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答案总有它的道理。」
木铎考研团队联合人大、武大、复旦、中传等高校的学长学姐一起,在「木铎考研」(ID:muduoedu)微信公众号上,每周为大家推出一篇「真题精讲」。内容一部分来自【2020高分全程班】的作业点评,另一部分来自接收的非木铎课程学员投稿(名校老师为您免费批阅)。涵盖考点分析、解题策略、答题套路、高分答案点评等,帮助各位同学拨开迷雾,掌握答题技巧。
真题精讲内容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分析:着重分析每道题目出题背景、出题思路、隐藏考点以及出题老师想让你回答的内容。
解题策略:教你如何将一道题目一字一句剖开分析,精准把握出题意图,巧妙构思答案布局。
答题套路:差的答案总是离谱得各式各样,好的答案总是有相同的闪光点。掌握答题套路,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高分答案点评:已经考上的高分学长学姐写的答案就是一份最好的借鉴,可以告诉你好的答案该是什么样子,与自己的回答进行比对和总结,你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下面开始第九期的「真题精讲」!
评分规则:
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通过大众媒介,个人摄录、通讯工具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普通受众可以脱离大众媒体的操控,主动地、自发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非常好,知道先答公民新闻概念)微博信息来源多元,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在一个焦点事件或话题的的传播中,不同来源、不同角度的信息,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矫正,有利于提高微博中公共信息的传播质量。且微博的沟通系统为社情民意的上传下达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对话提供了可能,使过去信息不对称、声音一面倒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如果这道题分值在30分-40分的话,这么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里对微博的特点说的过于详细,追求内容完整性没问题,记住答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分答题)微博的传播具有内容微型化、传播移动化、交流结构开放性、传播碎片化的特点。微博的传播机制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及公民新闻的发展。(这是微博传播机制对公民新闻发展的热点了,应该放在第二部分,前面应该先介绍什么是微博的传播机制,这个传播机制本身有什么样的热点,然后再答微博传播机制对公民新闻的影响/问题) 首先,微博传播的广泛性扩大了公民新闻的影响范围。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传播移动化和交流结构开放性的特点方便了用户的操作,用户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转发、评论等功能,使得微博上的信息能够传递给更多受众,实现层层传播。这种传播模式使得公民新闻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其次,微博主体的多样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全面性。传统媒体记者人数有限,在采访中也受到地域、时间、精力等的限制,难以关注到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而微博微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微博使用较为简单,门槛较低,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讨论中,而且微博拥有庞大且多元的用户群体,用户的身份、职业、地域、学历、兴趣都不尽相同,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和补充。(跟答题的第一部分重复了)微博传播的草根性也为公民新闻的发布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可能成为公民新闻的线索或内容,从而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全面性。 最后,微博传播的便捷性降低了公民新闻的发布成本。传统媒体发布新闻往往需要多个环节,而公民新闻借助电脑或手机在微博上进行传播则减少了这些环节,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降低了新闻的发布成本。微博的传播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民新闻的发展。(这是谈问题,上面是谈意义/影响,但是对于一道20分的题,篇幅太长了) 首先,网络暴力的滋生,使得公民新闻客观性难保。(改:滋生网络暴力,导致公民新闻客观性失真)后真相的的时代,“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如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民意”。人们在传播公共新闻的过程中可能会加上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评论,在某些事件中,网民的非理性会使得评论里充斥着谩骂、讽刺、宣泄等语言,这些负面意见气候容易走向“群体极化”,引发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甚至可能形成媒介审判,影响公共秩序。 