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深寒!37次南极远征,谁在背后支撑中国征服世界三极?

11月10日,上海浦东,天气刚刚立冬。

整座城市,正在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庆祝大会而紧张筹备着。

而在浦东的外高桥港区,全长122.5米,排水量近1.4万吨的“雪龙2”号静静停泊着。

“雪龙2”号在南极冰川上作业

这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担负着“国之重器”的任务。

到了中午,它将载着中国最富探险精神的那一群科学家,开启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之行。

他们吃了一顿饺子,他们亲吻了自己的孩子,登上“雪龙2”号。

船开出了长江口,就再没有了互联网,航行前方是孤寂无垠的一片汪洋。

随行的,还有一位特殊的成员——波司登。

波司登专业保暖系列助力南极科考征程

11月10日,波司登专业保暖系列助力南极科考队踏上第37次南极科考征程。

这已不是波司登第一次助力我国南极科考队向“人类第七大陆”进发。早在1999年,波司登就登上过“雪龙“号,跟随队伍完成了南极科考的“极寒”挑战。

中国青年报记者身穿波司登羽绒服在南极

据报道,即将开展的第37次南极科考,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同时,也将开展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并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兴污染物监测任务。

他们将跨越3万海里,把一腔热血带到那片挑战人类极限的土地。

极地工作最大的考验是自然环境的残酷。

它时刻提醒着人类,在自然伟力、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不可能三角中寻找最优解。

与此同时,南极是地球上风力最大、最寒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40℃到-50℃,每年平均有300天是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

南极常年伴随酷寒、烈风、干燥少雨的极端气候

这种寒冷和想象中不同,极地考察中大部分勘测活动需要人工,挖雪、采样、垒雪墙、取冰芯……在茫茫的冰原上,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一工作就需要数个小时。

保暖,是最大的需求。

有时挖好的雪坑还没测量到一半,就又被新雪填满了。

身穿波司登羽绒服的中国南极科考队

能支撑这群求道人工作下去的,唯有信念和科技支撑。

中国南极科考队身穿波司登合影

今年,波司登与中国南极科考队联合推出了专业保暖系列,代表了全球羽绒服行业专业高度的再次提升。

和勇敢求道的科研工作者一样,波司登从未停下创新和前进的步伐,在保暖工艺上,默默支撑着中国极地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过去,中国缺少专业的设备来满足极地工作的条件。

缺少御寒设备、氧气设备、攀登开凿工具……那时候创造的奇迹和伟大壮举背后,也藏着太多的牺牲和苦难。

面罩因极端寒冷的气候结满了雪霜

2020年,是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是北极黄河站建立16周年,也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60周年。

从1984年,中国首次将五星红旗插上南极乔治王岛,获得进入南极的门票,到如今4大南极科考站,1个北极考察站,以及雪龙、雪鹰等海陆空立体考察力量。

从1960年,王福洲、屈银华、贡布成功登顶珠峰,在中国尼泊尔问题上,维护了国家荣誉和领土主权,到今年国家测量队第三次登顶测绘,迎来了全国点赞。

南极上的升旗仪式

勇士们从未却步,而中国也已不再是那个中国。

这背后是中国科技和工业力量从无到有、快速飞天的几十年,能够支撑勇士们挑战极限的助力不断革新。

1998年5月,波司登首次助力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

1998年7月,波司登随中国北极科考队出征格兰豪威德岛,见证北极科考历程。

1999年10月,波司登随“雪龙”号南极科考队远征南极,再战极地高寒,完成“登峰造极”的挑战。

波司登深度参与了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率先征服“世界三极”的中国服装品牌。

从建立之初,波司登就立志为中国极地科研提供由中国品牌打造、世界领先水平的专业防寒装备。它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同情况下经受极寒环境的考验,并且更加适合使用环境”。

南极科考队正在工作

今年,波司登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了“极地功能性羽绒服项目组”,代表了全球专业保暖应有的品质。

