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不自知”的儿子,考不上名校却一直坚持,注定痛苦一生

如今考研之风日盛,不仅是大学生自己,就是他们的家长,也似乎觉得读完本科是一定要去考研的,为此他们为正在读大学或已经大学毕业的孩子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只要孩子表态要考研。而如果孩子没有要考研的打算,家长就非常不高兴,他们会尝试用很多方法说服孩子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但也有少数例外,比如我们今天要说这位母亲,她就不怎么支持儿子考研。
她儿子准备今年进行第四次考研,因为每年都报考名气很大的院校,竞争相当激烈,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入围复试。不过这好像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决心,今年考研,他仍然报考了那所知名大学。
对儿子的这种行为,这位母亲如此评价:我那个“不自知”的儿子,没有读名校的命却一直做着名校梦,考不上名校却一直坚持,注定会痛苦一生,特别悲哀。
她的话确实有些道理,但说得又有些绝对了。从他人的角度看,坚持报考名校研究生,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始终考不上,能力肯定会受到质疑;但从个人自身的角度看,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奋斗,努力尝试突破极限,却是一个很值得赞赏的举动。至于能不能考上名校,一部分是因为实力不足,一部分是因为机遇不好,一部分是因为努力不够。
这位母亲认为儿子“不自知”,没有读名校的命却一直做着名校梦,其实是一种焦灼的表现。由于对儿子学习能力的不自信,她有深深的危机感,她担心儿子把“名校之路”走成“深渊之路”;她不希望儿子因此痛苦一辈子、悲哀一辈子;她希望儿子及早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出修正,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把自己当下的路走好。
笔者理解这位母亲的焦灼,毕竟现在考研越来越难,三战、四战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考研压力越来越大,死盯着名校带来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有数据统计,近三年考研人数呈“暴涨”态势,2018年全国考研人数为238万人,较2017年增加了37万,增幅达18.4%;2019年考研人数约290万,较2018年增加了52万,增幅为21%;2020年考研人数为341万,较2019年增加了50多万,增幅超过17%。考研生数量大规模增加,名校招录计划近些年却保持相对稳定,考上名校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小。
虽然笔者理解她的焦灼,却不认同她对儿子做出的评价,如果她儿子知道她对自己是这样的看法,情绪肯定会低落到极点。
作为母亲,孩子追求学业上的进步,无论他面对多大的困难,经历了多少次失败,都应该给予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最好是提供两个方面的全力支持。
人们都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这句话可以稍稍改一下:“每个成功的考研生背后,一定有默默支持他的父母”。对研究生来讲,父母是激起他们学习动力的最大来源之一,如果父母对他们失去信心、不提供支持,他们很大可能会放弃。所以,为了孩子的成功,为了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梦想,父母就算不想支持,也要装出很支持,且要装得很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历和“名校出身”的越来越重视,考上研究生,尤其是考上名校研究生一定会越来越不容易。但再不容易总会有人考上,为什么那些考上的人就不能是自己?父母应该不断向准备考研的孩子灌输这种思想,鼓励他们勇敢挑战未知,并告诉他们“天塌下来有父母顶着”。
不过话说回来,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有多少粉就做多大的粑,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看山山不高,看水水不深”。在考研这件事情上,考研生还是要量力而为,追求卓越没有错,可是要掂量下自己是否有追求卓越的本钱。如果一些考研生能认清现实,适当降低下考研报考标准,或许早早就跨入了研究生的大门,不至于至今还过着揪心、煎熬的日子。

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可以说,每个考研生都有名校梦,但最终进入名校就读的,永远是极少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要认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