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uo聊历史||中华上古文字起源杂考
作者||yesuo
目前可考证的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实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zhou)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隶书是秦朝书法家程邈所创,因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比小篆要简化。
草书是汉初根据隶书发展而来,顾名思义就是公文为了赶时间赴速急就。
楷书是汉末根据隶书演变而来,相对来说楷书一撇一捺、工工整整,更为美观。
行书则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比草书更便于辨认,比楷书书写速度要快,为后汉书法家刘德升所创。
小篆是秦朝李斯发明,之前商周的文字则是甲骨文、金文、大篆。所以了解先秦上古文字我们只要考虑【甲骨文】、【金文】和【篆文】。
【甲骨文】是指刻在甲骨上的文字,【金文】是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这两种文字只是载体不同,在李斯定【小篆】文之前普遍使用的文字秦代统称【大篆】,又叫【籀文】和【石鼓文】。
古代写字材料除了甲骨和青铜器之外,就是石头和竹帛。
《墨子·鲁问》中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因此,从上古到夏商周,官方通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书于竹帛的文字在书法史上都属【大篆】,而在大篆之前的官方文字很有可能就是【蝌蚪文】。
在甲骨文之前中国上古肯定是有其他文字存在的,目前已发现的【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巴蜀符号、东巴文字、岣嵝碑、夜郎天书、仙居蝌蚪文】被称为中国上古八大天书。
仓颉书
夏禹书
28个字的仓颉书收录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
12个字的夏禹书收录于明人杨慎所编的《法帖神品目》,说是在平江县(湖南岳阳平江)昌江山的石壁篆文。
红岩天书,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红岩山(晒甲山)半山的一处神秘景观。
夜郎天书,是中国考古学家对一份在贵州省赫章的彝族地区发现的古籍的称呼。
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东巴(智者)所掌握使用的文字,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
巴蜀符号,是在中国四川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文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图符。
禹王碑
蝌蚪文
岣嵝碑又称禹王碑,坐落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北峰,最早发现于衡山岣嵝峰。
蝌蚪文,发现于浙江台州仙居县淡竹乡境内韦羌山,所谓文字位于绝壁,不可近观。
八大天书中红岩天书、夜郎天书、东巴文、巴蜀符号都在云贵、川藏,应是远古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字符号。
仓颉书被指是古彝文,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而古羌人又被指是炎帝和黄帝的先人。
夏禹书和禹王碑应该同出一源,值得注意的是两者都出自湖南,史书记载大禹治水到过湖南衡山。
蝌蚪文则发现于浙江,浙江是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
禹书文字和蝌蚪文应该算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这两种文字很可能就是小篆之前所使用的文字,不同地区文字也不一样,所以才有秦始皇统一文字。
蝌蚪文一词在古代史书《本道逢原》中曾多次出现,是先圣传给尧舜禹的一种上古文字,由此可以推断蝌蚪文是比禹书文字还要久远的一种文字。
韦羌山又名天姥(mu)山,位于浙江台州仙居,被称为仙人山,李白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著名的诗句流传。
这种字如蝌蚪的文字有一个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在使用,那就是彝族人所使用的彝文。
仓颉书、蝌蚪文都和古彝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彝族人、古羌人,韦羌山为什么也有一个羌字?这些千古之谜还得留待后人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