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记,16
今天和小西(西南模范)的小朋友骑行苏州河,出发前疏忽了一件事,没有提醒小朋友戴手套,结果有几个孩子在骑行过程中,差点把手冻僵。下次一定记得提醒。
今天在12号线天潼路站集合,一共7位小朋友:邓润楷、熊笑葳、陶雨辰、丁一瑄、周子睿、吴北辰、张睿怡。每位小朋友都有一位家长陪同,依然是一支大队伍。
骑行轨迹是上面曲曲折折的一段,从外白渡桥沿苏州河,到威宁路地铁站,全程20公里。
先骑到外白渡桥,打算在此拍一张集体照,但角度不是很好,拍不到陆家嘴的那些高楼,于是回到乍浦路桥,拍了一张全景照。
苏州河上原先(1840年前)没有桥,来往两岸靠摆渡,所以沿河有很多的摆渡口,今天摆渡口是没有了,但路名还保留了一些,比如曹家渡、万航渡、谈家渡等。在苏州河最下游处,有二个摆渡口,靠近今天乍浦路桥处为外摆渡,四川路桥处为里摆渡,今天的河南路桥处大概也有一个摆渡口,可能叫二摆渡。摆渡是收费的,大家能够接受。
1856年,一个叫威尔斯的英国人在更靠近黄浦江的苏州河口修了一座木桥,过桥是要收费的。传统上,在中国修桥铺路都是由士绅、善人、僧人投资和组织的,是一项大善事,既然是善事,从来不收费。所以中国人无法接受,坚决反对。但收费获得上海道台的批准,大家反对也没什么用。
不久,一位叫詹若愚的广东人在今山西路口设义渡,免费接送华人,用上海话来说就是“白渡”。过了十多年,到1873年,租界工部局在威尔斯桥西数十米处建浮桥,过桥免费。詹氏义渡看来是打乱了原先的命名规则,而上海话中,白渡和摆渡同音、里和二同音,新的浮桥正式名字是公园桥,但大家俗称其为外白渡桥,同时期建成的乍浦路桥成了里摆渡桥,后来建成的四川路桥成了二摆渡桥。
四川路桥北堍有上海邮政大楼,大楼里有邮政博物馆,在清末,大清邮政和海关都被西方人掌控,而这二个行业被视为国家主权的象征,一直到民国建立多年后,才被部分收回。
河南路桥俗称三摆渡桥,这个似乎没有异议。我们停在上海总商会旧址前面,等到吴北辰和妈妈。上海总商会的成立于民国元年(1902年),历任会长有朱葆三、聂云台、宋汉章、虞洽卿等,无不是民国时期上海滩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河南路桥往上是福建路桥,清康熙年间,此处建了一座水闸,60年后的雍正年间,往西三里外的金家湾又建了一座水闸,称新闸,原先的称老闸,所以福建路桥也称老闸桥。
四川路和河南路之间是江西路,以前有自来水桥,当年建有一座自来水厂,向租界供应自来水。原先上海人喝水靠挑水夫,比较便宜,刚开始有自来水时,价格很高,只有西方人和一小部分富人购买。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自来水的用户越来越多,价格下来了,优势也显现出来:一是卫生,一是方便。不久,挑水夫作为一个行业就从上海滩消失。试想一下,现在哪一座城市没有了自来水会是怎样的呢?