其次,“把关人”的缺失,公民新闻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在微博上传播的公民新闻由公民记者自主决定新闻的采写与发布,使得公民新闻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微博上不乏有一些人为了博得关注,以趣味性为价值取向,使得多数公民新闻娱乐性过高,而新闻性不足;甚至部分人为吸引观众眼球,编造一些虚假新闻。例如,贵州毕节孤儿院儿童被性侵的虚假新闻,(问题同上)该新闻就是由微博网友发布并配以相关照片及聊天记录,该消息一经发布,便呈爆炸式扩散。第二天,官方通报便指出该新闻为虚假新闻,谣言发布者也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互联网平台是虚拟空间中信息流、资本流、受众流汇集的节点,也是现实社会架构在网络空间的投影。从规范论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平台也会对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的和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虽然写上也没错,但是根据分值会显得很多余,建议可以删去)”微博传播机制下的公民新闻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公民新闻是公共言论自由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政府和传统媒体应该积极给予支持的引导。从长远来看, 公民新闻将成为公民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在民生问题以及推动社会改革、民主进步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已经越来越被认可。(前半截建议删去,后半截总结很到位,肯定了微博机制下的公民新闻优势)
答案点评:答案的框架应当遵循“公民新闻”概念+微博传播机制特点+微博传播机制对公民新闻的影响(利弊两方面)+总结。对照看,你的答案框架缺失了微博传播机制的热点的阐述,可能你只是把它糅在了微博传播机制的内涵里,但是要拎出来才行哇~
除此之外,全篇答案论述的框架还是比较完整的,但是一定要看分答题,论述的语言太多了。
综合打分:15分
2006年, 微博的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 建立了Twitter网站, 世界上最早的微博——“推特” (Twitter) 便由此诞生了,2010年则是微博高速发展的一年。中国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微博下了定义:“(说的都对,但是太多余了,上来直接说微博传播机制就行)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而以Web2.0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形成媒体对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传播,传播者范围扩大化,尤其以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传播模式,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发展。(后半截就好很多了)
1.微博传播的广泛性(主体广泛性、受众广泛性还是内容广泛性?)扩大了公民新闻的影响范围
微博的传播模式与机制是通过用户的关系和关系模式运行和生效的。整个社会网络就是由无数的节点和边构成的。而微博中的用户就是节点,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关系构成了微博中的边。节点与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微博网络场。微博中的核心节点就是信息的发布者, 即微博主。(有理有据)微博主发布的新闻不仅会让关注他的粉丝看到, 而粉丝们的每一次转发也会让他们的粉丝看到, 这种嵌套式的传播模式使得公民新闻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迅速地传播。
2.微博主体的多样性促进(催生)了公民新闻的全面性
微博面向全社会,门槛低,使用简单,只要拥有一定的工具, 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 就有可能成为微博的主体, 这样就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传播者, 这也就为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提供了可能。
3.微博传播的便捷性降低了公民新闻的发布成本(这点能想到是很难得的)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模式, 微博的新闻发布者是集记者、编辑于一身, 自己发现新闻、编写新闻、发布新闻, 这不仅大大节省了发布新闻的时间, 而且也节省了所需的费用, 从而在提高公民新闻时效性的同时降低了公民新闻的发布成本。
小结:微博是互联网中的一个虚拟平台, 各种各样的人群通过微博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正是由于上述微博传播的便捷与主体的多样性等,使得微博的内容把关难以落实到位,因此微博传播中充斥虚假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泛娱乐化信息增加,致使公民新闻的公信力受损。(最后一段论述的比较到位,而且表扬一下,知识点还不错,语言相对我改过的多份作业来说,算是比较精练的,继续保持。)
(作者:48天面条)
答案点评:首先依然要记住答案的组织框架:“公民新闻”概念+微博传播机制特点+微博传播机制对公民新闻的影响(利弊两方面)+总结。对照看,你是不是答漏掉了很多内容
