴郁寂寥,婉转经年,我们都是那自以为是的黄雀,当下现世安稳,而未来早已在路上,叵测未知,随他去了。
【 绘画:诺尔德 】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长按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zhl172901515】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