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苏州河8
从长寿路桥向北,苏州河拐了二个大弯,基本是东西走向,在河的东南角是莫干山路50号创意园,西南角是梦清园,河的北面是巨大的中远两湾城。
由恒丰路向北,跨过上海火车站西边的天桥,在沪太路左转,沪太路是324省道的起点,苏通大桥建成之前,去海门、南通的班车走这条路,一直开到太海汽渡和通常汽渡。
刚拐上沪太路是一座桥,下面是彭越浦。苏州河在外白渡桥下游汇入黄浦江,往上游方向过来,彭越浦是第一条支流。在西汉初年,彭越是和韩信齐名的军事将领,彭越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史籍中有确切记载的游击战专家,游击战的鼻祖。在楚汉战争中,彭越坚定地站在刘邦的一边,不断地袭扰项羽的侧后方。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十六字诀,早在2千多年前彭越就把它生动地演绎在楚汉争霸的战场上。彭越的根据地在巨野泽,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可以让彭越的上万人马来去自由,后来好像缩小成了梁山泊,宋江的农民起义军还可以据为根据地,再后来就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巨野这个地名。在项羽全军覆灭的垓下战役之前,刘邦册封彭越为梁王,是为西汉初年的八个异姓王之一。
桥下面的这条支流为何以彭越来命名呢?在元大德元年(1297年)之前,当时的海潮常常像猛兽一般,来势汹汹,估计比今天的钱塘潮还要壮观百倍,人称霸王潮。老百姓认为只有王者才能镇住霸王,制服水患,保佑平安(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就在此地建了一座彭王庙,以镇水妖,因为就连西楚霸王项羽也拿彭越没辙,据说今天的彭浦小学所在地就是那座庙的原址。又以梁王彭越的名字来命名这条吴淞江的支流。
前面到中潭路,转向南穿过中远两湾城,到昌化路桥。昌化路桥于1974年建成通车,2001年9月底重建竣工,成为当时继乌镇路桥和河南路桥之后的第三座景观桥,不过河南路桥2007年又拆掉重建了。从昌化路桥开始往西一直到中山西路三号桥,这段苏州河上的桥梁大部分都是在解放后一段特殊时期建造的,属于质量较差的桥梁,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使用后,都需要改建了,据说在新桥的建设上上海的市政部门将主要采用构思新颖、造型轻巧的桥型,但不知道质量会怎样。
这座新桥是苏州河上第一座中承式肋拱桥,南接昌化路,北连潘家湾路(估计这儿以前有很多姓潘的)。昌化路桥长48.98米,车行道宽8.6米,从桥梁的底面至车行道面的建筑高度仅为50厘米,这样才能保证桥梁和水面之间有足够的高度,以利航行,所以昌化路桥也因此成为苏州河上桥面板最薄的桥。
彭越浦汇入苏州河的地点叫潭子湾,西边紧接着潘家湾的是清水湾,估计中远两湾城的名字就是由这三个湾中间的两个而来的,但为什么要加上“中远”这两个字呢?这让我想起我们南通的一座桥,这座桥叫长桥,其实很短,长度大概二、三十米的样子。和以前大部分的城池一样,南通城是用城墙和护城河保护起来的,长桥就是南城门外面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年久失修,九十年代的时候规划重修,但政府资金困难,迟迟不能开工,这时候财大气粗的中远公司慷慨地捐了一笔钱,使得工程得以完成,为南通人民作了一件大好事,不过桥的名称改成了中远桥。在南通民谚中有诸如:狼山没有狼,长桥并不长……这样一些至少流传了上百年的词句,现在这么一改名,不伦不类,好事又变成了坏事。
潭子湾
潘家湾
从昌化路桥下去左转就是莫干山路,这儿原先是工厂区,工厂搬走后来了很多不出名的艺术家,渐渐成了气候,这一带集中了相当多的画廊。网上有人这样描述:“随着进入眼帘的涂鸦越来越多,便意识到自己已身处莫干山路,左右张望,街上的外国人比中国人还多,还有人卖力地继续在街头创作。戴上口罩,手里拿着两三罐颜料,摇摇喷墨罐,喷出各种颜色,这样的涂鸦文化显然要比福建路桥的高档多了。”我们看到涂鸦确实还在,但是涂鸦的人没有了。要不然儿子肯定更兴奋,说不定还会上去试试身手。
和所有靠近河边的路一样,莫干山路也是弯曲的,等到右拐一个90度弯,车子来到了M50的门前,其实就是莫干山路50号,以前的工厂区。有几幢厂房还是1938年建成的,从年代上看,是日本人建的,距今有七十年的历史了,看来房子的质量不错,即便在战争年代日本人做事依然是认认真真,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M50的入口处张贴了很多海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气息,我们饶有兴趣地看起这些海报来。有一张海报上画着一个胖胖的和尚头,咧着大嘴哈哈笑着,仔细看和尚的头上全是各式各样的人体,形态各异,或许在告诉我们:惟有容纳了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态,才能看得透人生,才能有如此大度、坦荡的笑容。我们都觉得这幅画不错,后来我们进入里面的一个画廊,里面全是跟这幅画差不多的拷贝,大大小小,一下子觉得无趣了很多,说到底这儿也就是一个商业化的画廊集结区,艺术大概已经退到第二位了。
海报的对面,挂着莫干山路50号路牌的是一家西式的咖啡馆,我们到的时候是上午十点多钟,咖啡馆里没什么人,其实M50里面也没几个人,听说上海又有了好几家类似的艺术集中区,像五角场800号、苏河艺术、上海美术馆等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办一些画展,所以不像前两年,M50大概是独一家,来的人很多。
