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干是为评优评先”:老教授感叹“若大学生都这样,就完了”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与“中小学生当班干”有关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些家长觉得中小学阶段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不希望孩子当班干部;有些家长则认为当班干部可以锻炼孩子的某些能力,有必要让孩子体验一下当班干部的经历。
其中有一位家长的评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位家长说“我建议中小学阶段不要当班干,因为会影响学习。但到了大学,一定要当班干,或加入学生会,因为大学的班干部,好处多多”。
他的话让我想到曾与一位老教授的聊天,“很多大学生虽然嘴上不说,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想当班干部的心理”,这位老教授认为身边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想当班干。
老教授举了一些事例,比如有些大学新生,使劲往辅导员身上凑,他们想尽办法以很自然地方式与辅导员建立较好的关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获得班干职务,因为有了辅导员的推荐,他们就可以顺利地进入校学生会、团委、班委等组织,成为班干部或学生会(团委)干部。再比如,一些家长在孩子刚入学时通过一切途径、找各种关系,以与学校某些老师、辅导员或领导建立关系,他们以自己非常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帮助孩子尽快得到学校相关组织的重用。
至于为何有不少大学生热衷当班干,老教授说出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班干部(下文提到的“班干部”均包含学生会或团委等组织的学生干部)在评奖评优评先中会被优先考虑。正因为如此,老教授忧心忡忡“若大学生当班干都是为了评优评先,那就全完了”。
当然,除了评优评先方面的优势,班干部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由于他们有广泛的交友圈,以及经常组织或参与各种活动、可以经常接近相关老师,所以就比较容易获得诸多资源,这种资源会让他们在就业或考研上“快人一步”。
在一份关于当班干部动机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49%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加入班委或学生会的动机是为“谋取利益”;40%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加入班委或学生会的动机是“提升自己”;11%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加入班委或学生会的动机是“服务学生”。也就是说当班干部的同学中大概有一半人是冲着“谋取利益”去的,仅有一成左右的学生是想着“服务学生”。
老教授之所以忧心忡忡,主要还是因为他觉得大学生带着“私心”去当班干部,是一种 “势利”的行为,而“势利”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对教育、对社会,都很不好。
确实,长期“势利”会让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部分大学生追求权力、名利和经济利益,把社会上那一套“江湖文化”带到校园,就是与信仰缺失有很大关系。
另外,“势利”的人通常都缺少诚信,大学生变得“势利”,往往会变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进而造成同学间、朋友间的不团结。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远远大于集体的利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需要你的时候,就讨好你,不需要你的时候,会把你踢得远远的。他们这样的行为只会让他们人际关系紧张,也让他们很难再获得别人的信任,于是就出现了交往危机和成长危机。
大学生没有信仰,缺少诚信,不懂得交往,我们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这是多么地令人不安。
虽然说大学生的“势利行为”令人厌恶,但大学生身上的这些表现,不能完全怪他们。我们的社会“势利”风气日盛,“老实人受欺负、吃大亏,势利的人反而能得到好处”,似乎想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活下去,就要把自己变得“势利”。
家长和学校的实用主义教育方式,也助推了“势利”之风。我们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动用很多关系,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觉得要想达到某种目的,就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我们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填报大学时,建议他们填报好就业的大学、挣大钱的专业。在许多家长和老师看来,大学更像是一个职业培训所,在这里的人们应该要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资源,以让自己走在别人的前面,而成为班干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获得资源的方式。
社会大环境,影响着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又影响着代表着进步和朝气的大学生们。如果我们希望他们不“势利”,就必须要从改善自我大环境做起。否则,一切免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