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叛军赶出京城,国家危在旦夕,却和头号武将开始精彩的骂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尊卑的纲常伦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君臣关系又是核心,皇帝是天子,是不容冒犯的。即便有错,也只能天罚,作为臣子是没有资格指责皇帝的。如果皇帝倒行逆施,臣子也只能提提意见,哪怕是亡国之君,也不是他的臣子可以随便抨击议论的。但是,在唐僖宗时,就发生了皇帝与将领隔空骂架的滑稽一幕。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尽管期间也有多位皇帝奋发图强,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党争不断,终究让这个辉煌帝国逐渐走向了末路。唐僖宗刚刚登基的第二年,就发生了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偏偏唐僖宗在剑槊、法算、音律、赌博上样样精通,唯独不会治国,让唐朝继续滑下深渊。

但是,这一切还有救,因为当时唐朝还有最后的名将——高骈。此人文武双全,他的诗文被夸为“雅有奇藻”,他担任侍卫的时候,曾经当众表扬过一箭双雕的神迹。更为重要的是,他确实是帅才,取得过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党项叛乱时,边将屡战屡败,只有高骈率军奇袭,战功卓著,稳定了局势。吐蕃犯边,高骈不仅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且还诱降了吐蕃将领尚延心,使其带着一万多部众归顺。交趾不稳,还是高骈出面一手萝卜一手大棒,一边招抚敌将,一边“一战而蛮卒遁去”,交趾完全被唐朝所掌控。

日暮西山的唐朝,还能拥有这样的名将,应该感到幸运。农民军的声势虽然浩大,但毕竟没有经过训练,战斗力不强。所以,当高骈刚刚平叛时,过程出奇顺利,马上打了几个大胜战,黄巢完全被压制。

然而,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高骈刚将形势扭转,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应该穷追猛打,将黄巢起义军彻底消灭。有人却认为高骈已经军权在手,还挂有宰相之名,如果再让他立功,对朝廷危害更大。

而且,高骈为了打仗,不断招兵买马,这增加了朝廷的猜忌之心。唐僖宗倒也无心理政,还是有其它宰相责难高骈。

其实,高骈面临的困局,是所有在外武将都面临过的。郭子仪承受过这样的压力,忍辱负重,才有了对大唐的再造之恩。高骈承受不了,他一气之下,干脆撂挑子,放任农民军肆虐,眼睁睁看着黄巢自取长安,将唐僖宗逼得逃往蜀地。

此时,唐僖宗仓皇如丧家之犬,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了。他只好派人求高骈出手收复京师。高骈却已经灰心丧气,终日求神弄鬼,完全没有当年的锐气。唐僖宗无奈之下,只能让儒生王铎接收军权。这样一来,高骈越发不满,他拉开了君臣嘴仗的序幕:“为何用书生而不用我?我若领兵,匪患不足为惧!”

唐僖宗一开始还没有打算撕破脸,只是告诉高骈:“你的功劳很大,也很有能力,只不过你不是不愿意为朕分忧吗?你别瞧不起书生,历来书生也有会打仗的,你再等等看!”

这一下,就如同点燃了高骈的火药桶。他大发脾气:“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接着,高骈发挥了能文能武的优势,历数史上秦王子婴系颈于轵道、汉更始帝俯首刮席的典故,最后赤裸裸地威胁道:“陛下当了亡国之君,就不要埋怨是臣子不尽心竭力。”

即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愿意听到“亡国之君”这四个字。唐僖宗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羞辱,他火冒三丈地告诉高骈:“朕现在是很狼狈,连都城都丢了,但还没有亡国,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现在你的做法,到底是忠,还是奸?”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双方已经没有了挽回的余地。他们不顾黄巢,互相打起了精彩的骂战。高骈说皇帝德政不修,导致天下大乱,是唐朝的罪人,皇帝则骂高骈当时见死不救,愧为人臣,有负圣恩。唇枪舌剑,在中国历史上君臣之间绝无仅有。当然,这两人骂得痛快,恩怨情仇尽付书信来往之间,却都没有好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