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80):琢刻起样稿 或遗残留貌
中华古玉文明的技术秘诀在于解玉砂的发现和运用(参见《古玉学步(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在古玉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除了用砣具带动解玉砂的主流的砣制技术方法外,还有一个附加的虽然不起眼但却是中华古玉文明不可或缺的加工方法——徒手工刻玉。
徒手刻玉主要有两种典型的刻制形态——独树一帜的良渚线刻和自文化期至汉代的徒手刻制。
良渚制玉的线刻秘诀虽然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展有所发现(参见《古玉学步(130):良渚文化阴刻线真仿揭秘》),但究其刻制法至今仍然是一个还没有被完全解读清楚的未解之谜(图1)。良渚线刻是成品工艺,此工艺如何刻制成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本文则侧重介绍自文化期至汉代的徒手刻制玉工艺之一斑。
图1
徒手刻制玉工艺,其功能分为刻划起样和刻制成形两类,其作工结果则出现半成品和成品两种情形:
(一)徒手刻起样稿——半成品制玉
古玉制作起初必须要预先打样稿,由于时代工具的局限,样稿只能在玉料上直接刻制。
古玉制作的起样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轮廓打样和纹饰打稿。
(1)轮廓打样是指在已经开好的玉料上(切磋工艺),先打制拟琢玉器的轮廓,以便进一步制玉(琢磨工艺)。由于样稿都是制玉的前期工序,经过后期打磨抛光后,此类前期工艺痕迹都将被磋磨去尽,加之历史上没有古玉工艺的详细记载,所以古工究竟如何轮廓打稿基本不得而知。
随着考古发掘,一些古玉的半成品为我们提供了用砣具进行轮廓打稿——“钉线打稿法”的工艺实证(参见《古玉学步(58):片饰器定型——巧用边余料钉线打样稿》):如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一对龙形玉佩,边缘留有的钉线打稿痕迹(图2)。
图2
那么,轮廓打稿会采取徒手刻划的方法吗?想应该不会绝对排除(此仅笔者一己之猜测而已),只是由于徒手刻的力道不及,更难留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考古发现证明了。
(2)纹饰打稿是指在开片成形的玉料上,先期打制纹饰图样,以便进一步开展琢玉(琢磨工艺)。打制纹饰图样的方法也有两种——徒手刻划法和砣琢法,这在考古发掘的半成品中都已经出现了相应的印证。
徒手刻划打样是徒手持硬核类工具或者金属类工具在玉料上反复刻划出样稿,后以宽砣在样稿的基础上琢制——徒手刻起稿、宽砣琢磨。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一件玉戈,完美地诠释了古工刻划打稿的工艺流程(参见《古玉学步(163:成竹在胸琢纹韬,别具一格打样稿)》)。
此戈本为商代之物,戈的柄部在西周时期添加了纹饰,由于此纹饰尚未完工,所以为我们了解古工制玉的工序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图3)。
图3-1
图3-2
玉戈的纹饰为龙凤合体,上部分为龙,以纤细的刻划阴线打稿,显示了纹饰的前道工序;下部分为凤,工序已经进入到下进一步,有些部位已在刻划草稿线的基础上制作出标准的大斜刀——西周“一面坡”(图4)了。
图4-1
图4-2
图4-3
砣琢打样是通过细砣浅琢的方法,先琢出轻而浅的纹饰轮廓线,后以宽砣在样稿基础上琢制——细砣起稿、宽砣琢磨。
南越王墓出土的半成品玉璧就是砣琢打样法的体现(图5-1)。
图5-1
特别说明:曾经有以为这件半成品是徒手刻的作品,其实不然,这是细砣浅琢的痕迹,由于琢痕太细而被误读。何以见得?从凤鸟眼纹琢工的砣琢状态可以断定(图5-2)。
图5-2
另外,山西博物馆藏未完工的一件玉璧(图6)也是这种打稿法最好的诠释。这件玉器大部分还是玉坯料,少部分已经打稿和雕琢,而在已经雕琢的部分里,有些刚处于打稿的单勾阴线状态,有些则已经雕琢成纹了。
图6-1
图6-2
当然,徒手刻划法和砣琢法并不截然分开,有些时候甚至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在一件半成品上出现徒手刻划法和砣琢法可以同时并存的情况(图7)。
图7-1
图7-2
(二)徒手刻制成形——成品制玉
徒手刻制成形,也就是直接通过徒手刻制玉成品的制玉方法,这种制玉法主要体现在战汉时期厚葬盛行而且又大量用玉情况下的藏玉上。急用草就,徒手刻成(图8)。
图8-1
图8-2
也有少数直接通过徒手刻完成制玉的情况,如,1989年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人面”(图9),在玉人面眼睛的制法上,用砣切形成眼窝后,再用徒手刻划线条的方法,使人面变得更加接近真实、栩栩如生。当然,这样的徒手制玉方法并不多见。
图9-1
图9-2
徒手刻制玉工艺是古玉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虽然其痕迹大多隐藏消失但也或见些许残留,了解这一特殊工艺轨迹,或许在藏玩实践中对辨真识仿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