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覆轮天目为什么受日本推崇,被定为重要文化财
宋金时期,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釉瓷窑口遍布南北,且装饰风格各有特色,如建窑自然形成的铁系析晶斑纹,吉州窑的木叶盏、剪纸贴花,遇林亭窑的描金描银等,还有一些多窑流行的装饰法,如口沿上白釉的“白覆轮”,以及铁锈花、白地黑花等。
本文将介绍欣赏白覆轮这一特别的装饰风格。
▲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口沿扣银(银覆轮),755万人民币,2017年纽约苏富比春拍,来源丰臣秀吉部将福岛正则(1561-1624)
白覆轮之美,日本人曾发出喟叹,“(这)是宋代瓷器在美学层面上的拓荒辟山的探索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在宋代才能够迸发白覆(幅)轮这样的审美灵感。”
白覆轮现存传世品和出土品的断代以宋金元居多,因白覆轮一词属于日本后加的说法,对应实物记载在宋代文献中不易寻找,它产生的时间与原因,以及最初烧制的窑口都没有定论。
烧造白覆轮的窑口有很多,福建、河南、山西等地窑口都有发现。
▼南宋/元 福建茶洋窑白覆轮盏
▲唐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法门寺还出土过釦边秘色瓷碗。
也有观点认为,因为宋代早期定窑烧制器物有“芒口(口沿失釉粗糙)”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口沿使用金属镶嵌,即《吴越备史》、《宋两朝贡奉录》及《宋会要辑稿》等文献所载金装定器。白覆轮或许来源于此。
▲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口径22.2cm,成交价1.2亿人民币,2014年香港苏富比,坂本五郎珍藏中国艺术场拍出。
▲北宋,高5.2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第三种观点认为白覆轮的形式来自于北方窑口模仿建盏釦金属边的样式,既然客人需要在成品之上另加扣边,不如直接在烧制前口沿上白釉,能起到装饰作用也避免芒口。
▲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等级为国宝,釦金边。
宋代建盏被蔡襄写入上呈御览的茶书《茶录》中,认为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建盏也和北苑贡茶一起进贡宫廷,名扬天下,福建省内多家大小窑口仿其风格烧造黑釉盏。
北方窑口的黑釉瓷艺术风格也受到影响。白覆轮或许便是在这一时期和铁锈花、黑釉剔花、黑釉凸线一同成为北方时髦的装饰风格,或称“黑釉白唇”、“黑釉白边碗”、“白锁口”、“白辐/复轮”等。
具体哪个窑口率先烧造,还是需要更多实物证据佐证。
茶洋窑的一例五代早期白覆轮盏
《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中收录的一只六出葵口白幅轮盏为深直腹、高足跟,是黒釉盏初期的原始器式,也是典型五代风格,具有明显五代遗风与审美趣味。
▼白幅轮葵口深腹盏(宋)九峰居士·藏品,图自《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西泠印社出版社。
上图葵口盏同款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期风格,《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一书推测其为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白幅轮实物。也就是福建南平茶洋窑可能是率先烧制白覆轮的窑口。
▼北宋 褐釉白覆轮印花唐草文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宋金白覆轮绞胎碗,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购盏交流
烧制白覆轮的北方窑口
北宋时期,河南窑口制瓷技术较唐朝突飞猛进,无论是黑釉瓷还是绞胎器都得到极大发展空间,白覆轮技艺也得到普遍运用。后金兵南下,在战乱中黑釉瓷及绞胎器逐渐生产减少,乃至元代时期失传。
