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篇赏析《新年悬旧照》 孙犁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爱照相的。中学读书时,同学同乡,每年送往迎来,总是要摄影留念。都是到照相馆去照,郑重其事,题字保存。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学生,特别注意。凡是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人,见到就杀。于是保留了学生形象的相片,也就成了危险品。我参加了抗日,保存在家里的照片,我的妻,就都放进灶火膛里把它烧了。

我岳父家有一张我的照片,因为岳父去世,家里都是妇孺,没人知道外面的事,没有从墙上摘下来。叫日本鬼子看到,非要找相片上的人不可;家里找不到,在街上遇到一个和我容貌相仿的青年,不问青红皂白,打了个半死,经村里人左说右说,才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这是抗战胜利以后,我刚刚到家,妻对我讲的一段使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她说:“你在外头,我们想你。自从出了这件事,我就不敢想了,反正在家里不能呆,不管到哪里去飞吧!”

1981年编辑文集,苦于没有早期的照片,李湘洲同志提供了他在1946年给我照的一张。当时,我从延安回到冀中,在蠡县下乡体验生活,是在蠡县县委机关院里照的。我戴的毡帽系延安发给。棉袄则是到家以后,妻为我赶制的。当时经过八年战争,家中又无劳力,家用已经很是匮乏,这件棉袄,是她用我当小学教员时所穿的一件大夹袄改制而成。里面的衬衣,则是我路过张家口时,邓康同志从小市上给我买的。时值严冬,我穿上这件新做的棉衣,觉得很暖和,和家人也算是团聚一起了。

晚年见此照相,心里有很多感触,就像在冬季见到了春草春花一样。这并非草木可贵,而是时不再来。妻亡故已有十年,今观此照,还隐约可以看见她的针线,她在深夜小油灯下,为我缝制冬装的辛劳情景。这不能不使我回忆起入侵敌寇的残暴,以及我们这一代人所度过的艰难岁月。

孙犁在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时说:“在中国,写小说常常是青年时代的事”,散文、杂文则“是一种老年人的文体”,“青年人爱好文学,老年人爱好哲学”(《澹定集·答吴泰昌问》)。这番话颇为深刻,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爱好散文的读者不宜轻易放过。

青年时期精力充沛,富于想像,愿意在艺术虚构和结撰篇章上花费大量功夫。人老了,精力远逊从前,开拓新的生活领域也有所不便,但阅历既多,感受更深,诸凡世事沧桑、人生坎坷等各种生活片断,经过睿智的思考和感情的过滤,也会从胸臆间汩汩流出,化作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新年悬旧照》就不失为这样一篇典范之作。

千万不要以为《新年悬旧照》篇幅不长,情节不复杂,用不着细细阅读和咀嚼。恰恰相反,它篇幅短小而包蕴深厚,抒发自然而曲折有致,正体现了作者炉火纯青般的艺术功力。“照片”在今日已走入千家万户,没啥希罕了,可是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却大不一样,文章开头提到每年送往迎来时,总是要到照相馆去拍照,可见“照相”之难能可贵,拍好以后就“郑重其事,题字保存”,可见作者之珍惜有加。接着文笔陡转,引出了亲友因“照片”而险遭不测等情节,虽然着墨不多,而敌寇的凶险残暴已呼之欲出。稍后,作者引述了妻子的一番话对悲惨的往昔作了归纳,这番话不故作高深,不刻意形容,可是请你仔细想想:世上竟有以“不敢想”来寄托对亲人的“想念”,这是何等惊心动魄!面对我国广大农村妇女(从作者的妻子到《荷花淀》等小说中的水生嫂)善良纯洁的心灵,你难道不会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散文后半部分转入妻子为自己缝制棉袄的由来和经过,行文仍然一以贯之,有抒发却不事夸张,有叙述却不作铺陈,枝叶不多而精髓全出。作者最后感叹道:“晚年见此照相,心里有很多感触,就像在冬季见到了春草春花一样。这并非草木可贵,而是时不再来。”这里引用了“春草春花”之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正是平中见奇,寓有无限感慨。“春草春花”自然是习见之物,对于广大“花季”青少年来说,更是不足为奇,可是对于老年——步入“冬季”的人来说,却是往事如烟,青春不再,任凭如何努力也无法重续旧情了。

