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属于养生之人
健康长寿属于养生之人
有人认为寿命是天数,是生来就被赋予的定数,强要是要不到的。这种说法,抛开迷信成分,有其一定道理。所谓天数,可以理解为禀赋,包括遗传因素。
寿命长短与禀赋的关系是肯定的,但禀赋绝非是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的主要因素。如果认为禀赋是绝对的因素,就势必陷入宿命论,否定人的作为。除禀赋外,影响人寿命长短的因素还很多,前面所述的养生内容都是涉及寿命长短的因素。一个人如果具有长寿的禀赋,而后天不知保养,不知运动身心,难免会疾病缠身,衰老早至,落得一个短命夭亡的结果。禀赋不足,后天保养和运动得当,则可保健康,延年增寿。所以养生家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绝没有“无所施行”(即不采取养生措施)而“偶自长寿”的人。长寿只属于养生者,这就是养生家的结论。自然赋予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但人们却往往活不到最高限度,养生就是要争取达到最高限度,它也一定能够帮助你争取到、或是接近于这个最高限度。
第二节养生与教育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成长,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人来自于物,却又不是物。有着动物的生命体,但又不等同于动物生命的本性。动物的生命是单一的“种生命”,而人的生命则不满足于种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他的生活是经过理解和筹划的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对于人,他不光满足于吃喝拉撒地“活着”,而且还探索“为什么活着”以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这说明人已经突破“种生活”的局限,去追求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超生命的生命”。对此,马克思做了正确地揭示。他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正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人的生存方式就不是动物式的被动依赖环境,而是依赖于自身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当人开始生产他们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的本性就脱离了动物。动物依赖于自然环境,依赖于与生俱来的自然生命,动物的活动是其本能的表现。但人不是这样。人虽然脱离不了自然环境,也离不开本能的活动,但这不是人的唯一,甚至不是根本。人自己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生命由原来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变成依赖于自身活动而存在。动物与人虽然说都是生命,都具有自然的生命体,但生命的本性发生了变化,人依靠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自身独有的“类生命”。
如此看来,人具有双重生命。人的种生命从形态上看,与动物相同,是自然给予的,与肉身结为一体,遵循生物体的植物机理和规律,有生有死,是有限的生命,非人的意志和意识所能支配。每个个体呱呱落地,都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在种生命上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没有差异,但后天所成就的社会人则反映出类生命的巨大差异。这说明,人类生命已经超越了种生命的有限性,而走向无限,获得了自我创造、自我规定的自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他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这就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由于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可以说,受教育是生命的一种发展需要,非外力所施。
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语境并不关乎人的生命,而是仅把教育作为工具,“把‘教育’理解为社会借此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体借此得以获得某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完满’的生活的工具。”对教育的关注,不是因为人本身的需要,而是因为社会的直接需要,它间接由培养社会的人来完成,这就是工具主义的教育语境。教育的工具主义思维方式,导致了功利主义教育盛行,造成了生命的遮蔽。由此可知,教育是最具生命力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而且要基于生命的需求。那么,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特性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生命具有全面性、自由性、创造性和独特性。人的生命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是一个身心和谐的统一体。舍弃了价值生命,人就降低为只具有本能的动物;舍弃了自然生命,人就异化为无所不能的神。生命是一个不可分裂的整体,具有发展的全面性。全面性是就生命发展的内容而言的,就发展的形式来说,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它能够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使生命体现为永不停滞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实现自我追求的发展和确证。人是现实的产物,现实规约着人,但人对现实不满,要改变现实。人就是这样,不断地创造世界,又不断地改造世界。超越性和否定性就是人的生命的本质。
从根本上说,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人的生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广义的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教育唯一地隶属于人。只是在文明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教育才逐渐变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与生活日益分化。此外,在当前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下,教育只教人掌握“人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因此,大多数学校就是强调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德育、体育被边缘化。这也许使科学技术上去了,但德育、体育的脆弱所造成的后果却很少有人去考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降,学生对生命的自残和对他人生命、对自然界生命的漠视,国民的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