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钱要省着花,福要节俭用。这是中国古人的观念。有个故事说某大官,小时父子离散,成名后,他想找生父,朝廷张榜天下,兴师动众,终于找到老人。一番折腾,老爷子进京见皇帝,又整日被儿子侍奉,没过一年就死了,这就是福尽了。
方典,字大常,莆田人。累举进士不第,术者多言其无禄。同县人刘仲敏为泉州同安宰,典之兄与为丞。刘谓与曰:“贤弟不应得官,若罢举,庶可延数年之命。”与不信也。
绍兴十五年,典试南宫,刘又谏其勿行,典不听,是岁擢第,榜至同安,与持往诮刘,刘曰:“一第未足喜,恐不能得禄耳。”典调晋江尉,归待次之。
明年,莆中春试,诸生例以寄居同教官考校,郡以命典。既入院,日获餐钱千馀,旬日间,所得盈万钱,暴卒于院。(陈应求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方典(字大常)是福建莆田人,多次参加省试一直没考中进士,算命的说他命中无禄(拿不到朝廷工资)。方典同县人刘仲敏做泉州同安县(现厦门同安区)宰,方典的兄长方与是县丞(副县长)。刘仲敏跟方与说:“你弟弟命中不应得官,如果不再走功名路,应该还可以多活几年。”方与不相信刘仲敏的话。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方典再次参加省试,刘仲敏又劝诫方典不要去,方典不听。那年,方典竟然登第了,奏名榜单传到同安县,方与拿着榜单去找刘仲敏,一番讥讽,刘仲敏说:“只是登第,没啥太值得欢喜的,我担心他拿不到工资。”方典初次调官得到晋江(福建地名)县尉的官职,他从京城回来在家乡等待赴任(待次)。第二年,莆田举办一个地方上的中春试,按惯例,考生们要跟从选择同一位老师考试、判卷,郡里(应为兴化军)任命方典担任此事。方典进入考试院,每天能得到一千多钱的餐钱,十多天里,他所得超过了万钱,忽然就在考试院里死了。(这事儿是陈应求说的。)【祥宏点评】:古人认为,人的福禄寿都有定数定量,《夷坚志》还有这样的故事:有位士大夫得知自己命中禄薄(没多少工资),很多年左躲右躲不去赴任,后来没办法必须要赴任了,上任一个月就死了(《郭大夫》),跟这故事说的近似;刘仲敏作为县宰,看来也懂命理,这很正常,宋代士大夫都学《易经》,深懂《易经》的也不少;方典得到晋江县尉的官职,不能赴任,这在宋代叫“待次”,因那岗位的人还没离任,有的官员等上几年也很正常。像方典这种有了功名待次本地的官员,按规定,可视同本地教官,所以本地官府临时抓差,让他去县学州学帮忙,这算是好差事,可以有收入,可惜方典命薄。从这角度说,古人说“好事不如无”是有道理的,好事越多,福报减损越快;南宫,是京城礼部的别称,所说的省试都是礼部举办的,所以省试又称“南宫试”,又因为省试通常在春天举办,于是也叫“春闱”;有人总结了宋代全福建省进士榜单,方典就是在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及第;故事所说的“中春试”应是莆田本地自己搞的考试,有可能是一种选拔,莆田是兴化军的军治。看来,这种情况像是一种集中封闭、吃住在一起,有固定时间期限的考试,有统一的负责老师,学生们向老师交饭钱,老师训练、出题、考试、选拔;讲述者陈应求,即南宋名相陈俊卿,应求是他的字,陈俊卿也是莆田人,多个故事讲到他,方典是陈俊卿老乡,信息来源应很确实。 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7-以《夷坚志》故事简析“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