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丧葬习俗解析——引魂幡

转自 jtq携手同行引魂幡------引魂幡起源于宋朝,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随肉体消亡,而会在它生前熟悉的地方荡悠,依恋亲人。俗话说“阴阳两不立”,为了使亡人早日回归阴间住所,设计了引魂幡引领灵魂到它新的居所坟墓与肉身同在,待转世轮回或升入天堂。-----引魂幡是用白纸或白布剪拼一个直径约一尺左右,长约一米五左右,通体圆筒形的幡。宝盖下面筒心是三条白拷贝纸或漂白市布(白洋布、白棉布),中间略宽,两边略窄短,直搭在莲座上。中间一条写亡人名讳;左边一条写亡人的原命,即生人年、月、日、时;右边一条写亡人的大限,即死的年、月、日、时。布条下端亡人为男剪成箭头形或圆形,亡人为女剪成燕尾形或方形。箭头和燕尾表示男女阴阳器具,这与古代性崇拜有关;圆形和方形,这与古代阴阳学说关联,男为乾为天,女为坤为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莲座外边还垂着四条白纸或白布条,每条下端剪成五个箭头形或五个凸方形,以区分男女亡人,相合古代五行学说。------幡筒心三幅布条亡人名讳及男女区别的写法:------所写的字数,男的为奇数,女的为偶数,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奇数为阳为男,偶数为阴为女。男的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占上'生',女的占上'旺'。以“生旺死绝”从第一个字开始顺数顺延,至最后一个字,男的为生,女的为旺。比如故父名叫沈长寿,终年73岁,应写为“耋故显考沈公讳长寿之引魂幡”,耋为“生”,故为“旺”,显为“死”,考为“绝”,沈又为“生”,顺延至幡又为“生”;比如故母名叫苻满堂,终年84岁,应写为“期颐故显妣沈门苻氏满堂引魂幡”,按“生旺死绝”顺数顺延至幡为“旺”。若亡人姓名为两字,在引魂幡的幡前加个“宝”字,成为“引魂宝幡”,以凑奇偶,区分男女亡人。两边灵幅亦然。两边灵幅有的写原命和大限,有的写引领吉语,譬如“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玉女送蓬莱驾鹤逍遥”,此为男语,女的可在加“兮”“矣”等虚词。------从灵幡上区分年龄凡不超过60岁故去的,在“故”字前写“世”字;凡60--69岁故去的,在“故”字前写“耆”字;凡70--79岁故去的,在“故”字前写“耋”字;凡80--89岁故去的,在“故”字前写“耄”字;凡90--99岁故去的,在“故”字前写“鲐”字;。凡100岁以上故去的,在“故”字前写“期颐”字;------比如某人之父是60岁前故去的,其灵幡应写“世故”显考......,内行人一看“故”字前是个“世”字,便知此人是60岁之前故去的。《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士。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考”“妣”“孺人”“府君”之说------这是古代儒家学说对亡父故母的称谓。《礼记·曲礼下》规定:“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是说皇家祭祀祖父时称“皇祖考”,祖母称“皇祖妣”,父称“皇考”,母称“皇妣”,丈夫称“皇辟”。人健在称“父”“母”“妻”;亡故后称“考”“妣”“嫔”。老年人寿终称“卒”,短命夭折称“不禄”。这完全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规范下,形成的一种习俗。又规定:“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看来大夫的妻子才能称“孺人”。“府君”是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随着儒家仁孝理念的弘扬,为了敬重死者,逐渐形成“死者为大”的观念,在不僭越皇家礼制的情况下,也就尊称皇族以下民众的故父为“府君”,故母为“孺人”了。------灵幡颜色上的说法白幡:当死者有了白幡,则证明有了儿子(最起码是女儿),至少不是绝户。花幡:花幡是由红绿相间的纸条组成的,有了花幡则代表死者有了孙子(女),而且会证明不是早逝,如果有了花幡人们则会称赞死者多福。红幡:引魂幡是红幡的,则代表已经有了重孙,这时候的丧事就可以当作喜事来办了。------岚县现在只要是“过去了”的人,安葬时基本都用花幡。------扛幡的说法扛幡须由对应的人来扛,白幡应由长子扛,花幡为长孙扛,红幡应为重孙扛。1、出殡时例由长子打幡,父死以左手执着;母死以右手打着。岚县现在多以长孙打幡。2、如果长子殁于父、母之先,次子无权打幡儿,由承长孙代之。3、如果亡人既无儿,又无孙,可由继承死者遗产的亲属(如侄子、外甥)或义子代之。4、如果死者年轻未娶而亡,找不出打幡儿的人,出殡时,就将幡儿放在棺材盖上,说是让死人自己打着,谓之顶幡,意思是让亡人自己顶着走了。岚县现在多雇佣人代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