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赚钱的民族告诉我们:再富不能富孩子
1今天在书里看到一句话:家庭教育应该培养一个和社会接轨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职业学生。“只会读书的职业学生”,这个说法很形象,只专注读书,不管其他事情。想起小时候,我表弟对我的评价:我这个姐姐,除了读书,啥也不会。与其说不会,还不如说我妈啥事都不让我做,我也就天天只管读书,成绩不错,她也得了个贤妻良母的称号。进了社会后,发现自己各方面能力都不行,缺少生活常识,做事考虑不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都很差,完全一个小白,也吃了不少亏。换成现在,我一定得去报什么职场训练营的课。我这个还不算严重,在新闻上我们还看到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也看到很多高学历人士做出的荒唐事,让人跌破眼镜。现在,很多家庭还是在培养一个职业学生,平时在学校,周末上兴趣班,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除了学习,家长不会让孩子做一点家务,不会让孩子分担自己的辛苦,也不会让孩子参加除了学习外的社会活动。这个社会也不太重视孩子的社会能力,也没有提供让孩子锻炼社会能力的各种机会。在学生时代,人人都认为学习重要,很少有人认为接轨社会重要;而一出学生时代,就又立即要求与社会接轨。因此,别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职业学生”。2中国有句老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你完全赞同吗?“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见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靠着学习,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再苦不能苦孩子”,一些父母自己省吃俭用,尽量给孩子最好的,不让孩子受一点苦,但这样的教育真的好吗?人性总是贪婪的,家长满足不了孩子时,该怎么办?当然,现在很多家庭的生活条件都不错,是苦不了孩子的,父母也尽量满足孩子。很多认会觉得,父母的就是自己的,花家里的钱很正常,父母给自己花钱是应该的,这也导致了一些年轻人心安理得的在啃老。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赚钱的辛苦,也没有金钱概念,自己不赚钱,但用起钱来口气不小。我们家孩子也是,不会觉得东西贵,还会说自己有很多压岁钱,碰到我不买给他的,就说:从我压岁钱里面扣好了。孩子花钱不心疼,并不是他有钱,而是他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苦日子是怎么过的。没经历过苦,怎么知道生活中的甜?一只狮子,为了生存,会跟长颈鹿搏斗,练就捕猎的本领;而被关在笼子里,等着被喂食,丧失了搏击的能力,还会跟丢进来的兔子成为朋友。3与我们传统的观念“再穷不能穷孩子”相反,犹太民族则提倡: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而很多犹太家族则将财富一代代传下去,如索罗斯、控制欧洲金融命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等。犹太人很有钱,必然有很多富二代,他们从小就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吗?并不是的,很多犹太父母唯恐孩子走上“伪贵族化”的歧途,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延迟满足”教育。今天看到一则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沙拉的儿子与一个犹太知名富商的儿子约翰是同学。约翰爸爸有很多名车,可他每个周末都坚持带儿子去坐公交车,让孩子看看外面社会的艰辛。有一次,约翰和沙拉儿子一起背着大背囊,骑着自行车去送外卖。突然,天下起了雨,他们远远看见一辆车从前面驶过来,巧的是,刚好是约翰爸爸的车,可约翰还是照样去送外卖,他爸也照样去办自己的事。如果约翰想要一双向往已久的球鞋,他爸爸会建议他每天晚上洗一次碗筷或同意其他的奖励机制,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约翰父母说: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你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你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觉得这样的教育很有智慧,早早让孩子知道,金钱、舒适的生活来之不易,要自己去奋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着新闻里的辛苦,不会有切身体会,只有自己去体验,才会明白世事艰难。4前几年有一条新闻,一对山东夫妇,从农村来到城市,靠捡破烂卫生,却花1千多元给孩子买一双旅游鞋。当孩子有求必应,又怎知一分一厘来之不易,怎知父母在外面的辛苦,怎知父母承受的压力?不少家长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但孩子不理解父母。实际上,不是孩子不理解父母,而是你没教会孩子理解父母。你有跟孩子分享过你的难事吗?你有带他看过你的工作吗?你有带他体验过饥饿吗?现在,我们都在说要爱孩子,要理解孩子,要陪伴孩子,但爱是相互的,理解也应是对等的。别在孩子面前装无所不能的父母,除非你真的无所不能。让孩子体会你的艰辛,让孩子分担你的辛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早点让孩子体会: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要的东西不是唾手可得的。这将是你送给他最好的财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