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兄弟”终合体!海尔智家赴港IPO股价大涨,有望反超美的与格力?
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合体终于靴子落地!
近日,海尔智家正式赴港敲钟并私有化海尔电器,这意味着海尔家电业务终于实现了“二合一”。同时,海尔智家也成为了首家在上海、香港、法兰克福三地上市的公司,“A+D+H”全球资本市场布局完成。
截至12月24日收盘,海尔智家港股价格为25.35港元,涨5.63%,市值达到2289亿港元。
随着海尔智家实现整体上市,其股权、内部管理、业务等关键问题都将被重新梳理,与此同时,未来海尔、格力、美的白电三巨头的竞争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海尔兄弟”合体,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实现整体上市之前,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的业务一直存在重合。
1993年,海尔集团(即现在的“海尔智家”)在上交所上市,为了对管理层进行市场化激励,将部分家电业务分拆为海尔电器。1997年,海尔电器在港交所上市。
由于海尔智家持有海尔电器的股份,同时两家上市公司业务交叉,海尔智家+海尔电器的架构不仅没有带来1+1>2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很多问题。
因此,双方合体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首先是为了结束两家上市公司之间因为业务划分混乱,导致内斗消耗的情况。
或许很少有人能真正理清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的区别。
业内曾有人对两者的业务做了区别总结:“海尔的家电业务分成了生产端的6个板块、销售端的4大渠道。在生产端,洗衣机、热水器归海尔电器;而空调、厨电归海尔智家。在销售端,经销商、电商归海尔电器;KA渠道、海外渠道归海尔智家。”
这样的划分虽然有助于理解二者的差异,但实际业务中,海尔智家同样涉及洗衣机、热水器的生产销售。
业务划分不清晰,加上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在与“外敌”抢市场的同时还要兼顾内斗,加重了整个集团的损耗。
其次是为了重新梳理广为诟病的股权架构。
海尔智家持有海尔电器超57%的股份,是海尔电器的主要股东。而海尔智家的法定代表人也是海尔电器的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
另外,由于海尔智家已经在德国资本市场完成上市,所以还有数个境外运营实体,整个集团股权更为复杂。
新的竞争格局下,海尔面临的问题较于之前更加激烈,合体才能更好地迎接对手的挑战。
前有格力、美的,后有新势力
“海尔兄弟”再创辉煌压力大
目前,市场上公认的“白电三巨头”是美的、格力和海尔。
美的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品牌,而格力也一直备受舆论关注。反观海尔,虽是品类最全、最先迈向国际化的品牌,但和美的、格力相比,海尔的盈利能力始终是三者中最弱的。
除了因为其分销体系在公司内部,而美的、格力分销体系都在外部之外,海尔运营效率较低、营业成本较高也是主要原因。
所以,海尔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二十多年前的“张瑞敏砸冰箱”,和格力相比,海尔在舆论上不占优势,加上近些年的产品质量屡遭质疑,流失了不少客户。
海尔只靠讲故事,很难留住现在的用户和投资人,这也是业内唱衰海尔的原因。
然而,美的和格力也并非海尔最大的敌人。
去年,海尔集团改名“海尔智家”,目前已经拥有由高端品牌、场景品牌和生态品牌三大品牌组成的生态系统,包含了智慧物流、大健康、智能家装、创业平台等细分业务。
在海尔官网“海尔生态”标签下,赫然写着海尔开启这一阶段战略的理由:“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将被生态覆盖。”
但是,人工智能物联网(AloT)是公认的风口,有无数巨头虎视眈眈,小米就是其中之一。
小米做物联网已有数年,得益于手机端用户的数量,小米物联网的渗透率相当不错,而且现在智能家居的生态系统比较完善,已经渗透到了家电领域。
同时,华为也在迅速发展自己的生态系统,阿里今年推出犀牛制造,吹响了进军“衣联网”的号角,百度正用AI音箱“小度”打开市场,所以,海尔的压力不容轻视。
结 语
当下,海尔面临着来自各方不同的敌人,虽处在危机时刻,但也并非没有机会。
这次合体,海尔内部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营效率都有望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在国际化方面,海尔智家是唯一入选 “最高信任”奖的中国品牌,海尔的未来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