答题前,一定要先学会如何拆解题干,把题干拆解为若干个小的简答题,然后再去组织答案。
值得肯定的是,虽然你只答了微博传播特点与公民新闻的关系,但是答题的语言还是比较精练的,学理性较强。
综合打分:13分
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公民新闻是指“公民”用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公民新闻从新闻的采访、写作,到最后的编辑发布,都不借手于专业记者或编辑,完全由读者自己采写的新闻。公民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优点在于更容易地在第一时间在现场进行实时报道,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从而公民新闻对政府也起到监督作用,使得工作更加民主和透明。微博于2009年在中国迅速走红,微博这种新媒体的产生给社会网络带来新的平台,并且使得自媒体在舆论大环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地位,成为了网络舆论场的主阵地。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它兼具内容碎片化、用户草根化和交互更随性的传播特征,并结合了自媒体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它的裂变式传播以及“UGC”的内容生产特点为公民新闻提供了适宜其发展的环境。(开头两部分答得非常好了,知道自己上来应该先答什么,但是看分答题呀这位同学,考场上的20分题,答这么多是要耽搁其它题目时间的,这个你自己心里要把握好哈,知识内容没问题。)微博内容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促进了公民新闻的发展,但它也同时带来了虚假新闻、网络暴力、内容过于娱乐化等弊端。微博传播机制公对公民新闻的影响有利有弊。(过度很棒)自媒体传播是微博传播得主要模式之一。微博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微博进行信息交流,不需要传统媒体来做平台,他们自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微博可以成为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在微博平台上,网民的身份从“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创造者”,从“受者”变为“传者”。这些都与公民新闻“人人皆可为记者”的特点相符合,更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微博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以及节点式的传播结构时代使得每个人发布的内容都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功能传递给更多受众,用户之间互相连接,这也使得公民记者发布的新闻能通过病毒式传播迅速扩大,引发广泛关注。相比于传统媒体单向式的传播模式,微博的交互性、双向性的传播特点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以及传播效果,微博传播的广泛性大大扩大了它的影响力。传统媒体记者虽然具有专业新闻素养,但受到人数、事件、空间等方面限制,不可能对所有重大事件做到第一时间报道,看法也较为单一。微博上的公民新闻基于微博主体多样性的优势可以弥补这一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鉴于微博发布内容的准入门槛低以及操作简单的特点,任何身份的人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发布内容,这让更多公民可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对于同一事件,每个人的观察到的内容不同,可以对新闻细节做到不断补充,并且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大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1)微博传播体泛化、缺乏把关人导致了虚假新闻的泛滥,降低新闻真实性因为每个人都并非专业记者,缺乏职业素养。发布新闻的准入门槛低、低生产成本使得他们可以快速发布信息,而缺乏对内容真实性的把关。主体的泛化也使得发布的内容良莠不齐,这就导致了虚假新闻的泛滥。此外,公民新闻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新闻价值进行把关,公民记者自主决定新闻的采写与发布,缺乏过滤和审核机制也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内容质量受到影响。微博平台上公民新闻虽然也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但传播主体的泛化给网民发布新闻的真实性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微博平台为网民提供了“话语平权”,网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但网民发布的信息和意见表达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非完全客观中立。许多人倾向于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人还把它们当作了发泄的渠道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这就导致了公民新闻无法体现客观性报道的基本原则,“观点在前,事实在后”成为了公民新闻的典型特征,内容更多“诉诸感性”而非“诉诸理性”。