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管校聘”须以均衡为前提
钟乐江
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弊大于利,应暂缓在全国推行。对此,教育部近日在答复中表示,“县管校聘”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僵化的教师管理体制,而不是大张旗鼓搞聘任,应避免“折腾”教师。这项改革提高了教师编制的使用效果,缩小了城乡师资水平差距,但部分地区也存在骨干教师扎堆去优质校、校长权力过大等问题,一些地方盲目开展教师的全员竞聘,机械地搞“推倒重来”“末位淘汰”,模糊了改革的重点。(10月28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致使城乡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推行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旨在进一步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促进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的均衡。
但是,一些地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以至于出现了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乡村优秀骨干教师纷纷往城镇条件好的学校流动,陷入城镇学校超编超员、乡村偏远学校师资不足的恶性循环;乡村教师中的骨干力量、新生力量流失,年龄结构更加不均衡,致使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因为流动不合理、过于频繁,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教师内部矛盾更加凸显。
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教师聘用交流,必须以均衡为前提,避免出现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教师有序合理流动,给农村学校以政策倾斜。要深入开展县域内学校教育资源情况调研,全面了解城乡、校际之间教师编制配制差异及缺口,科学拟定教师聘用流动制度,不断均衡城乡学校教师资源;要有计划的选派示范学校优秀教师到非示范学校支教、指导,遴选非示范学校骨干教师到示范学校工作,通过互动交流,取长补短,有效转变薄弱学校的教育管理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学校应深入了解教师家庭和个人工作实际,统筹安排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特长,尽力避免因不合理的流动给其生活带来困难和不便。另外,还要尽力避免因为频繁流动造成的班级不断更换老师现象,以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稳定教师队伍,实现教育均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长远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教师流动工作;要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流动机制,切实做好教师流动的具体规划和科学实施工作,在学校建设、资金保障、教师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进而推动教育公平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钟乐江,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