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6篇  牛河梁遗址的上古祭祀文化观察

上古时期,祀与戎同被看作是“国之大事”。作为军事斗争的戎,固然关系到国家或部族的存亡,而作为原始宗教的祀,却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其广泛性、经常性和重要性而言,祀对古代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绝不在戎之下。夏商时期的先秦时代是如此,推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也必然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根据考古中揭示的一些现象,结合先秦典籍的有关记载,使我们有可能对上古祭祀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行探讨,然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之前,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直到辽西地区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大型祭祀遗址被发现以后,情况才大为改观。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建平两县的交界处,努鲁尔虎山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有多道连绵起伏的山梁,俗称“牛河梁”。在东西约10000、南北5000米的范围内,有规律的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家冢,组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之外,规模宏大的史前遗址群。从1981年首次发现至今,在牛河梁这一区城,已发现遗迹点20多处,其中经正式编号的地点16处,包括早在1979年就曾试掘过的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后来被统一编为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
女神庙即第一地点,在整个牛河梁遗址中占据着梁顶最显要的位置。这里海拔高程671.3米,视野开阔,向南可遥望一座山形酷似猪首的山峰,而其他诸地点俱可尽收眼底。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将人文景观融于大自然之中的奇特景象,折射出初民敬畏自然、尊崇自然,从而努力寻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观念。
女神庙的主体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半地穴式建筑,同当时的居住遗迹比较,筑造方法近似但形式较为特殊。从平面看呈南北长、东西狭的窄长形 状,大体由一个主室和几个相连的侧室组成。主室居中,两翼各有一个圆形的侧室,北边是一个长方形的房间,南边则由三个房间连成一串,其南端向东拐折,似乎连接着一个横室。整个建筑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现存9米,最窄处仅只2米。在主体建筑的南侧,另有一处横长6米、最宽2.65米的单室建筑,与前述主体建筑形成一大一小的主从配置。时至今日,对女神庙的发掘仅限于它的局部和表层,出土文物已甚为可观。除了坍塌的墙面屋顶等建筑构件以外,就是大量的人物、动物塑像和陶质的祭祀用器。建筑构件多见一些屋顶和墙壁上脱落的残块,有的表面附着密集的泥钉或凹窝,有的背面印有并排的木棍痕或秸把痕,有的则在泥皮上涂朱彩绘。据此可推侧当初的建筑用料和筑造工艺。陶祭器中有一种彩绘镂孔器最为引人注目,该器虽为残片,但厚度达2厘米,据弧度侧算其腹径可达1米以上,堪称陶中之王。另有一件豆形器盖,盖面上密布镂孔,应是一种大型熏炉的器盖。以上两类器物,在日常陶器中是绝无仅有的。
女神庙中大量的出土物是泥塑的人像,已发现头、肩、臂、乳、手等残块多件,它们分属七个个体,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女性的特征。其大小相当于真人原大,有的甚至超出真人的两倍或三倍。其中一件保存基本完整的女神头像最为珍贵。这尊头像出土于主室西侧,仅发顶部分、左耳、下唇略有残缺,面部整体得以保留。存高22.5、耳距23.5厘米。胎质为黄泥掺以草茎,未经焙烧,外皮打磨光滑,颜面鲜红,唇部涂朱,面部扁而阔,颧骨突出,鼻梁低短,鼻头圆钝,嘴角上翅,双眼斜立,眼内嵌玉片为睛,表情严肃,富于生命力。长相具有典型蒙古人种特征,虽高度写实,却不乏神秘感。
与人像伴出的还有若干动物塑像,大多残损,能够辨识出来的有龙形和鸟形两种,龙形残件分属两个个体,作猪龙或熊龙形状,形体巨大;鸟形件只有一对鸟爪,指节分明,爪尖锋利,属于大型猛禽一类。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祭祀的对象以女神为主,动物神似乎处于从属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女神庙的背面是一处人工修筑的巨大山台,边缘用石头砌筑护墙,平面形状约略呈品字形,面积近40000平方米。目前已在山台上发现若干直径近1米的圆坑,坑内瘗埋大型陶盆等遗物。在山台的北侧另有一处大面积红烧土堆积,1996年曾在此发掘50平方米,出土泥塑人像残件、陶祭器、各类建筑构件等,堆积性质与女神庙类似,疑为与另一处庙址有关联的遗存,即所谓的“上庙”。此外,考古工作者在女神庙和大型山台左近,陆续发现至少有4座内涵不同的窖坑,或出土数量较多的兽骨;或出大量无底筒形器;或出形体较大的日用陶器包括一种形制独特的彩陶方器。这类坑皆具某种特殊性质,与女神庙的存在当不无关系。
女神庙及其庙外的大型山台,以及周边的祭坑类附属遗迹,共同组成牛河梁遗址群的第一组中心建筑,这是红山先民供奉和祭祀祖先神的地方,这些女性祖先显然同人类早期崇拜生育女神和地母神有密切的关系,加之以动物神祗作配享,笼罩着浓厚的氏族部落图腾祟拜的宗教色彩。
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则别具特色,这是一座类似积石冢的金字塔式建筑。圆丘形土石结构,中央部分为土丘,外面包砌石块,中心直径40米,现存高度约7米余,砌石外衍范围达60-100米,总面积近10000平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