我们信步走进M50,哇!全是大大小小的画廊。我们很享受地在里面转来转去,欣赏各种各样的作品。这儿的作品基本上以油画为主,也有几家专做雕塑的,没有看到国画的影子。不过有一个画家作了几幅介于油画和国画之间的作品,倒是很有意思,画的名称全是《GoHome》,不清楚他为何不直接写上“回家”两个字。画的技法依然是纯粹的油画技法,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国画的感觉。其中一幅是在山水之间,一个唐人骑着毛驴回家,后面跟着两个小厮,给人以清冷、寂寥的感觉,偏偏在整幅画的中间,画着一辆拥挤的公交车,而且是五六十年代那种老式的公交车,每个窗口都露出几个脑袋,神情呆滞而茫然,画面上只有公交车这一块用了彩色,而且是一种让人感觉烦躁的暗红色,两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另一幅画的主画面是一个坐在地铁里的男子,正在阅览一张报纸,报纸占据了很大的空间,男子的脑袋没有画出来,代之于国画风格的山水,大概意思是说男子在回家的地铁里,尽管在装模做样地看着报纸,其实早已神游他处。仔细去看这些画,我的感觉是画家的水平一般,但这种表现方法挺新颖(也许不是),而且我相信很多上班族会有共鸣。在忙碌一天之后,回家应该是一件温馨的事,但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路上如此,可能回到家还是如此,这大概是这些画想要表达的。
在另一家画廊里,我们看到了几幅风景画,其中一幅好像是月光下的草滩,我向老婆儿子讲述了我对这幅画的感受。在我大三那年的寒假,我从十六铺乘船回海门,海门的港口叫青龙港,离我外婆家所在的三厂镇有八里路。那一天,船靠青龙港的时间是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那时候不像现在交通那么方便,只有一班从青龙港到海门的班车,而且中间不停三厂,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另外可以坐二等车,就是自行车,我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跟那些二等车夫讨价还价,所以也不行,除此之外我的选择只有一个,徒步走回去。事实上在一阵喧嚣的忙乱后,我发现周围只剩下我一个人,那就走吧。
我很快走上了一条小路,记得月光也是这么的皎洁,是不是圆月记不清楚了,尽管是腊月了,那年的冬天一点都不冷。月光下的田野、小河还有村舍就像这幅画一样,看着很清晰,远处又有点朦胧,在一片宁静之中,无拘无束地展现在眼前。我就那么走着,除了很享受那种寂静和坦荡,似乎没有更多的感觉。八里路很快就走到了,在进家门之前,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感受其实很奇妙,只是一时之间却说不出来。后来有一首歌:“遥远的夜空,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说得好像是这么回事,又好像不在那个点上。今天我看到这幅画,终于可以确定:喏,就是这种感觉!这大概就是绘画艺术的神奇之处。
还有一家叫铁将军的雕塑之家,里面基本上是用废弃的铁具焊成的,像自来水管、铁皮、自行车链条等等,经常会有人介绍如何变废为宝,看来这一家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在参观的时候,来了一家老外,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对所有的铁家伙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抑制不住地要去摸上两把,他妈妈忙不迭地告诫:“Don’ttouch!”看来她今天有得忙了。
大体上这么走了十来家画廊,已经花了我们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我看看周围,估计我们只走了四分之一的样子,将近正午的时间,外面很热,太阳直直地照在M50的小广场上,我们三个人互相看看,都明白了彼此的想法:我们还是走吧。
绘画这一门艺术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在人类的早期其实产生过很多人种的分支,有一些人种可能非常强壮,也许能生裂虎豹,但这些人种不一定能够生存下来。有人猜想,现在的人类是由一支掌握了绘画技艺的人种遗传下来的,这一支人种在迁徙的过程中在欧亚大陆的很多地区留下了岩画,岩画本身只是记录了当时人类生活、狩猎、歌舞的情景,但会画岩画的人一定还有其他类型的作品,比如雕刻和编织之类的手工艺品,只不过时间太久了,不像岩画那样保留了下来。这些早期的艺术品促进了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流,甚至还可以用来交换粮食这样的生活必需品,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非常严酷,饥饿是其中一个极大的威胁,能够在断粮时期交换到粮食,就能保证一个种群生存下来。
在中原大地没有找到类似这样的岩画,例如山顶洞人,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华夏民族的起源要晚于周边的一些民族,例如蒙古、新疆、中亚和云贵高原,这些地方都发现了早期的岩画。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是由这些周边地区的先民们迁移而来的。
当人类终于从山洞中走出来,模仿山洞、鸟巢去搭建最早的房屋,他们把绘画这门技艺也带到了平原地区,这时候我们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到这种变化,例如彩陶和玉器。当我们穿过时光的阻隔,去看那些五六千年前的艺术品(当时只是生活用品),我们还是会惊叹不已的。从这个时期开始东西方的绘画艺术出现了分歧,东方人延续了原先岩画的手法,依然是以线条为主,不管是仰韶文化的彩陶也好,还是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也好,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繁复的线条,而西方人则渐渐发展为以形态和色彩为主。