1949年前,日本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曾在河南焦作市李封一带收集了一批效仿建窑建盏的黑釉瓷(河南天目[注1]),涵盖油滴、白覆轮、兔毫、玳瑁斑等别具风格的斑纹。
[注1]河南天目孕育于河南省各地民窑中,产品粗料细作,善于运用青紫、酱色釉彩,采用撒釉技法,在窑变中形成河南天目独有特色。
▲金 绞胎白覆轮茶碗,山西大同徐龟墓出土
▼练理纹盏也有白缘,韩国国立博物馆藏
白覆轮与绞胎结合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口沿的白釉很好地卡住绞胎茬口,解决唐代遗留的绞胎器因不同颜色胎体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瓷器的开裂、成品率低等问题。
▼宋 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绞胎白覆轮茶碗(类绞胎),口缘施一圈白釉,白釉下通体绞胎,并施透明釉,挂釉不及底部。斑纹为类绞胎,是模拟漆器纹饰的产物。
河北的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之一,北宋晚期逐渐形成白地黑花装饰特点,黑白对比强烈,北宋晚期至元代其观台窑址发掘瓷器中均有发现运用白覆轮装饰技法。
▼北宋磁州窑白覆轮油滴天目盏,磁州窑等北方窑口烧制的油滴为日本人根据釉色命名,与建窑油滴的外观、形成原理不同。
北宋磁州窑观台窑址(一二期)发现以白覆轮装饰的碗、钵、盏托、荷口浅腹钵等,其中一期口沿仅施较浓稠的白色化妆土,防止叠烧时粘粘;
金代时期(观台三期)发现较少;元代(观台四期)白覆轮器工艺简化,即碗内施白釉至唇外,唇外以下为黑釉,此种施釉方法效仿早期施白色化妆土的技法。
白覆轮技法在山西窑口较为常见,介休窑、长治窑和榆次窑皆有烧制,以碗、盏类居多。
有的盏内外壁皆施黑釉,只在口沿一圈施白釉,有的外壁口沿下为黑釉,而口沿及内壁皆施白釉。
长治窑和榆次窑有少量内外壁黑白比例均衡,各占一半的黑白釉碗。如下图榆次窑窑址采集的的残片来看,外壁黑白釉施釉均匀,色泽莹润,对比鲜明。
▼元 榆次窑白覆轮黑白釉碗
▼大英博物馆藏介休窑褐釉印花碗
烧制白覆轮的南方窑口
白覆轮碗在江西吉州窑除内外黑釉以外,尚见一种内白外黑的白覆轮碗,应为学习北方窑口之作。
福建烧制“白覆轮”的窑口不少,光泽、邵武、浦城、南平(茶洋窑)、顺昌、三明等地皆有,其中三明窑白覆轮口沿白釉略宽。
茶洋窑产品以仿烧建窑束口盏与敛口盏为主,延续建盏的露胎风格,制作时先施黑釉,用竹刀刮去口沿内外黑釉,再施加一圈白釉,最后入窑烧制。
茶洋窑胎骨多呈灰白或灰色。该窑口白覆轮承袭一贯风格,施釉线不齐,圈足较矮且规整,胎色较白,腹壁底部常常带有明显的轮旋痕。与本窑口其他黑釉碗相比,胎骨更细,偏白,且瓷化效果好。
▼福建茶洋窑宋白覆轮盏,九峰居士·藏品,图自《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西泠印社出版社。
其他馆藏白覆轮
由于烧制白覆轮、运用白覆轮装饰技艺的窑口众多,难以确定具体是哪个窑口初创。在日本“白覆轮”作为统称,也较少纠结于窑口,以至于国外众多馆藏“白覆轮”并未有明确的窑口标注。
▼宋 黑釉褐斑白覆轮天目,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各窑口白覆轮烧制工艺,均为为口沿刮釉法,具体可分为两种:
1、一次烧成:先在坯体施黑釉,刮去口沿内外黑釉后,加浓稠的“白釉”,可能是白化妆土与透明釉的混合物,再入高温烧制。磁州窑等窑口白覆轮即为此法烧制。
2、二次烧成:先在坯体施黑釉,后用刀刮去口沿内外黑釉,再入窑高温烧制,口沿处白釉为低温复烧成品,当阳峪窑白覆轮瓷器堪称此种烧制典范。
▲白幅轮茶叶末釉盏(宋),杨惟喜·藏品
其次,据白覆轮工艺来看,无论是一次上釉还是二次上釉,都需要在整体施釉后刮去口沿多余釉水,再施白色透明釉,制作耗费工时,可见窑工并非为了烧制方便而做。
如此麻烦的工序,不论是为了装饰还是掩盖芒口,其黑白、白褐对比鲜明,都颇具极简之美。
▼瑞典东方博物馆藏白覆轮盏
本书部分图片来自于收录100余件茶洋窑藏品高清图并解析的
《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
主编:杨惟喜(梅山坡·杨)
南平市延平人,建窑、茶洋窑收藏二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