河南路和福建路中间是山西路,现在有一座简易的便桥,只能走行人,当年这儿也有桥,叫盆汤弄桥,原先这一带有好些公共澡堂,上海话叫盆汤。
福建路桥往上是浙江路桥,当年租界内生活垃圾多在桥旁的码头外运,俗称垃圾桥。再往上是西藏路桥,西藏中路以前是一条河浜,泥城浜,早期是租界和华界的界河,泥城浜上建有北、中、南三座桥。后来租界越过泥城浜向西扩展,将泥城浜填埋,再后来在北泥城桥的位置跨苏州河建西藏路桥,大家习惯上称其为泥城浜桥。
从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大都是百年身,基本上都是欧式风格,与两岸的建筑风格很搭。这一段路大概2公里,感觉很适合徒步,而由此往上游,在苏州河治理后,比较适合骑行。
四行仓库就在附近,我们夏天的时候来过,当时有邓润楷和吴北辰,还有小小。二个女孩被残破的外墙吓了一跳,看起来对这段历史还不了解,以后有机会应该来一下。原先在西藏路桥的南堍有一个硕大的煤气罐,在租界之内,如果被炮火击中,半个租界就没了,这是日军进攻四行仓库时不敢动用重炮的原因之一,而留在墙上的弹孔主要来自于轻型火炮。
北苏州河路在此接光复路,其实是同一条路,一路向西(北),到普济路桥过河,普济路桥的引桥很长,一个长长的上坡,小朋友都很轻松地蹬了上去,有几个家长略有体力不支。下桥时,我带大家走捷径(担心长下坡时共享单车的刹车不灵),直接从桥边的台阶抬车下去,小朋友大概是第一次干这个活,姿势千奇百怪,但还是全部平安地下来了,下到西苏州河路,稍事休息,补充养分。
前面到莫干山路(50号),上海这些年将老厂房老仓库改造成艺术中心的越来越多,这个比较早也比较成功的点,已经没有十年前我们来参观时那么热闹,但说到底,上海的艺术品市场规模确实不大,小朋友和家长应该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我们没停,直接过去。
再往前是梦清园,取自宋代诗人赵彦端的“流花五月眼边明,角簟流冰午梦清。”园内有梦清馆,为苏州河展示中心,原为上海啤酒厂的灌装车间。如果要了解苏州河的历史,近年来的整治计划和成果,可以到馆里参观一下。我们还是没停。
这一段的苏州河就像伸出来的五个手指,曲曲弯弯,其实这才是苏州河下游的原貌,今天的苏州河下游原先是宋家浜,而苏州河下游的河道就像这样弯弯曲曲的,如同虬曲的🐍,故称虬江,被填埋后,就是今天的虬江路。
我们从江宁路桥又回到苏州河北,桥下有造币厂,厂内有造币博物馆和展销中心。原计划在普陀公园休息,但一下子就骑了过去,一直到宝城桥附近,有一个亲水平台,大家很愉快地在河边休息,听老潘介绍桥的类型。
很显然宝城桥和赵州桥很像,这么点一下,小朋友就知道此为拱桥,而苏州河上的大部分桥属于梁桥。
青浦博物馆介绍了桥的五种类型:碇步、浮桥、索桥、梁桥和拱桥。碇步和浮桥阻断河流,无法通航,现在基本不采用了。上海没有高山峡谷,也不会采用单纯的索桥,但和梁桥结合,就是黄浦江上常见的斜拉桥。其他最常见的是梁桥,而拱桥则在乡间、古镇多见,拱形很高,几乎是个半圆,往往被称为虹桥,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典型。
继续向前,在曹家渡桥,准备再过河去南岸,熊笑葳、丁一瑄和吴北辰退出,丁一瑄摔车,好在没受伤,另二位是要赶场去社会实践,桥下就有地铁站,他们直接坐地铁过去。天气感觉更冷了,我们赶紧骑完最后一段。
过河后沿万航渡路向西,南边是中山公园,北边是华东政法大学本部,原来的圣约翰大学,当年最著名的教会大学,比复旦、交大要牛一些。路边的一些招牌上写的是圣大xxxx,应该是在追忆圣约翰大学的旧日荣光。
再4公里,终于抵达终点,威宁路地铁站,小朋友们一致决定去肯德基,老潘只好和大家挥手告别,前往法华镇。
今天总的感觉是一个字:冷。好在小朋友穿得挺多,除了手,没有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