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 两宋山水,一代李唐!
李唐为南宋初期画坛盟主,两宋山水画的承前启后者,南宋山水画风的奠基人。宋高宗最爱其画,称其为“宋之思训(李思训)”。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
李唐不是什么少年成名的天才,早年间他虽然也是名满江湖,却是长期以卖画为生,甚至经常要过着吃了这顿没下顿的生活。
李唐这样的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48岁那年(1114年),那一年李唐参加画院殿试。当时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
参加考试的人大多在“酒家”上下工夫,只有李唐独辟蹊径,在桥头挂了一个酒帘就将“酒家”这个词带过,而将更多的篇幅用于描绘竹林的意境和“锁”的题眼。李唐切中画魁,被徽宗帝钦点为第一名,成功补入画院。
虽然这时候的李唐已是年近半百,但他毕竟刚考了个第一名,热血燃烧,画画一点也不嫌麻烦,就是拼命画。据说在进入画院后,李唐的创作很频繁,作品质量也很高,只是现存的却也不多。
万壑松风,李唐,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唐的这幅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奇峰耸峙,险峻巍峨。
作为开创新画风的大师,李唐不再把大山的主峰安排在画面中轴线的位置,而是向左边倾斜,并且重视以斜线分割画面,使构图富有层次。在画面下段,左侧的流水,与右边的山径,以及两边迤逦的山崖,都有向画面中心走向的趋势,使构图开合有序,中心突出。
在画面的中间,李唐也进行了虚实处理,大团的白云,有留白的效果,使山岩分出前后,远峰更加幽远。站在这幅画的前面,你会感到主峰离自己很近,近得似乎看到那些层叠的垒石,和垒石间盘根错节的树根;近得可以感觉到万壑松风,正吹动自己的衣襟。
李唐这股劲一心肝作品的劲没能持续过久,由于一个不可抗因素——北宋灭国,李唐只得结束了他的画院生涯,并从此开始了他更加有趣的人生。
白牛图,局部
作为游牧民族,大金国的领导人一直都很羡慕农耕文明的稳定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文化艺术。因此,在抓个皇帝做人质外,大金汉还格外照顾他们找到的艺术工作者。大金汉不仅要把艺术家本人带走,捎带着还要高规格照顾他们的家人。
但这样的高级待遇并不能改变李唐的爱国之心,他不但没有接受金政府的招安,还不辞辛苦,主动逃向南方,重归南宋的怀抱。
采薇图卷,李唐,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经历了一路的辛劳后,李唐终于来到临安,但此时的南宋定都不久,百废待兴——不过还没兴到艺术领域——当时南宋朝廷的画院还没建立起来。
无奈之下,李唐只好回到了卖画为生的境地。好在一路南逃的过程中,李唐就一直靠着卖画换取路费。
由于没能回到编制之中,李唐也就无法创作像《万壑松风》这样的大作,毕竟要创作这样的作品,没个两三个月是很难拿下来的,真要是这样,恐怕还没画完他自己就凉凉了。
炙艾图,李唐,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江南,李唐快速创作了很多小幅作品。不过一不小心这原本用来应付生活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改变整个中国山水画的大发现。
李唐发现,这种简单快速的画法,反而更能体现一个画家的水平,体现一个画家的思想境界。为了追求速度,画家没有那么多时间构图,画面的内容全凭自身的积累和灵感,创作过程中必须每一笔都全神贯注,每一笔都看得出画家的功力。
松湖钓隐图,李唐,台北故宫博物院
松湖钓隐图,这是一幅典型的李唐后期作品,画面描绘了高山下平湖一泓,一渔翁坐于船头钓鱼的画面,闲静意趣,悠然自得场景。
该图运用简单的笔触,浓淡适宜的色彩,为我们刻画出一幅渔翁船头垂钓的画面。画中高山石用小斧劈皴,松树画法显得严密,松针繁茂,充分表现出松树的状态。整幅画面具有娴静而舒雅的情韵。
李唐就这样在街头卖了十几年的画,皇上终于想起来要建个画院了,这才把李唐找回来,让他做画院老大。但是此时的李唐已经是80岁高龄,不再有年轻时要把所有景色尽收画中的豪情,开始舍弃很多繁复的精彩,选择疏淡、简约、温润。
李唐是可以说是南宋山水的开端,他将自己的经历融于画面之中,“南宋四家”的另外三位及其他很多山水画家都曾从他的作品中有所感悟。
相关推文: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