总之,“年”是“新年”,“照”却是“旧照”,睹物思人、忆旧,几十年的聚散离合、动乱沧桑全都凝聚在这张照片上头了。

(0)

相关推荐

  • 散文||竹笛不止外表光鲜

    竹笛不止外表光鲜 一场小雨淅淅沥沥的洒下,阳光透过枝叶留下一线光晕.清晨的竹林格外寂静,只有偶尔几声悦耳的虫鸣.不远的小溪潺潺地流淌,水流冲击石子演奏出优美的乐章,觅食的晨鸟欢跃而出,留下一羽绒毛在空 ...

  • 米丽宏|孙犁的尘心——在孙犁故居

    三十年过去,说起课文<荷花淀>,心头仍旋绕一片诗意.那水一样的月光,那梭鱼一样飘在浪尖儿的小船,那荷花淀里出其不意的伏击战,那跳跃在女人手中的又润又细的苇眉-- 因这永不消逝的课文情结,保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棉衣情结/李同书

    小雪无雪,气温却骤降,先前没有预兆,刮了整夜一场北风,天亮,窗上凝了一层雾气,一个寒噤,敏锐的触觉提示冬日的悄然而至.许是人到中年,感应.感官变得如此敏感,承受力愈来愈顽强,真如旷野上一棵老树,枝丫虽 ...

  • 散文赏析:《织席记》| 孙犁

    巴金和孙犁被誉为"现当代散文星空中的双星",文学界更有"南有巴金,北有孙犁"之说.由此可见孙犁在当代散文创作中所占有的突出地位. 要求有真情实感,反对虚伪矫饰, ...

  • 《孙犁致贾平凹的信》作者:孙犁

    [按]收到孙犁对<一棵小桃树>的夸奖,年轻人当时是何种心情?贾平凹曾忆起过往事:"两年前,当我发表了一篇小小的散文,孙犁偶尔看到了,写了一篇读后感的文章.对于他的人品和文品,我很 ...

  • 大家 | 肖复兴:纸上栖鸦,字间开心

    肖复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代著名作家,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课本.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小说选刊>副主编,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冰心散文奖, ...

  • 【散文】一件军棉袄

    特约作者\郭海峰 一件军棉袄 公司恢复生产以后,已近深秋.          临行前,我拿出一件,黄中发白,有好几块补丁的军棉祆在床上叠了叠,放到手拉箱里.一旁的老岳母看见后惊讶地说,你还在穿这件破棉 ...

  • 散文是“老年”

    "老年文体"说为孙犁所首创,评论家阎纲晚年致力于散文,85岁时重提"散文是老年"的话题,意味深长,让人联想到散文的形与神. 我国是一个源远流长.包罗繁复的散文国 ...

  • 散文名篇赏析《黄山记》 徐迟

    一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 ...

  • 散文名篇赏析《织席记》 孙犁

    真是一方水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是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 ...

  • 孙犁:织席记

    孙犁 (作家) 这里的房子这样低.挤.残破.但从里面走出来的妇女.孩子们却生得那么俊,穿得也很干净.普遍的终日的劳作,是这里妇女可亲爱的特点.她们穿得那么讲究,在门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她们的花鞋残破 ...

  • 散文名篇赏析《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 ...

  • 散文名篇赏析:《静虚村记》贾平凹

    贾平凹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 ...

  • 散文名篇赏析:《心灵的对白》席慕蓉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想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想要的,到 ...

  • 散文名篇赏析:《美的导师》席慕蓉

    ​           席慕蓉 ​ 孩子们的幼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虽然 ...

  • 散文名篇赏析《天山景物记》 碧野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