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十五、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法治萎缩性胃炎脘冷痞胀背中冷饮停胃中,胃气不和案

​十五、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法治萎缩性胃炎脘冷痞胀背中冷饮停胃中,胃气不和案

王某,男,48岁,供销员。初诊日期:1991年11月13日。

主诉:脘冷痞胀,背脊冷痛3年,加重2月。

病史:源于劳累饮食不当,脾胃不健,出现胃脘觉冷,痞胀妨食,泛吐酸水,脘腹辘辘有声,背脊冷痛,此症出现,则余症踵至。逐渐加重,病已三载,时时发作。近2月来发作尤著,头昏乏力,大便干。已服多种中西药物,效均平平。自述服痢特灵、庆大霉素及中药用黄连、蒲公英等药后,背中冷感尤著,余症亦随之加重。

诊查:精神不振,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诊其脉,细中带弦。曾行X线钡餐检查,谓慢性胃炎、轻度胃下垂。胃镜检查谓浅表萎缩性胃炎。

临床分析:此为较典型之痰饮病。饮停胃中,阳气不振,阴有余而胃气不和,上逆而为吐涎反酸,此酸并非由热而生。饮阻于中,纳谷自少,清阳不升。当以温药和之,温其中阳,和降胃气,拟方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云茯苓30g,川桂枝5g,生白术15g,炙甘草5g,制附子(先煎)5g,姜半夏15g,炒陈皮6g,益智仁10g,泽泻20g,生姜5g。

每日1剂,2次煎服,服后平卧1小时。

上方服7剂,背中冷即有明显好转。续服7剂,余症均次第改善,饮食渐增,泛吐酸水涎沫均控制。考虑其中阳之虚由来已久,遂加入黄芪15g,补其中气。前后服药35剂,诸恙均瘥,体力亦复健壮,历严冬而症未发作。随访半年,症状缺如,亦不愿再复查钡餐及胃镜。

按语:《金匮要略》尝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重要治则,迄今仍有实践指导意义。痰饮之病有胃、肺、体腔等不同,其中胃府形成痰饮而致病者,极为常见。胃阳不振,痰饮内停,可以表现为胃脘觉冷,甚则厚衣不温。泛吐清涎、酸水,其味亦觉冷。脘胀而食少,腹中辘辘有声。尤其是还有一症,即背中冷。一般位于脊柱胸椎7~12周围,大逾掌心,据徐老个人经验,此症颇有特征意义,对诊断甚为帮助。临床所见,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疾患,都有一部分患者具有痰饮证候,当详为诊查,辨证施方遣药。

此例痰饮中阳不振之证,较为典型。既是阳虚饮停,自宜温药治之。然时下一见“炎症”即投抗菌药、苦寒药之医者,并非少数。徐老强调,辨证观念,应予加强,中医药之保持与发展,才有希望。

对于“温药和之”的理解,因痰饮是阴气凝聚而成,痰饮得温则行,阳气得以发越,故宜温法温药以治之。苓桂术甘汤是治饮病的基础方。但阴寒内盛之证,单用此方当嫌不足,故上方中加附子以温通,益智仁以温阳摄涎,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徐丹华 徐景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