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人一旦开始追求快乐,就会变得不快乐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至乐》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wLzEyLzE5MDMvMjEwNDM1MDEwXzFfMjAyMDEyMTkwMzIxNDM2MDA=.jpg)
浪漫的庄子这句话中的“乐”,有的学者解读是音乐,也有人认为是指快乐。
如果读作是“乐(yue)”,那么“至乐无乐”一说,则可以理解为“至乐(yue )”则“无乐(le)”。
这是一种和老子“大音希声”的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思想境界。
而如果直接把两个“乐”都理解为“快乐”,则是在表达一种状态,即“极致的快乐,其实就是没有快乐”。
简而言之,庄子便是在表达一种思想境界:人一旦开始追求快乐,就会变得不快乐。
想要获得快乐的真正路径,其实就是要忘记快乐本身。
这便是一种“道”的思想,源自老子的“无为”理念。
那么要如何才算是获得了快乐呢?我认为能够达到以下4种境界,便是真正的快乐。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wLzEyLzE5MDMvMjEwNDM1MDEwXzJfMjAyMDEyMTkwMzIxNDM5Mjg=.jpg)
无为者,无不为——豁达
《道德经》三十七章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去深刻体会的人生智慧。
暂且不论“无为”思想的深刻哲理意义,就我们当下所生活的环境而言,这便是一种让我们缓解焦虑的有效方式。
我所理解的“无为者,无不为”其实更多是一种豁达的心态。
比如当你不必再为了面子问题而纠结之时,你就会遵从你的内心去做人做事。
那么当你不在乎他人眼光、旁人看法而全身心投入之时,所散发出来的认真的魅力、气质,反而会让你更被他人看重。
同样的道理,当你对追求快乐极其刻意之时,反而得不到快乐的结果。
越想抓得牢,反而越容易失去。生活如此、工作如此,爱情也是如此。
豁达的心境,会让你不依赖任何条件。
无所依、无所附,自本自根,自为主宰,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永恒真实,便可达到庄子的圆满逍遥境界。
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有所得,有所舍——乐观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提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人这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我们一定要明白“取舍”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类似“鱼与熊掌”之间的两难选择。
比如又想工作赚钱又想清闲放松;又想升职加薪又想潇洒自由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
但既然“二者不可得兼”之时,那么就必然会有所得,也会有所舍。
而之所以会很“难”,关键便是舍不得,又或者是放不下即将舍弃的东西。
因而我们就需要有一种乐观的精神。
不要总介怀失去了什么,而要多想想自己得到了什么。
有的人或许会告诉你“舍小财,赚大钱”之类的话,但其实现实情况是你舍弃的和你得到的并不会有太大关联。
所以我们不要总妄想着舍了什么就要加倍拿回来,那可能会让你更加失望。而是要想着自己得到了什么,该如何守住、珍惜这份收获。
有了这种乐观的心境之后,你便不会再为了“两难之选”而纠结不安。
这不也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既来之,则安之——随性
语出《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原本孔子跟冉求所说的意思是,既然来了,就让他们安下心来。
现在我们多将其理解为:人生总会遇到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但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安心面对,不必过多纠结。
其实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随性心境,更是我们在面对人生挫折之时需要具备的精气神。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上天总是在捉弄我们,越是想要逃避什么,却越会遇到什么、发生什么。
可能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反复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某件事的时候,总是在某个时刻突然就忘记了。
其实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心境不够随性导致的。
这就是为何庄子会强调说,当我们越是想要追求快乐的时候,反而越得不到快乐的道理所在。
然而当我们忘记了自己想要记得的事情后,就会开始烦躁不安,这样便更难获得良好的心态。
所以我们在面临人生的诸多无奈之时,要随性平静、顺其自然,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面对呢?
保持这种随性平和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既已去,则不悔——洒脱
唐伯虎在《老骥伏枥》中说:“富贵贫穷皆梦幻,沧桑历尽勿须愁。”
穷也好,富也罢,当你经历了人生风雨、沧海桑田之后,都不会干扰你的心境。
如果说“既来之则安之”是一种面对生活无可避免之难而需要的随性心态,那么“既已去则不悔”则是我们在面对失去时的需要的洒脱坦然。
有句关于爱情的流行语,便能很好地诠释洒脱的心境: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太多失去,如果每经历一次失去就痛苦一次,那么我们这一生将会被无尽的痛苦所折磨。
所以何不洒脱一点呢?失去了就失去了,不追悔、不自责、不强求。
不是不珍惜,而是即便痛苦万分,也难以回到原点。
就像时间一样,那些逝去的光阴,难道会因为你的懊悔而重来一次吗?
因而在面对失去之时,我们需要洒脱一点。
而要做到洒脱的关键,则是需要对生活的要求简单一点、对欲望的控制更强一点。
降低自己的期望,便不会有太大的失望,人也就洒脱了。
洒脱了,心也就简单了;心简单了,人生自然就幸福快乐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最后
有时候在我们全身心投入某个工作,或者某个活动之后,会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感到舒坦、顺畅,其实这就是一种“快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快乐心情,就是因为我们在投入身心之时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忘我”之时,快乐便会自动到来。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或者,快乐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忘记快乐本身,或者不去刻意追求快乐。
不管是庄子所说的“至乐无乐”,还是老子提倡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当我们“忘我”之时,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忘记快乐,于是便能“顺其自然”、“无私豁达”、“宽宏大度”。
如此逍遥自在,岂不乐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