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唐诗解读——杜甫之《宿赞公房》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注:
原注:“赞,京师大云寺主,谪此安置”。按:赞公和杜甫交谊甚厚,公元757年4月,杜甫从沦陷了的长安逃出以前,曾在赞公那里住了几天,赞公送他必备的生活用品,给了他很大帮助。
杖:用作动词,等于说“拄着”。
锡:佛教徒的杖形法器,头部装有锡环。
荒:用如动词,这里的意思是雨使深院菊花荒萎了。
虚空:虚,道教术语,用来形容“道”的无形无象和宇宙的原始状态。空,佛教术语,意思是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而没有实在的自体。
禅;佛教用语。意思是把散乱的心念收集在一处。
解读:
元明之际的赵汸在他的东山精舍里论及杜甫的《宿赞公房》时说:“杜公与房琯为布衣交。及房琯罢相,公上疏争之,亦几获罪,由此龌龊流落。赞亦房相之客,时被谪秦州,公故与之款曲如此。”由此及彼,赵汸之论将房琯、赞公、杜甫划在了同一条战线上。据此,则杜甫和赞公都和房琯关系密切,所以要讲清楚这首诗,还得从房琯说起。房琯本来是玄宗旧臣,在朝中很有点名气。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乘玄宗奔蜀的机会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这样,从肃宗即位的第一天起,玄宗、肃宗父子二人之间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斗争。为了在这场权力之争中站稳脚跟,肃宗利用一切机会排斥玄宗的亲信。因此,房茹在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被罢去相位,同党受株连的人很多。赞公被贬秦州,杜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都与房琯有关系。赞公住在秦州西枝村,杜甫到秦州后自然要去看望他。秦州见面后,两人互有诗篇往来,这是其中一首。
这首诗以“杖锡何来此”发问开始,但又故意不作回答。这是因为政治斗争竟然连累到了出家人,杜甫痛心疾首之余,不愿再回顾往事。二、三、四句接着写秋风、院菊、池莲,都是赞公禅房所见。这些描写不仅借物写人,让我们从中窥见赞公这个释门隐者清静、淡泊的生活与性格,而且“飒然”“雨荒”“霜倒”等词语的运用,正象征着赞公平白受屈被贬的不幸遭遇。
五、六两句从放逐说开,推崇赞公不为放逐移节的情操。“放逐宁违性”说赞公被放逐到深山老林,而那里恰好是赞公喜爱的地方。“虚空不离禅”说宠辱无非虚空,等荣辱,齐贵贱,正是禅门的宗旨。此两句强作达观之语,实际上是在安慰、赞扬赞公的过程中包含着对贬谪、放逐的蔑视。
最后两句写夜,点明题目中的“宿”字。二人本来交情很好,后来同案遭贬,如今叉在边地相逢,自是非常难得。“成夜宿”,两位老朋友在作竟夕之谈。尾句不仅是写景,更重要的是以月圆象征两位老友的团圆。
当年武则天令天下诸州置大云寺,秦州自然也会置有大云寺。赞公是被贬僧人,他所在的寺院,条件非常艰苦。唐朝时对僧人的管理甚为严格。俗人若要剃度为僧必须要经过官方的许可。如私自剃度将会受到《唐律》中相关法律的制裁。《唐律疏议》私人道条载“诸私人道及度之者,杖一百;(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已除贯者,徒一年。本贯主司及观寺三纲知情者,与同罪。若犯法合出观寺,经断不还俗者,从私度法。即监临之官,私辄度人者,一人杖一百,二人加一等”,唐朝有如此严格的法度,若僧人与统治集团之间有矛盾冲突,或者僧人直接危及到了统治集团的统治利益,那么,统治集团对僧人的惩治不会轻到什么地步。
赞公遭谪贬,很可能有两个原因造成。一个是他犯了寺规,被当时长安大云寺驱除。作为寺主的赞公,因犯寺规被驱除的可能性小。赞公遭谪贬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如赵汸所言,是赞公参与政治,又站队站在了强大的政治集团的对立面一方。这也是杜甫这首诗向我们传递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