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泻心汤和柴胡类方对比
问题1: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这6个方剂均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临床应用当中如何区别?
问题2:柴胡汤和泻心汤的治疗的上热是什么热?是实热还是虚热?病位在哪里?下寒是什么寒?是虚寒还是实寒?层次如何鉴别?
问题3:三个柴胡汤和三个泻心汤方证成因分别是什么?
首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对经方的学习,大家是越来越深入了。那么这样的话我就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一个深度的解读。首先我先说一个观点,我们要拿出伤寒论的序言里面仲景的一句话,提到: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读了《伤寒杂病论》,虽然不能做到把所有的病都治好,但是我们起码应该能做到见病之源。看了这本书是可以做到的。我认为这个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这说明仲景对我们在看病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对这个病机进入深入的分析,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以及它的治疗经过以及转归,也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这是提示我们的。
那么结合刚才提出的问题,我们对仲景的原文进行解读。首先说到的是三个柴胡剂和三个泻心汤类方。我们先说柴胡剂,柴胡剂在仲景的原文当中,特别对小柴胡汤、柴胡类方都有很多的描述。这样的话我们要抓住重点,也就是说在仲景的原文当中是有重点的,或者说每一个方子都有它的眼目之所在。换一个角度说,它有它的病机之所在。
我们先说小柴胡汤,大家可以看这条原文,伤寒论的第97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四十九。用前方。【97】
这句话就非常的重要了。小柴胡汤病机的形成,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是小柴胡汤的根本病机。那么在此基础上,由于正邪相生结于胁下。在此基础上会出现纷繁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一系列的症状。而这些所有的症状都和根本病机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大柴胡汤,它就是既有胁下的邪气,也有心下的邪气,所以加了大黄的大柴胡汤,它就属于是下法了。这和小柴胡汤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治疗方式方法,治疗的药物,这个力量的方向是有所不同的。
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它更强调了胸胁满微结。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邪气结的更结更实,正气更虚,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方剂的组成进行了化裁。
通过我们看泻心汤类方的这些原文,我们更能发现这些仲景原文的一些特点。我们看149条说: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149】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那么这里特别强调了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或者他的症状表现就是痞,其实痞满即使症状也是病机,我们再结合其他的原文来看154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154】
这个就明确的提示,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病机邪气结在了心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155】
关于附子泻心汤,说也是心下痞,特别强调了心下痞,那么它的根本病机也就是心下痞满,心下痞结。
还有一个与之很相近的五苓散,大家看,这一句就更有意思了。“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也就是说他原来可能就有心下痞,但是心下痞的治法大概有个大法就是下法,比如说刚才上面说到的,154条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这就是治疗痞满的下法。那么这个时候用了泻心汤,但是痞不解,说明这种痞和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痞是不同的。这个痞是什么痞?是水停在心下的痞,所以这时候是用五苓散来治疗,所以五苓散的根本病机也是水气结在了心下导致的痞满。所以这个痞满既是症状也是一个病机,这个痞我们可以叫水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热痞。那么半夏泻心汤和这三个泻心汤,他是邪气结在这儿了,治疗的方法和其它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再看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158】
更能说明张仲景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原文记录的特点,说“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就这种痞满就更厉害了。原因在哪?“此非结热,是由于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说的什么意思呢?他说医生见到这个病人有心下痞,因为没有好,一般的认为这种痞满应该用下法。那么这个结果是对病机、病位判断是准确的。但是对他的病机,这不是热痞,所以用了下法,这种痞满就会加重。
我把这些原文罗列到这儿,就想说明一个问题,泻心汤的类方的根本病机就是心下痞,这个心下痞既是症状,又是它的根本病机,在此基础上再由于心下痞满,痞结在心下了,或者我们说是上焦、中焦、下焦,痞结在了中焦。所以我们讲上面的热下不去,所以就往上走,出现了一些上热的症状。下面的寒上不来,所以就出现了下寒的一系列的症状。
所以这些热和寒是实热还是虚热?说他是实热也行,说他是虚热也行。因为他的根本病机是心下痞,而不是这些热到底是多实,到底是实热还是虚热,下面的寒是实寒还是虚寒,也并不重要。它治疗的方法就是把中间的痞满给解开。那么这个痞满解开的方法,我们从这几条原文里边能看到,一种方法是;下法,大黄黄连泻心汤。另一种方法,五苓散。这种把水气给他解掉,痞满也就解除了。在一种方法就是三个泻心汤的。用辛味药和含苦味药把给他解开。
关于对三泻心汤和柴胡类方来对比的话,这个问题其实我原来一直在思考,现在有了新的认识。因为说泻心汤,泻心汤类方是结在中间了,我们一看是中间是心下,如果上焦、中焦、下焦他是结在了中焦。那么柴胡类方既然是半表半里,为什么没在中间?这也就是我们对阴阳理论的认识,仲景有一种说法非常认可,张仲景是阴阳学派的优秀传人,我觉得非常好,因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来源于阴阳流派。
这样的话,阴阳是万物之纲纪。万物之纲纪说的什么意思?如果恢复到人体的话,我们阴阳既可以从上、中、下来论,也就是上、中、下是阴阳。我又提出一个观点,表、里和表里之间也是阴阳,是阴阳的另外一个侧面,看待阴阳的另外一个侧面。它既然是万物之纲纪,那么同样前后和前后之间的胁下同样也是我们说的中间,所以这两个地方的结住以后都可以出现为上热下寒的表现,但是它们的病机之所在不一样,症状表现也不一样,这就是它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