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89,永
铭文的第89个字是永,永远的永。
永字在整篇铭文的倒数第三个位置
永字的演变
甲骨文的永字,象河水分支派而流,流水绵长之形,本义是水长流,引申义为永久。
《说文解字》:“永,长也。象水巠[jīng]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意思是:永,河水长流。字形像纵向的河水,源远流长。《诗经》上有诗句说:“江水长流,滔滔不绝。”
古代“永”、“派”是同一个字。“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派字,上古时就写为
,其实就是永字翻转180度,也当水流讲,到了后世
字仍保留流水的本义,并加上水旁写为“派”;而“永”字则由长的意思引申为永远、永久之义。这样永和派有了明确的分工。
关于永字八法: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可能和一些人的理解不同,我们今天多见的楷书出现得比较晚,它是代隶书而通行的一种字体,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家中楷书写得最好的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大家。
从笔形上看,基本是唐代张怀瓘所提出来的所谓“永字八法”。一个永字,大体上包括了汉字的八种笔形,用现在的名称说:“侧就是点,勒就是横,努就是竖,趯[tì]就是勾,策就是挑,掠就是长撇,啄就是短撇,磔[zhé]就是捺,从勒到趯的弯儿就是折。”现在汉字的笔形也不过有这八种。
沈尹默先生曾经担任过北大校长,在民国时期以书法闻名,当时书坛有“南沈北于”之称,于指的是于右任。先生认为:书法上有讲究,所谓“永”字八法,这个包含了8个笔法的永字,(点横竖撇捺提钩,撇有两种:竖撇、斜撇)代表了练习书法的起点和功底究竟有多深。
沈先生进一步引申为: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