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徐达连续击败王保保
我们上周说到,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王保保在韩店击败汤和后,带领军队准备收复大都(北平)。徐达趁着王保保倾巢而出,冀宁(太原)空虚,挥师直取冀宁。
徐达这一招“批吭捣虚”虽然全盘打乱了王保保的计划,可是徐达带到太原城外的全是骑兵,由于缺乏步兵的配合难以克城,故此只能因时导势,把军队屯于城外,意图以逸待劳,伺机在野战中攻击回援的元军。当元军前锋“万骑突至”之时,发生了难以致信的事情,他们竟然在明军前锋骁将傅友德、薛显与数十名骑兵“敢死队”的阻击下退却了,一下子退到了城西。这一偶然的失利不代表王保保的骑兵不能打,也许是他们在山西与河北境内兜了一个大圈重返太原城下,早已疲惫不堪,无意立即决战。王保保主力随后赶到,与前锋会合一处,根据《明兴野记》的记载,这支军队共有“番汉兵十余万”,集中驻于城西。明军骑兵面对优势之敌,让部分士卒下马建立营垒以防万一。两军列营二十余里,一连对峙了三日,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这时,明将郭英登高远望敌军大营,他经过详细观察敌情之后向上级将领常遇春提出建议道:“敌兵虽多而阵容不整,军营虽大而无备,应当乘夜劫营。”看来,郭英真实的意图是避免在白天堂堂正正地决战,而想在夜色的掩护下以巧取胜。常遇春对此深表赞同,理由是明军只有骑兵,而“步兵未至,何以能战”?因而派遣精骑乘夜劫营确为上策。正巧在此时,王保保手下有人愿意做明军的内应,一位名叫“豁鼻马”的将领悄悄派人约降,表示愿意里应外合。喜出望外的徐达立即批准了劫营之策,并派出五十骑埋伏于城东十里之处,预先约定举火鸣炮为号,为总攻做准备。
当夜,主动请缨的郭英率十余骑在元军内应的引导下潜入敌营,按计划举火鸣炮。元军大营之外的伏兵马上响应行动。不久,常遇春闻讯带兵杀到,各路明军鼓噪之声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元军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正坐于帐中挑灯夜读的王保保仓卒之间不知所措,匆忙从帐后逃出,骑上骣马,与十八名随从一起突围而去。徐达随后带领大队人马来到城西,接受豁鼻马等一批元军将校的投降,总共获得四万降卒与四万余匹战马,占领了太原。
太原之战是明军的胜利彻底解除了王保保这支劲旅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傅友德、薛显、郭英等精英将领在这一战中表现非凡,明军骑兵在没有步兵的支持下意外地取得了戏剧性的重大胜利,实在有点侥幸。形势的发展完全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一切就像他在北伐之前所说的那样,大都一旦失守,必将对元军的士气产生重大影响,这有助于明军对山西、陕西地区的元朝地方部队进行穷追猛打。
王保保在太原战败后已经无法掌握分散于山西各地的军队,他逃跑到大同,可是不敢在此地停留,不久转而逃往甘肃,常遇春率兵追至忻州,不及而还。徐达根本不让王保保有时间重整山西的旧部,他刻不容缓地分兵一一收拾山西那些未克之地,相继击败贺宗哲、脱因贴木儿、竹贞等守将,连克石州、朔州、大同等地。从河南杀入山西的汤和、冯胜等人虽然在不久之前受挫,现在却卷土重来,连下猗氏、平阳与绛州,并于次年正月来到太原,与徐达会师。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明军基本上控制了山西。
远在塞外的元惠宗得知王保保失败后,召令其收拾残部撤往上都,与中央禁卫军会合,以图再举。但王保保可能已经察觉到明军下一个攻击目标是陕西,他决定继续逗留在甘肃,协助李思齐、张思道抵抗到底,为此,他不断在甘肃边外召集旧部,联络漠南蒙古诸部,拥兵塞上,准备再战。徐达大军此时继续一路西进,先后攻克陇县、天水、武山、直抵巩昌(今陇西),元军守将不战而降,就连李思齐也投降了明军。兰州及其周边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明军攻占。
就在徐达、汤和等人再洪武二年(1870年)九月率军班师回了应天,王保保率兵再次从河西卷土重来。兰州首当其冲,被王保保的大军团团围住。兰州守将张温一边坚守,一边派人向朝廷求救。王保保兵力强大,不仅在今天兰州白塔山东侧的山上修筑了王保保城,而且派出10万人马攻占定西和兰州间大片地方(即东岗镇到榆中车道岭一带),切断了兰州和定西之间的联系,其时,黄河已经结冰,蒙古骑兵通过冰桥很自由地在黄河上来往。王保保围困兰州后,为了便于防守,除了在黄河北白塔山东侧修筑了一座城堡,又在东岗镇一带的山上修筑了城堡。
面对西北地区严重的局势,明政府再次出动大军征讨。此次,依旧是兵分两路。徐达率邓愈、汤和过潼关,大军直逼王保保。李文忠、冯胜则出居庸,追击漠北元军。徐达率军进逼定西,王保保退守沈儿峪。沈儿峪就在今天定西和榆中交界处的车道岭。车道岭是平凉、天水通往兰州的咽喉,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黄土山梁,长约24公里宽约3公里,最高处海拔2457米,如今316国道由此通过。但是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在今天的定西搀山口一带。元明两军隔一条山沟对垒。这场战斗极其惨烈,两军一日发生数次大战。一开始势均力敌,不分胜负。明军远道而来,元军则以逸待劳,故而争夺极为激烈。
最后,身为统帅的徐达亲临前线杀敌,明军士气大振,才将元军击败。王保保在沈儿峪损失几万部队后,带着妻儿到黄河边,自制了木筏子,逃之夭夭。史载:“至黄河,得流木以渡”。而王保保的这一逃逸,却给后来的明军留下很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