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和马谡从未带过兵,为何孔明出山就胜,马谡不行
诸葛亮和马谡都是为人主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但诸葛亮和马谡不是一个级别的。两者根本无可比性,如果硬要拉在一起比,笔者不妨作个分析。
一、两者才华差距太大。
1、诸葛亮:
诸葛亮与朋友相聚时,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后来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诸葛亮出山后确实也是一鸣惊人。
2、马谡:
陈寿:①"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李贽:"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待救兵而已。极以今时说大话秀才,平时议论凿凿可听,孙、吴莫及也,及至临事,惟有缩颈吐舌而已。
上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经天伟地之才,而马谡仅有才名,这两者的差距何其大?
二、诸葛亮、马谡二人做事风格不同
诸葛亮做事谨慎,属于踏实型人物。一是从不冒险。行军布阵稳打稳扎,在一出祁山伐魏时,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认为过于凶险,没有采纳,后面五出祁山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阵中,全部都是一板一眼的打法,没有一次弄险,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二是大小事亲力亲为,周密细致,连校对军中各种帐记这样的事他都一丝不苟,不让别人代劳。主簿杨修一段话可以做证。
上述杨修这番话的意思是说,管理要有制度,下级的事上级不可替代。但诸葛亮是怕别人不尽心,所以自已大小理亲自做。
马谡与诸葛亮正相反,作风飘浮,自以为是。因自幼熟读兵书加上有点小名气,就心浮气躁。客观地说,马谡也并非庸人。诸葛亮看中他也是因为他对讨伐孟获所持的观点和诸葛亮相同。
上述马谡这个建议还是很有见地的,也符合实际情况。但马谡会说却不会做,正如现在所说实际动手能力差。刘备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书上虽没有记载马谡何事言过其实,但以刘备识人的水平是肯定确有其事,而且多次出现这种情况。按现在话讲就是工作不踏实,存在飘浮作风。这样的工作状态不管在什么行业都是不受欢迎的。在战场上注定是要吃大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诸葛亮理论联系实际,马谡坐而论道
诸葛亮不仅有深厚的理论水平,还特别注重对实际情况的研究。比如对地形、天气、敌我双方兵力强弱、将领的喜好, 我方采用什么样的战术等等每个细节都深入了解研究。诸葛亮第一次出山,火烧博望坡,事前他就是和刘备两个骑着马把预设战场看了一遍,所以才会胸有成竹。诸葛亮的谋略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不是坐在屋里凭空想象的,坚持做到不打无把握之仗。很象当年毛泽东主席强调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为什么诸葛亮谋无不中,原因就在于些。
马谡也有一定的兵法理论基础,但马谡只是坐在中军帐里一名参谋,他所提建议的依据是从下面人提供的信息里得来的,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亲身感受,所以他提出某一方面的建议只能是片言只语,形不成完整的作战计划。看一下马谡的几个成功谋划案例:
1、扳倒司马懿。司马懿当时督雍、凉兵马,对蜀汉出兵中原不利,马谡曰:“今丞相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某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曹睿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允否?”孔明问是何计,马谡曰:“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孔明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这一计成功地引起魏主对司马懿的猜忌,削去了司马懿的兵权。
2、提醒孔明修书孟达。当时孔明日:“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马谡曰:“何不急修书,令孟达提防?’孔明从之,即修书令来人星夜回报孟达。
马谡在演义里共献建议三条,除上面两条外,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战孟获的策略。三条建议都是对的,这说明马谡是有点谋略才能的。但马谡除了这三条建议外,再没有其它的建树,原因在于他对敌我双方实际情况不熟悉,同时缺少掌兵的经验,更缺乏实战的洗礼,因此,他不可能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这就好比中共早期王明和毛泽东的对比,王明能把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从头背到尾,甚至可以指出在哪一页,可是他指挥红军全是败仗,而毛泽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对实际情况了解很透,因而总是打胜仗。马谡和诸葛亮一大差别就在这里。、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四、马谡悲剧在于性格:刚愎自用,自视太高
街亭是汉军的咽喉,非能征惯战之将不能守。而马谡却冒失请战,他并不知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诸葛亮也是犯了一时糊涂,竟然让马谡去担当关系全军生死的任务。马谡领军到了街亭,没有根据实际地形,盲目机械套用兵书理论,结果导致他在街亭犯了四个错误:一是没有了解防守街亭的重要性。这是汉军进退咽喉要道,一旦失守,危及全军。可他看了地形后,却讥笑诸葛亮。
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二是不懂防守要点,机械套用“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屯兵于土山上,居高临下本身没有错,也是用兵原则之一,但在靠人力防守的冷兵器时代,短兵相接是主要作战形式。防守必须要盯死在对方必经之路上,而街亭的土山并不能起到控制交通要道的作用,这种常识马谡竟然不知。
三是一厢情愿地想象战状。当王平提醒他,敌军若围困我军,断我水源怎么办?马谡套用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并认为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后来的战事完全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士兵被魏兵大军吓倒,不敢出战,并下山投降魏军。
四是刚愎自用。王平再三劝阻时,马谡竟然狂妄说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可见得马谡对自己有多大的盲目性,弄得王平没法再劝阻,只好分兵防守。
马谡的街亭之败其实是人性的弱点的暴露过程,一般人都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有点才华时,便听不进别人意见,自我膨胀开始发酵,古往今来,能够克服自身弱点就是智者,不能克服者就是庸人,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凡有才者落败皆逃不了一个”傲“字,用这句话给马谡被斩作个注解可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