同时,艺术和宗教也开始分家。这两个东东原来可能是一回事,在《史前一万年》这部电影里,那些猎人就是把岩壁上的画当成神灵来崇拜的。后来人们把心灵里面可以表现出来的内容升华为艺术,把心灵里面无法明白的想法寄托给了神灵,也就是宗教了。今天我们在庙堂里还能看到奇形怪状的雕像和画面,还能听到一些神秘莫测的音乐,就因为艺术和宗教在源头上是一样的。
这些天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古希腊关于古代奥林匹克的艺术品,主要是雕塑和彩陶,这些主要创作于公元前5世纪的作品可说得上精美绝伦,跟同时代中国的艺术品相比较,确实要写实得多,特别是在对人体的刻画上,惟妙惟肖。二百多年后的秦兵马俑在规模和气势上当然要更胜一筹,但具体到单个的作品,还是没法和古希腊的雕塑相比的。同样,在古代中国的陶器和青铜器上,你也无法感受到古希腊作品的美感。但是话说回来,如果脱离了人这个主题,不管是雕刻还是绘画,古代中国的作品也丝毫不让于其他文明的作品。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制作者,古代中国没有留下任何一个画师或者雕刻家的名字,他们被统称为画匠或者石匠,而世界上其他很多的文明都留下了杰出画家或者雕刻家的名字。对于个人的尊重与否大概是东西方文化一个很大的区别。不要小看这种区别,对于个人的尊重、对个性的追求为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场伟大的运动开始是借了文艺的名义,就是像达·芬奇、拉菲尔和米开朗基罗这些艺术家,但丁、皮特拉克和薄伽丘这些文学家,把自己的作品恢复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写实风格。正是这些杰出的艺术家借助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而一旦人文精神被唤醒,科学技术也就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欧洲终于彻底摆脱了中世纪的愚昧和反动,主导了全世界几百年直至今天。
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们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绘画的历史,中国画的源头可能是上面提到的彩陶画,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帛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帛画的一个例子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一幅,表现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世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这跟欧洲几乎一模一样。南朝画家张僧繇,在一个寺庙里画了一条龙,然后把眼睛点上,龙就飞走了,搞了一出画龙点睛的闹剧。
除了宗教画,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例如阎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卷》和《职贡图》等。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亡国之君赵佶就是一个杰出的画家,当张择端把他的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呈现给赵佶时,金国的铁骑正日益逼近开封,赵佶终于没有兴趣去细细欣赏了,仅仅一年后赵佶就被金兵俘虏,押往遥远的东北,最后凄惨地死在北国。至此,中国画的蓬勃发展戛然而止。
当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方兴未艾之际,蒙古人入主中原,赵宋帝国的后裔赵孟頫被迫在元朝当官,曾官至从一品的荣禄大夫,但这种荣耀无法掩盖他矛盾复杂尴尬的内心世界,所以他只能借艺术创作来发泄这种心情,他所开创的流派被称为文人画。赵孟頫能够当上大官是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而对于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了,在元代文人的地位仅仅比乞丐高一点,排名第九,还不如娼妓,所以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只能以赵孟頫为榜样,把郁闷和不如意藏在内心深处,表现在绘画上,自元朝以后中国画基本上就只剩下文人画。那些大部头的卷轴,似乎高远、深邃、气吞万象,但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和技法的单一,看着那些或浓或淡的水墨,你能感受到其中隐含的绝望和颓废。特别是到明清后期,文人画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以这样的绘画艺术是无法产生人文精神的,人文精神得不到解放,又怎么能带来科学的精神呢?于是近代中国很快被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19世纪末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引入了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同时继承民族绘画的传统,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像刘海粟、徐悲鸿、张大千这些近代伟大的画家不断地涌现。而同一时期,我们也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中国的飞速发展。
