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33,曰
第33个字是曰,子曰诗云的曰。
曰字在铭文第四列的第三个位置
铭文第三列的最后一个字是师,到第四列的第一个字
,再往下是,“王曰,师
,才”,一共有七个字,这里面六个字前面都有介绍过。在铭文中重复的师、
、王、才,这些字看上去都有些微的区别。
铜器上的铭文和花纹一样,都是先刻在陶制的模范上,然后把熔化的铜水灌到模范中,铜水冷却后,就是我们看到的铜器,纹饰和铭文就这样被铸造到铜器上。极少数铜器的铭文是后来刻上去的,这个极少极少。所以绝大部分铜器的铭文,每个字都需要工匠一笔一划地刻在陶制的模范上,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不同,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字,这就是艺术了。不象我们今天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保证同一批生产出来的产品几乎一样,至少肉眼是无法区分的,这个叫技术。艺术和技术各有所长,看你喜欢哪一样。
曰的演变
甲骨文的曰字,下部是口的形象,上部的一横象口出词的示意,本义是口说话为曰。金文和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说文解字》:“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这是正确的。
曰的本义就是说,如《孙子兵法》,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本篇铭文中的“王曰”,用的也是这个本义。
从说的本义可以引申为“叫做”,比如马融的《长笛赋》:“定名曰笛。”即定名叫做笛。
曰字可以当语气助词放在句首,《诗经·秦风· 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也可以用在句中,如《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这里的曰字都是语气词。
曰与谓都是表示说的意思,后面都有所说的话,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曰字与后面所说的话紧密相连,而谓字则不与后面所说的话紧密相连。另外,曰字可以当语气词用,谓字却不能这样用,谓是一个实词。
曰字比日字要胖一点,短一点,特别是中间的一横,曰字不写满,日字是写满的。
这篇铭文中是“王曰”这二个字,其他类似的青铜器的铭文往往也有这二个字,前面提到过,这是西周册命文件的特定格式,和后世圣旨开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个意思。
现在曰这个字用得很少,都是直接了当地用我说、你说、他说这些词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