一群中国“最懂保暖”、“最懂温暖”的专业大脑聚在了一起。

44年专注于防寒技术的攻克,波司登此次联合中国南极科考队推出的专业保暖系列中,包含了登峰、极寒、高端户外、滑雪系列,在专业保暖上不断挑战和突破技术上限。

“登峰”系列匹配南极科考队需求,汇聚了波司登44年技术积累的匠心制作。

搭载了“世纪之布”GORE-TEX面料和航空保温黑科技,采用来自北纬43°黄金羽绒带顶级鹅绒,运用热反射面料防止热散失,采用压胶工艺最大程度减少风寒,更内置有“生命探测仪”可以在遭遇险情时快速定位营救,将一件衣服能应用的高端科技做到了极限。

波司登登峰系列助力中国登山队攀登高峰

夏伯渝身穿波司登登峰系列

成功挑战“欧洲之巅”厄尔布鲁士峰

最受明星和大众喜爱的爆款,是集科技、品质和时尚于一体的“极寒”系列。

采用的是可抗寒-30℃的三重保暖技术,含绒量90%以上的600+大朵鹅绒,以及NANOTEX纳米抗菌科技,经过上百次调试设计的外型曲线,得到了国际主流设计师的认可。

BBC知名体育解说员Ian Williams

选择波司登极寒系列

其他还有斩获了“户外奥斯卡”Outside户外装备大奖的“高端户外系列”,得到了商界大佬和知名人士的加持,以及专业户外运动爱好者中意的“滑雪”系列。

著名主持人蒋昌建身穿波司登高端户外系列

这种匠心打磨的态度,和波司登一贯坚持的责任担当、长期主义和“温暖全世界”的初心一脉相承。

从1976年创立之初,波司登立下“温暖全世界”的愿景,专注一物把羽绒服做出了一张中国名片,畅销全球72国。

从1995年至今,波司登连续25年蝉联销量宝座,靠的就是这股专注力和求道之心,把一件产品做到极致。

而在国际领域的竞争中,中国品牌要想取得开阔的市场空间,赢得消费者尊重,也只能靠坚守高品质。

波司登专业保暖系列经过568次极端环境测试

硬核的产品升级是波司登的内生动力。

波司登的每一件羽绒服都至少经过62位工艺师、150道工序和极端环境测试,同时还专注于面料、羽绒、毛、辅料和生产工艺的提升。无论是品质、外观设计还是市场定位,波司登都是“以人为本”,保持了对消费者的洞察力,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研发力。

波司登3厘米13针精湛工艺

这种价值追求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在今年3月31日结束的2020财年,波司登创造了121.9亿的营收,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4%。羽绒服是公司最大收入来源,主品牌波司登羽绒服全年收入84亿元,同比上升22.7%。在整个服装行业的寒冬期,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市场增长。

今年双十一,波司登仅8分钟销量破亿,最终品牌全渠道销售额突破15亿元,同比上升超25%,蝉联中国品牌服饰类销售冠军。

而今年,波司登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都希望能:

“在特殊时期,将更专业、更保暖的科研产品返还于民,助力温暖过冬。”

波司登模拟极端环境实测

今年过得太快,从一个冬天迈入另一个。

东北已经化作暴雪之国,学生们排着“雁阵型”在暴风雪中前进;在西北地区,干冷大风已经击穿零下;北京下了第一场雪,南方人也感受到了冷空气的来袭。

如今全国逐步进入深冬,气温骤降之后,一场更加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

而在更多主流视线之外的地方,在乡村、边关、山区,还有着更多的人亟待御寒设备。

波司登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同搭建的“极地功能性羽绒服项目组”,要让专业的御寒保暖技术回馈给更多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善于创造奇迹的中国人。

中国南极科考队与波司登设计团队

共同设计专业保暖系列

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起点。

预计明年5月,“雪龙2”号将会返航,带着南极科考队回家。

他们踏过无人之境,深入过寒冷之极,但他们心知“我道不孤”,总有一种温暖支撑你的前行。

这种求道心、专注力和大无畏是中国精神的延续。

也将支撑着中国未来穿越严寒的下行周期,实现经济复苏的奇迹,继续向人类的新高峰攀援。

在这个冬天,添一件羽绒服,保暖防感冒。从加一件冬衣开始,让温暖成为一种不用奢望的生存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