艺术并不会一直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总会出现形形式式的分支,比如大部分的人就不能明白抽象派的作品。我们走进一家画廊,进门的几幅油画是传统的画法,油彩似乎是刚刚上去的,整幅画就像一张照片,老婆儿子都说:嗯,这几幅画得不错。往里面走,作品开始抽象起来,人体在扭曲、变形,最后那几幅你根本看不懂上面画的是什么。其实,看不懂是我们的事,画家是在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他们可能排斥了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简单来说,这些画是画家对于光线、形状和角度的理解,可能还加上他本人某些特殊的想象,他就这样画了出来,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些光线、形状和角度,我们没有类似的想象,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
我给儿子举了一个例子,在电影《红高粱》中,那个被人称为野种的小孩子,跟着自己的母亲去给埋伏在高粱地里的父亲和伙计送饭,正好日本人的汽车过来了,小孩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被子弹击中,又看到父亲带着那帮兄弟冲上去炸掉了日本军车,母亲的鲜血和爆炸燃起的大火让小孩的眼睛落下了后遗症,从那以后他看什么都是红色的,而导演张艺谋适时地把整个画面喧染成了红色,观众可能就好理解:哦,是这样的。如果让这个孩子去绘画,他明明画了一轮雪白的月亮,却告诉你这是血红的月亮,你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你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你要是不知道这个故事,你肯定就不懂了,你的第一个反应一定是:这怎么可能呢!回到抽象派的绘画,我们这些观众就要把画家想象成这个小男孩,在他的眼中可能就是看到一种颜色,或者只是看到一种形状,或者只看得到一个角度,或许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点东西。
最后,录一段丰子恺先生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东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不同。大概东方艺术重主观,西方艺术重客观。东方艺术如同诗一般,而西方艺术为则如戏剧一般。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第一,中国画重于用线条,西洋画的线条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而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名为“皴法”,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人物中的线条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看到这儿我想起儿子最近在背的那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想来也只是中国文人的诗意了。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方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
第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所以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同,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感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而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第三,中国的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即艺术解剖学。艺术解剖学不同于生理解剖学,后者讲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与作用,前者则专讲表现的形状。艺术解剖学也必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形,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对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第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第五,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画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才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如果是作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如果是让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