微博上充斥着各种非理性言论,一旦引发网友们的共鸣并且通过微博的病毒式传播可以得到迅速扩散,造成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此外,许多反转新闻的出现也是由于微博上很多新闻的信息发布者并不能提供完整事实,导致新闻失实,舆论偏向于某一方,随着事件真相的水落石出,公众带着情绪化观点又把矛头指向另一方,造成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公民新闻的客观性大打折扣。由于缺乏传统媒体报道对于报道领域的合理布局以及对严肃性报道的重视,网民们会基于自己日常的兴趣爱好和对娱乐明星的崇拜发布更多娱乐化信息,恶搞文化、粉丝文化的出现都与微博信息泛娱乐化密切相关。传统严肃报道由于网民们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需要耗费更大的成本才能制作出来,并非许多公民记者的首选,且网民们的猎奇心理更爱关注轻松有趣的娱乐媚俗新闻,消解了对公共领域的关注。这就使得公民新闻普遍社会价值不足,难以体现“公共利益至上”的报道原则。例如,新浪微博关注度十名集中在娱乐界,平日发布的信息大多是心情、饮食、拍戏、生活琐事等娱乐化信息,使公民新闻淹没在这些娱乐信息的大潮中,造成公民新闻的影响力下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每个要点都非常清晰,学术语言也训练的不错,我最关注的的答题框架,这个是这几份作业里面最完整的了。
)
总之,微博的内容碎片化、用户草根化、裂变式传播等特点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微博新闻的广泛性、主体多样性以及内容丰富性等特点让公民新闻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角度单一、报道不全面的劣势,也使得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时效性和传播效果得到大大提升。//(这地方应该是分层对吧,内容还是稍多)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公民记者普遍缺乏专业素养、把关人缺失、微博内容泛娱乐化等问题,避免失实报道、虚假新闻、媚俗煽情新闻的出现与泛滥。微博实名制的普及、网信办加强网络生态治理、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等途径都有利于将解决这些弊端,让微博公民新闻与传统新闻互动发展,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推动新闻业的发展。
答案点评:首先肯定一下,这份答案是目前这几份作业里面,我认为最好的了,两个方面:一是从上到下,答题的思维逻辑非常清晰,得分要点非常明显;二是不知道这位学员是不是二战或经受过训练,整个答题语言都是非常精练的,内容也丰富,唯一想指出的就是……看分答题,要点答对了,阐述部分,可以适当删减。
再接再厉,祝你好运,希望下次抽签答题,还能见到你!
综合打分:18分
公民新闻指没有专业媒体背景的普通公众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自己搜集和记录的信息,或主动参与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的行为。近期引发热议的保时捷女车主(举例很新,说明平时复习的时候有刻意去联系热点解读过,此处加分)怒扇司机耳光的新闻,就是公民新闻的例子之一。该事件最初由网友录制视频上传至网络,而后引发网友的讨论,引起各大媒体和机构的关注。微博(就一句话没了?为什么不展开一下谈微博本身的概念呢,丢1-2分哦)是现今公民新闻生产最为活跃的平台,这离不开微博的传播特点与机制。(一)UGC为主的内容生产平台拓展公民新闻来源与角度每个微博账号都是一个个人中心,用户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就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将现场情况发送到微博上。操作的便捷性和自主性使得更多人愿意对新闻事件进行记录和分享。这充分扩大了新闻的来源,也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此外,不同用户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也各有不同,UGC的发展能够使得公民新闻的角度更加多元,事件呈现更加全面。(二)互动性促进公众的讨论,提高公民新闻影响力和真实性。(很棒)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一种,是基于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生态系统,具有交流结构的开放性和强大的互动性。不必成为微博好友,也能够看到其他用户的微博和其下的评论和留言。这会促进用户对公民新闻的讨论,从而引发舆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公众可能会提供新闻相关的新信息,引发新一轮讨论。这有利于公众对新闻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提升公民新闻的影响力。此外,交流结构的开放性使得网民能够对新闻的真实性做出判断。虚假新闻通过网民的检验以及官微的辟谣,真实性能够得以提高。(三)扩大公民新闻的传播范围(这个点就稍显抽象,什么传播范围,内容覆盖范围,还是传播的空间范围?受众范围?)微博是一个基于社交的庞大信息网络,能够扩大公民新闻的传播范围。用户传播的新闻通过其他网民的转发、评论和分享,多者能够以几何级数式的速度快速传播。上海迪士尼查包事件经过微博不断发酵,已多次登顶热搜榜,甚至引起《人民日报》的关注。(这个地方才谈到微博……放在开头多好呢)除此之外,微博机制也对公民新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想到了答负面影响,但是不知道你是忽略了负面影响的地位还是觉得自己无法展开谈论一下?前面谈了积极的意义,后面肯定要谈负面影响,不是一带而过。)微博的开放性使得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用户的碎片化传播很容易导致断章取义以及虚假新闻解读的发生。此外,公民的隐私权也较容易受到侵犯。用户通过视频、图片等记录的内容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因此,只有用户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才能促进公民新闻朝着更加积极的方面发展。
答案点评:看完答案有种丝丝的遗憾的感觉,你很清楚怎么答这道题,也知道要答哪些点。因为从思路来看,你的思维逻辑很清晰,这没问题,并且在谈微博传播机制的积极影响的时候,你的语言很学术,总结的比较全面。这都是加分项~
但是为什么后面谈问题/负面影响的时候就一带而过了呢,考虑到字数原因?这是稍有遗憾的地方,扣3分吧。
综合打分:15分
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指的就是公民新闻的发布者,他们往往也是新闻的生产制作者,自媒体的兴起使得新闻制作的门槛被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公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来。这些传播主体往往隐藏着某些共同点或者联系,促使他们成为一个群体。
(一)微博传播机制下公民新闻的传播特点
(1)即时发布提供第一手新闻信息
随着2009年3G网络牌照发放,移动终端所能提供给人们的多媒体化体验质量不断上升。手机登陆微博网页或通过手机安装微博应用发布信息,都代表着用户对于网络使用的粘性不断增强。微博用户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只需拿出手机,快速编辑内容,一键发布即可。因此,公民新闻的发布效率被大大提高。
(2)碎片化传播易于新闻信息扩散
微博信息内容短小精悍,因为140字的字数限制,微博新闻通常都运用相当凝练的标题和内容明确的新闻照片,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只需要浏览标题或扫一眼新闻图片就能明白大致的新闻内容,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大大缩短了微博受众接收信息的时间,同时也就增加了受众阅读更多新闻信息的可能性。
(3)微博互动性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
李普曼认为现代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已经被“拟态环境”所代替。传统媒体以“权威”身份站出来“帮助”公众去感受周边发生的新闻事件,而这种“帮助”必定是被特定的价值观甚至背后隐而不宣的意识形态所控制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对于这些新闻所能做的,只能是接受和认可。与此相反,微博提供给用户的“多元参与”意味着新闻信息不断地走向真实化与客观化。突发事件出现,在场的微博用户均可以对事件进行“直播”,使得事件不再呈现出以往传统媒介的单一化新闻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集多种观点、多种立场、多种价值观于一身的多元化视角,因而更有可能呈现出事件的本来面貌。
(二)微博机制对于公民新闻的促进意义
(1)“去中心化” 趋势
微博公民新闻赋予了公民发布新闻信息的能力,从传播者角度看呈现“去中心化”状态。微博所传递的新闻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公众本身,只要拥有微博账户和移动通信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成为一名公民记者。同时,微博公民新闻在议程设置角度也呈现“去中心化”状态。微博的转发与评论机制成为微博新闻热点的评价标准,微博用户对公民新闻的关注程度决定新闻事件的大小,这种“以民为本”的评判标准间接影响传统媒体对于议程设置的安排。
(2)公民话语权回归
微博的草根性满足了民主参与的首要前提,即参与的普遍性要求。微博的评论转发功能满足了民主参与的互动性要求。微博公民新闻的出现,满足了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生产新闻舆论的要求。就此,话语权的天平逐渐由“传统媒体”向“一般公民群体”倾斜。
(三)公民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1)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公民新闻与以往新闻概念的最大不同在于传播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变成了普通公众,这本身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但是,由于公众自身的非专业性,使得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新闻价值等受到怀疑。除了由自媒体本身的特性带来的传播隐患外,公民新闻传播者的故意为之更是加速了虚假新闻的生产速度。在我国的公民新闻传播主体中,只有少部分人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多数人只是出于兴趣或偶然的机遇参与公民新闻传播。
(2)公民新闻的客观性有待提升
客观性既是新闻传播的职业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报道方式,对于非专业的普通公众来说,职业层面的客观性要求未免过高,但报道方式注重客观性则应该成为其努力的方向
(3)公民新闻的新闻价值亟需提高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公民新闻的内容常常表现为以新奇性和趣味性为价值取向,娱乐性过高,而新闻性不足。(墨墨学长)
第10期真题精讲作业:
论述题:试论述社交媒体的发展对媒介传播方式的影响。(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